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價值

周六有幸參加了營創讀書會舉辦的《第二屆中國ThinkBig「無思想,不商業」讀書節》,現場聆聽了華東師範大學博導何佳訊教授分享《品牌的邏輯》一書的精華內容,受益良多。周日在家又看到中國經營報推送的《鞋子出廠價40貼牌賣400!廠家道出心酸真相:沒品牌就像沒文化》,文中通過數個企業負責人之口,道出有品牌和無品牌的巨大差異。

師兄在何佳訊教授分享內容的基礎上,加了一些自己的東西,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何教授以著名的Pepsi Challenge百事挑戰開場,Pepsi Challenge的雙盲測試中,51%的人認為百事可樂更好喝,口感更好;只有44%的人選擇可口可樂。而在事先告知可樂的品牌後,數據發生了逆轉,只有23%的人選擇百事,65%的人選擇了可口可樂。

雖然消費者生理上更喜歡甜度更高的百事可樂,但大腦對品牌的認知卻扭轉了這一判斷,讓消費者選擇了可口可樂。這種「非理性」的判斷,就是品牌的價值!

消費者支付的價格,是為兩部分內容付費:產品的功能價值和品牌的附加值。不同行業的商品,產品功能價值和品牌附加值的比重各有不同。普通品牌的附加值較低,以產品價值為主;奢侈品牌的產品價值和附加值都高於普通品牌,附加值的比重最大;而高端品牌,附加值比重不如奢侈品牌,但產品價值最高。

師兄想和大家探討的是,這個附加值的構成,即消費者樂意為之買單的到底是什麼?

商業的本質就是交換——消費者用錢來換取產品或服務。所謂的商業成功,就是儘可能地提高消費者交換的速度(嘗試率or轉化率)和頻率(重複購買率)。

商業交換剛出現時,產品功能價值的比重最大,附加值可以忽略不計。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滿足相同需求的產品多樣化,琳琅滿目地產品讓消費者難以抉擇。而人的本性是懶惰的,消費者希望有一種「標記物」可以幫其簡化這個決策流程。於是,品牌出現了——這些「名稱、術語、符號或設計的組合」的「標記物」,就是經典營銷理論中的品牌。

品牌幫消費者簡化了決策流程。這是師兄理解的品牌最早的附加值。

技術後期發展的同質化以及社會發展的必然,使得產品功能價值的佔比越來越小,附加值比重增大。消費者已不滿足於品牌幫其簡化決策,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滿足其情感需求和社會性需求;與之對應,品牌附加值也可以一分為三:

情感價值和社會性價值都是源自心理學範疇的概念,情感價值強調內在——消費者的自我感受;社會性價值強調外在——別人眼中的消費者。情感價格和社會性價值對消費者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它們都是基於「人性」研究的應用,是理性中的非理性

紙尿褲對於產品研發人員而言,就是一個一次性吸水綁帶,每天面對著上圖左邊的模型,來研究設計紙尿褲——更好的吸水性、更安全的材料......而對於消費者,穿著紙尿褲的,不是塑料模型,而是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著各種表情、可愛至極的小Baby。消費者會因Baby產生情緒變化:乾爽時的放心、紅屁股時的緊張擔憂......

此外,美國消費者將2歲視為一個分水嶺,2歲以上的寶寶繼續穿著紙尿褲,會被認為是智商發育滯後。這種社會認知習慣,讓家長將孩子是否快速擺脫尿布作為未來成功的象徵。為滿足那些寶寶2歲仍未能擺脫紙尿褲的父母的需求,好奇於1989年推出了內褲型紙尿褲,也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拉拉褲。

廣告語「Im a big kid now!(我現在是個大孩子了!)」俘獲了不少消費者的心。拉拉褲攻城略地,為金佰利帶來數十億美金的銷售額。

中國消費者購買汽車時,社會性價值的比重極大。美國車市皮卡等實用車型佔據主流,日本消費者對汽車實用性的注重更甚於歐美,街道上半數以上都是「形似秋明山神車五菱宏光」的微型方盒子。對中國消費者而言,汽車如同前面提到的紙尿褲,是成功和身份的象徵。師兄在此就不展開論述了,懂的自然懂。

區分價值、情感價值、社會性價值合而為一的品牌價值,作用在於:讓消費者信任我們——不假思索的信任!!!


推薦閱讀:

人際交往的防禦機制透露了你的內心
人是機器,人的機器特性
熊玲:為什麼父母愛孩子,孩子卻跟自己不親?
從跳一跳說說情緒自控問題……
熊玲:家庭矛盾中的夫妻冷戰如何化解?

TAG:品牌營銷 | 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