長壽和英年早逝,一者講究無欲無求,一者縱情自我。哪種人生都似乎不好啊!?
司馬懿活過魏三代,因為長壽。可是最好的年華在隱忍,在吞聲。英年早逝的,大多沒有節制自己的身體。比如周瑜動怒,諸葛亮操勞。雖然早死,至少活著的時候不是只為了活著。
樓主舉的栗子有問題啊。司馬懿那不是無欲無求事韜光養晦,諸葛亮也不算縱情自我,總感覺他最後活得很心累。。真的無欲無求,那就是根本不出山,草堂春睡醒,大夢誰先覺的狀態。真的縱情自我,如蘇軾如李白,活得也未必短。世事無絕對,無欲無求可能也是種縱情自我。
其實答主舉的例子 這兩個人都站在我們不能企及的位子
司馬懿讀書的時候偏向於讀類似《春秋》、《易經》、《道德經》的書。對局勢變化敏感,能夠順勢而為。能夠扮演權臣的角色。同時能夠平衡雄心與現實。比較偏向於B型人格。他的隱忍包含有政治智慧。當時曹操的崛起還沒有那麼明顯,還很難判斷出曹操會一家獨大,司馬懿選擇養病。出山後,曹操裡面能人很多,曹操又比較嫉妒、多疑,他小心謹慎,恭恭敬敬。他選擇了有能力的老闆,同時也不得不隱忍周邊許多能人智士。
他的看似無為,已經包含了最大的作為,那就是選擇和等待。
他選擇曹操這個能人。他等待時局的由亂到治。分久必合,亂了久了,系統會自動治理。所以到他生命的晚年,魏國已經成了最大的,最主要的國家。合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春秋》給了他明智的選擇,成為權臣,明哲保身。《道德經》讓他不過度亢奮,即便一時沒有成功,也無所謂,恬淡自如,可動可靜,隨遇而安。《易經》包含世界變換的道理,讓他等到了分久必合的合。
他的看似無欲無求,已經包含了智慧了。看似無欲無求,已經包含欲和求了。
要說有欠缺,明哲保身,的確有為了活著而活著的味道。但戰亂時期,大家「壓力都很大」,考慮活著多一點,本身也有一定的道理。萬事萬物很難有完美的。
中醫講每個人的壽命是一定的
不一定是一生積德行善就長壽
作惡就短命
但是如果你縱慾,不加以制止,一定會短命
關鍵在於選擇的問題
有的人喜歡不受束縛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的人卻喜歡安逸平和
沒有對錯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我帶著我的熱情,
我的冷漠,
我的狂暴,我的溫和,以及對愛情毫無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氣不接下氣。我結結巴巴對她說:你叫什麼名字。從你叫什麼名字開始,後來,有了一切。這問題咋也找我
並不是這樣的。
很多事情都是出乎意料的。
生命如此多嬌 生命如此脆弱你只看到了司馬懿隱居多年 可若沒有這麼多年的等待和謀劃 哪裡來的天下?每個人都不一樣的 不需要糾結於這個問題。誰告訴你無欲無求就長壽 縱情自我就早夭
世間的事多的是,你能把每一個都給畫出界限嗎?給出因果嗎?不是什麼都可以比較的,對立的。愛怎麼活就怎麼活。
謝邀。您這個提問問的我沒答。因為——縱情自我又長壽的人多了、無欲無求但早死的也凈是……為毛非要設定這麼個非此即彼的問題、不懂(尷尬 )
生活方式而已,別人選擇怎麼生活與自己應該沒什麼影響才對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是在於質量。
關鍵在於死後,有沒有給後人留下精神遺產,後世的人能不能從你的一生經歷中總結和學習到好的智慧和精華,汲取到了力量,讓後來的世界和這些讀了你的生平的人能更和諧積極的發展,更好更積極更和諧的過好生活。
這不僅是歷史的意義所在,也是每個人歷史長河中的人的生命意義。
我們沒有任何權力去評論他人的人生。快不快樂,有沒有意義,都不是我們隨隨便便就可以評論的。記住,人生下來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所謂意義,是這個人生下來就應該找的東西。所以糾結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別糾結了,去尋找自己的意義,自己的幸福就行了。
因為大部分人在中間,少年時拼搏,老了保養身體,活得不長不久,時而被逼無奈,時而隨心所欲。如果你不喜歡這兩個極端,那就繼續做一個正常人好了。
推薦閱讀:
※懷疑人生的時候,怎麼才能讓自己積極點?
※人生如夢,眼前一切皆浮雲,何為人生的真諦,何為生活的本質?
※大學一定要上嗎?
※給自己留三十年的自留地
※我真的真的好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