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只是大腦副產品?人為何可交流思想了解同情他人 與佛學心法類似 鏡像神經元提出了一種腦神經機制

最貴、難度最大的手術是什麼手術?

應該是有朝一日,破解了意識的奧秘,把一個肉體遇到嚴重損害,人體不可在運行的人的生物體的意識,或者說靈魂,又重新移植到一個新的生物體載體中。就如同電影【超腦48小時】

影片講述了一位CIA探員意外身亡,神經學家將他記憶與技能移植到一位囚犯身上,使囚犯從一個混蛋變身為一位優秀卓越的CIA特工的故事

考古學記錄指出,人類文化的開端始於約5萬年前,但人的大腦從那時起並未經歷發育衝刺;實際上,在長達約20萬年間,它們的大小變化不大。

那麼,什麼東西發生變化了呢?有人推測,這種變化是一種遺傳適應,這種遺傳適應賦予了一些關鍵神經元目前具有的鏡像反映能力,為理解、溝通和學習方面加速進步鋪平了道路。信息第一次能夠被傳播、建立和修改,來產生人類文化中的智力和社會動力。正是你我的心識,鏡像神經元,繼承、發展與傳輸人類的文明與思想。

鏡像神經元在更深層次上,它提出了一種生物學動因,使我們了解他人,了解被稱為文化的複雜思想交流,了解從缺乏同情到自閉症的心理社會機能障礙。弄清楚鏡像神經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打哈欠具有感染性。

自閉症患者可能缺乏鏡像神經元,這引起了人們特別的興趣。

鏡像神經元的這個重要發現,是否與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發現DNA一樣重大,還將有待證明;然而鏡像神經元已經在智力上和實驗上構成了神經科學中最豐富的領域,如果它們巨大的解釋性力量能得到更完善研究成果的支持,那麼,它們的確會被視作為神經科學的DNA。

人的自我意識真的只是大腦的副產品么?

此種疑惑來源於20世紀以前的牛頓經典世界的映射,來自對於人的認知的發生、過程的與作用,傳統的腦科學主流是建立於行為主義心理學與牛頓經典物理基礎之上的。對於人類是一個宇宙生命體的一部分,人類的意識與認知是建立於生物社會化行為基礎之上,傳統的腦科學主流理論基本沒有思考。

傳統認知心理學中占支配地位的觀點是符號加工模型。

符號加工的認知心理學從本體論上假設了記憶、思維、情緒、意志等心理過程的存在。這些心理過程在本質上涉及的都是對符號性認知表徵的運算和操縱。認知心理學的主要工作就是揭示認知表徵的本質和運算與操縱的具體程序。受計算機科學和資訊理論的影響,傳統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計算性質的,即涉及的是對符號的操縱。(計算機的)通用問題解決程序提供了人類認知的模型,兩者在解決問題方面是類似的,即都是一種計算……」

既然認知是對錶征物的加工和處理,那麼認知發生於中樞神經內,與身體沒有任何聯繫。

符號的抽象特徵使其脫離了身體屬性,身體本身的各種體驗和感受經由神經系統轉換為抽象符號,這些符號和身體體驗和感受之間不再有本質聯繫。

其結果是:認知的研究完全可以不考慮身體的影響。認知就像計算機的軟體,運行於大腦和身體之中,但是卻不受大腦和身體的物理結構及其屬性的影響。

作為一種軟體性質的功能,當認知運行於人腦時,是人的認知,運行於電腦時,是人工智慧。以這樣一種觀點看待認知,則從理論上講,認知可以運行在人腦、電腦、矽片甚至木頭上。認知作為一種軟體,同運行這一軟體的硬體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認知完全可以是離身的或無身的,認知發生於大腦,運作於大腦,身體的影響可謂是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人類意識符號模式,人類意識只不過是物理的生物電過程,生物化學的離子通道的開閉過程,人類最終可以依據此生物意識的機理,研發出人腦級別的生物計算機,並製造出擁有人類自由意志的AI機器人。這就是21世紀AI行業的從業者,認為AI機器人最終要超越並代替人類的哲學基礎依據、腦神經科學的基礎依據。這種思維理論已經作為了整個人類文明與認知意識科學的主要成果,佔據了全球的主流文化。

當然,這是500年來人文主義在全球片面的發展的結果。把人視為一個符號、一個工具、一顆螺絲釘,這是傳統腦認知科學的核心思想。

把人視為一個符號的學說變種學說,2017年已經是AI行業的核心思想,一切行為、認知、情緒、思想概念、自由意志都是數字元號,都是生物電壓與離子通道開閉過程,只要找到合理的網路構建與計算機演算法,AI機器人超越人類只是時間的等待問題。

傳統腦認知科學與造出超越人類的AI機器人的偉大藍圖,是可以實現的嗎?

造出超越人類的AI機器人的目標真的可以實現嗎?

爵士貓:看別人買了LV 你也想買LV?鏡像神經元心智DNA 社會行為之神經基礎統一架構 改變了文明哲學語言和心理情感?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人類有一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激勵我們的原始祖先逐步脫離猿類。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為,使人們學會從簡單模仿到更複雜的模仿,由此逐漸發展了語言、音樂、藝術、使用工具等等。這是人類進步的最偉大之處之一。

與猴子不同,人類還使用鏡像神經元,來直接模仿動作和理解它們的涵義。看起來,似乎我們使用鏡像神經元來學習每一個動作——從我們的第一次微笑和走路,到我們最文雅的舉止和最優美的舞姿。我們還使用它們來體會這些動作,感受微笑背後隱含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動作都是在一種運動前神經水平上進行的。

「感同身受」通過感覺而非思想,是什麼操縱了潛移默化?

如果是一種叫做鏡像神經元的細胞在起作用,那麼它和早先生物學家發現的「敏因」是什麼關係?

因為「敏因」學家認為,「學習」、「模仿」類似「基因」功能的物質基礎,就叫「敏因」。如果說我們要靠模仿來學習全新且複雜的動作時,鏡像神經元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先讓受試者觀察有經驗的吉他手彈奏和弦,再讓他們模仿彈奏,同時並利用fMRI來研究。

當受試者觀看熟手彈奏時,其頂葉及額葉的鏡像神經元系統會活化起來;當他們自己模仿彈奏和弦時,同樣的區域變得更為活化。

有趣的是,在觀察熟手彈奏後、受試者自己嘗試模仿彈奏吉他和弦時,腦中另外有個稱做前額葉46區的部位會活化起來,這是傳統上認為與動作籌劃及工作記憶有關的腦區;因此,受試者在整合一些基本動作,來模仿某項行為時,該腦區可能扮演了樞紐的角色。

對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而言,模仿並不是牠們特別發達的技能。猴子很少模仿,而包括黑猩猩及大猩猩在內的大猿,模仿力也有限。

相反的,就人類來說,在學習以及傳遞技能、語言和文化上,模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比起靈長類近親來,人類的這項進步,是不是因為演化出鏡像神經元系統的神經構造而造成的?

對此假說,有科學家使用fMRI來監測正在觀察並模仿手指動作的受試者;這兩項活動都活化了鏡像神經元系統的額下回這塊腦區,如果手指動作帶有特別目的時,神經元活化的情形還特別明顯。

模仿的許多層面,長久以來就讓神經科學家困惑不已,好比說下面這個基本的問題:我們的腦子如何接收視覺的資訊,將其轉譯成動作的語言,然後重現出觀察到的動作。

在生活中,看到別人在吃東西,自己的口水就來了;看到別人踢球,你自己的大腦就會自動模仿此動作。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表情或者經歷過的情感狀態,鏡像神經元就會激活,讓我們體驗到他人的感受,走進別人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的八大生活現象:

A、學習現象:鏡像神經元還提供孩子如何學習的線索。幾個月大的嬰兒在大人伸舌頭時,他們也會這樣。兒童是硬邦邦的模仿,他們的鏡像神經元能觀察到別人在做什麼,然後自己也做什麼。當人們面對面時,鏡像神經元在實際生活中工作最好;虛擬現實和視頻替代效果不佳。

B、移情現象:移情作用大的人有特別活躍的鏡像神經元系統。當你看到別人感到疼痛時,你自己會覺得痛。當你看到蜘蛛在一人大腿上爬時,你會覺得有東西爬似的,因為鏡像神經元正興奮著。

C、孤獨現象:孤獨症與鏡像神經元壞了有關。許多孤獨症患者能識別別人臉上的表情,如悲傷,並能在自己臉上露出這一表情,但他們不知道這表情模仿的意義是什麼:悲傷、生氣還是厭惡和壓抑?

D、交往現象:社會情感如內疚、羞恥、自豪、困窘、反感和渴望都是基於大腦腦島中獨特的鏡像神經元系統。當人們看到一隻手愛撫別人,之後另一隻手粗暴地推開時,腦島記下了此拒絕的社交疼痛。

E、治病現象:精神治療醫師被鏡像神經元的發現所深深吸引。臨床醫生使用自己的鏡像神經元系統來理解病人的問題,併產生移情作用。他們能幫助病人理解他們從其他病人的言行中所得到的許多經驗。這為移情與反移情心理機理提供了可能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F、藝術現象:藝術開發鏡像神經元。當你讀小說時,你能記住來自講述者觀點的目標位置。

H、運動現象:經常使用智力練習和比喻的專業運動員和教練,在不知道其生物學基礎下,長久以來一直在開發其大腦的鏡像特性。同樣,數百萬觀看他們喜歡的體育節目的球迷們被鏡像神經元激活所著迷。

G、性感現象:鏡像神經元可被色情強烈激活。

與猴子不同,人類還使用鏡像神經元,來直接模仿動作和理解它們的涵義。看起來,似乎我們使用鏡像神經元來學習每一個動作——從我們的第一次微笑和走路,到我們最文雅的舉止和最優美的舞姿。我們還使用它們來體會這些動作,感受微笑背後隱含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動作都是在一種運動前神經水平上進行的。

如果鏡像神經元系統在這個轉換過程中扮演了連接的角色,那麼這個系統除了幫助我們理解別人的動作、意圖以及情緒之外,還可能演化成為一項重要的組成,使得人類能夠經由觀察而習得複雜的認知技能。

過去人們一直在研究這些神經元在運動中的作用和其他功能;而現在研究人員可以認真檢查它們,以確定是否存在一種看似額外的功能——它們對觀察到的東西是如何作出反應的。在更深層次上,它提出了一種生物學動因,使我們了解他人,了解被稱為文化的複雜思想交流,了解從缺乏同情到自閉症的心理社會機能障礙。弄清楚鏡像神經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打哈欠具有感染性。

與理解他人行為一樣,人類理解他人情感的方式也絕對不只一種。看到他人表現出來的情緒狀態,觀察者就會對這些感官信息進行精細分析,最後通過邏輯推理,推斷出別人的感受。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觀察者將這些感官信息投射到運動原結構上,直接創造出類似的情緒體驗。

這兩種情感認知方式有著天壤之別:在第一種方式中,觀察者只是推斷出了別人的感受,但無法體驗這種感受;而在第二種方式中,觀察者直接體驗了這種感受,因為鏡像機制使觀察者產生了同樣的情緒狀態。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厭惡情緒,它是一種基本反應,對於一個物種來說,厭惡情緒具有重要的生存價值。惡臭的氣味和難吃的味道往往意味著危險,它們都會讓人表現出厭惡情緒,這是厭惡感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有人認為,鏡像神經元在建立精巧複雜技能、社會網路和被我們稱為文化的知識基礎結構——從使用工具到著迷於迷的文藝作品方面關係重大,這正是對它們更深層次要求的核心所在。

佛學與印度教3000年以來,一直堅持業力與輪迴思想,認為人類的世界就是一個輪迴的世界,堅持人的生活就是過去世代前世的業力作用。

愛因斯坦相對論已經證明,時空的過去、現在、未來是連續的。假設一個生物體,距離人類10光年,如果他遠離地球運動,他就可以觀察到200年以前的人類生活;如果他慢速走向地球運動,他就可以觀察到未來200年的人類生活。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只是人的大腦的幻想。此種思想十分玄妙。但是佛學的無分別心,恰恰就是指不要分別過去、現在、未來。

佛學與印度教3000年以來,一直堅持心識心法心所法的思想,就是21世紀鏡像神經元的理論。

無分別心,是佛學術語。此為離情念分別之心識。有二種,一為無漏之無分別心,一為有漏之無分別心。

無漏之無分別心,又雲無分別智,正體會真如之智也,有漏之無分別心,如定心之第六識或第八識及眼等之五識,稱於境之自相,現量之心是也。分別為隨念,計度,自性之三種。無分別者,無隨念計度之二種,非無自性也。無分別心不是不明善惡,而是對善惡之人平等對待,付以真心,無有差別。

在大乘佛法里,「心」這個詞的內涵及其的廣泛。那麼我們到底以什麼為心呢?其實八個識都可以叫做心。

《成唯識論》云:「 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為行相故」。既然八個識都是心法,每一個識又都以了別為其特徵,那麼可以總結作為一個識心應該具備的特性:

第一:是心法;第二:具備了別的特性。

既然八個識都叫做心,而且都能了別,那麼這些心法都應該有自己的所緣境來作為自己所分別的對象。

對於眼識這個心來說:色塵是其分別的對象;

依次類推:耳識分別的對象是聲塵;

鼻識分別的對象是香塵;

舌識分別的對象是味塵;

身識分別的對象是觸塵; 意識分別的對象是內法塵;

末那識分別的對象是內外法塵;

阿賴耶識分別的對象是根身、器界、種子、七識心行。

(《八識規矩頌》云:受熏持種根身器;《維摩詰經》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另外作為一個心,有五遍行心所法與之相應。

八個心都有此五個心所法,所謂:作意、觸、受、想、思。

什麼叫做想心所?《瑜伽師地論》三捲雲:想云何?謂了像。又云:想作何業?謂於所緣,令心發起種種言說為樂。

《成唯識論》三捲雲:「想、謂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簡單地說,想,就是了別的意思。也由此百法正理,知道任何一個識心,都是有分別的。

由此可知,任何一個心,都有了別的特性,都有自己所了別的對象。所以任何心,對於自己的所緣境,都可以叫做「分別心」

佛學的心識理論,是不是與21世紀的鏡像神經元的理論很類似吧。起碼是志同道合的理論。

考古學記錄指出,人類文化的開端始於約5萬年前,但人的大腦從那時起並未經歷發育衝刺;實際上,在長達約20萬年間,它們的大小變化不大。

那麼,什麼東西發生變化了呢?有人推測,這種變化是一種遺傳適應,這種遺傳適應賦予了一些關鍵神經元目前具有的鏡像反映能力,為理解、溝通和學習方面加速進步鋪平了道路。信息第一次能夠被傳播、建立和修改,來產生人類文化中的智力和社會動力。正是你我的心識,鏡像神經元,繼承、發展與傳輸人類的文明與思想。

整個來說,人類可能經由直接投射的機制,活化引起本能動作反應的腦區,來理解至少是強烈的負面情緒。鏡像機制也許是讓我們對他人感同身受的基礎;這種鏡像系統的缺失,也可能導致同理心的缺乏,就好比在自閉症兒童身上所看到的情況。當然,這種理解情緒的鏡像機制,不可能解釋所有我們對人際關係的認知,但這至少有個可用的神經基礎來了解某些人際關係,如此也才能進一步了解更複雜的人際行為。

自閉症患者可能缺乏鏡像神經元,這引起了人們特別的興趣。自閉症的病因,乃至這種不可思議的癥狀特性,已經困擾研究人員數十年之久,使患者及其家庭和醫護人員對這種行為的成因知之甚少,更別說對他們進行治療。假設鏡像神經元對理解是如此重要,那麼人們還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發現去研發一些治療方法。可是,如果這些發現仍然有效,它們當中的失誤可能會引發一些嚴重的問題就不難理解,例如辨認這種明顯的缺陷,可能是弄清楚自閉症神經性根源的一個重要進展。

最新的研究表明,一種無活性的鏡像神經元系統可以解釋一些語言、學習和移情上的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在研究自閉症患者為何自我孤立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有些發現表明,基本和複雜的鏡像神經元活動存在一些缺陷:正常兒童看到他人無目的的手指運動時被觸發的鏡像神經元,很少在自閉症兒童的身上被觸發。這種響應缺失可能反映了鏡像神經元最基本的功能,即認識他人動作的一種缺陷。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一些具有獨特面部表情的人像,給患自閉症和沒患自閉症的青少年看。兩組受試對象能模仿這些表情,並說出它們所表達的感情。但是,這些非自閉症患者的鏡像神經元表現出健全的活性,而自閉症患者的鏡像神經元卻沒有。他們在認知上能理解這些表情,但卻無法感知情感。看起來似乎一些缺陷,有助於解釋從過度拘謹到自閉症的各種難題。自閉症患者可能缺乏鏡像神經元,這引起了人們特別的興趣。

鏡像神經元有許多問題還沒有答案,例如對於語言這種複雜的人類認知技能,鏡像神經元可能扮演的角色?

人類的鏡像神經元系統確實包括布羅卡區在內,那可是大腦皮質最基本且重要的語言中樞。如果事實確如某些語言學家所言,人際溝通最早是從臉部表情及手部動作開始,那麼鏡像神經元很有可能在語言的演化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事實上,鏡像機制解決了「對等了解」與「直接了解」這兩個在人際溝通上的基本問題。

對等了解要求的是:訊息的收發雙方對於訊息的含意有相同體認。

直接了解則代表人與人之間不需要什麼事先協議(好比說針對任意選取的符號),就能夠彼此了解;因為這種一致性原本就存在收發雙方的神經結構當中。因此,這種內在鏡像讓雙方不需要開口,就能夠心領神會,也讓人類得以在許多層面彼此溝通。

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究竟鏡像神經元系統屬靈長類所獨有,還是其他動物身上也找得到。

有科學家在大鼠身上測試,想看看這種動物是否也具有鏡像神經元的反應。這種腦中的鏡像機制,有可能是演化晚期發展出來的能力,如此才能夠解釋,為什麼人類會比猴子擁有更廣泛的鏡像反應。不過,由於剛出生的嬰兒及仔猴就能夠模仿伸出舌頭一類的簡單動作,因此,針對看到的行為建立鏡像模組的能力,可能是天生的。又由於缺乏情緒感受的鏡像能力似乎是自閉症患者的重要特徵,因此他們也在自閉症孩童身上做研究,看看是否表現出可讓人察覺的運動缺失,這是鏡像神經元系統功能不彰的常見問題。

其次,鏡像神經元並不總是給我們帶來好的作用。

例如,它們可能與暴力電視遊戲的影響扯上關係。在一種基礎神經水平上,這類遊戲使愉悅感和成就感與施加傷害的融合進一步增強——這是社會不會鼓勵的一種推動力。如果這種融合得以進一步增強,那麼鏡像神經元模仿暴力行為的強度,可能比我們預料的更難控制。鏡像神經元的這種力量表明模仿暴力行為可能並不總是一種有意識的中介過程,也就是說,它們並不能如此輕而易舉地受到我們的控制。

鏡像神經元似乎與大腦中儲存記憶的神經迴路相似,也為特定的行為「編寫模板」的這種特性,使人們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基本動作,在看到這些動作時,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複雜的推理過程。

以前哲學家認為一個人,要真正理解一件事,就必須親身經歷,現對於神經學家來說,在鏡像神經元中為這種哲學觀點找到物質基礎。

鏡像神經元的這個重要發現,是否與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發現DNA一樣重大,還將有待證明;然而鏡像神經元已經在智力上和實驗上構成了神經科學中最豐富的領域,如果它們巨大的解釋性力量能得到更完善研究成果的支持,那麼,它們的確會被視作為神經科學的DNA。

推薦閱讀:

走進鼻孔--嗅覺趣談

TAG:佛學 | 認知神經科學 | 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