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孩子的認知鏈,是最值得保護和珍惜的財富
繼續從公眾號挪過來,我們的公眾號:
西溪油麻地
http://weixin.qq.com/r/xCn17ZXEVMgrrdGO93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小銘在一歲半的時候就可以唱很多首兒歌,背很多首古詩,你們是怎麼做到的?」這是上一篇文章發出後,小溪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一句並不經意的話,卻有一種我們熱衷「教育」的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並沒有啊,我們從未想過要讓他在什麼時候掌握什麼,並為此有意地去訓練他,不是我們怎麼做到的,是小銘自己做到的。
豆豆
去年從日本回來的飛機上,小銘指著蝦仁炒飯里的豆子,叫著「豆豆」,這是我們確認小傢伙第一次有意識地開始說爸爸媽媽之外的話吧,當時小銘11個月。在16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小銘嘟囔著「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我們驚訝地發現,他可以完整地唱出這首兒歌,並且不止是這一首。
在我們看來,這值得欣喜但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成果,小銘也不是天才。長久以來,媽媽每天都會跟小銘說很多話,從出生開始,他就是一個晚睡的孩子,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入睡,哄睡的故事和兒歌總是一波又一波,一筐又一筐。也許不太一樣的是,這些對著他說的話、唱的歌,不會因哄睡的目的而變得不走心,又或者帶有教授東西的目的而變得正式、帶有訓練意味,又或者覺得以他的年齡聽不懂整個故事的內涵,而只強調某些單詞和孤立的事物。。。哪怕只有三個月大的時候,看著他認真看著你的眼神,我們就相信,他一定聽得懂,並且正在通過這些認識世界。我們家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書,還有自己編的故事,沒有一個故事或者兒歌,會因重複變得無聊。所以會唱兒歌,只是一個很自然的結果吧。
烏鴉
真正更讓人欣喜並且有些驕傲的,是孩子很快就開始展現你預料不到的認知,極速的成長,以及某些我們更在乎的東西或者能力,對世界的認識。有一次,爸爸不得不擔負哄睡的任務,他決定自己編一個故事,這是關於一個動物遇到另一個動物做了什麼,然後第二個動物遇到第三個動物做了什麼,如此下去,每個動物和故事並不是彼此無關,而是關乎森林裡的一個大陰謀。當爸爸有些編不下去,下一個該遇到誰的時候。。。一直沒有作聲的小傢伙有些不屑、雲淡風輕地說了聲「烏鴉~」,並且對下一步故事的發展做出重要而簡短的指示,一下子使這個故事活了過來,直至睡去。這個時刻,在爸爸看來,等同於小銘第一次說「豆豆」的那個時刻,因為他不再是一個只會聽故事的孩子,而是第一次展現了創造力(創作力)。
後來,小傢伙一發不可收拾,常有驚人之語。20個月的小銘,每次出門,要安排好爸爸穿什麼鞋,媽媽穿什麼衣服,鑰匙帶了嗎,門卡帶了嗎,書包手機交給爸爸,媽媽抱我。。。他已經是這樣一個要安排很多事情的小管家。
樂迪恐龍
我們不是什麼教育專家,但是很注重觀察孩子,並且當孩子成長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是想去更多地「教」他什麼,而是更多地害怕大人的無知、愚昧和暴力破壞了孩子的認知鏈。
小銘和很多小朋友一樣,《超級飛俠》是他的摯愛,在爸爸看來,這部國產動畫雖然製作上還算成熟,但是超多的洗腦式台詞,bored到爆的想像力,強烈刺眼的色彩,掩蓋不了的山寨味和我們都見識過的中國式「兒童視角」和「兒童趣味」等等,實在很少利於成長的內容,所以曾經試圖限制直至制止他觀看這部動畫片。但是小傢伙對超級飛俠的愛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與日俱增。我們都覺得《小豬佩奇》具有真正的兒童視角和兒童趣味,細節飽滿,色彩柔和,很值得看,然而小傢伙雖然也愛看,但除了變得像喬治一樣痴迷恐龍,很難像超級飛俠那樣,在不看的時候仍然日思夜想並貫穿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好在我們都不是那種會動用家長式威嚴,用自己的認知替孩子做選擇的人,當我們開始尊重他自己的選擇,我們發現,比《超級飛俠》更挑戰我們認知底線的動畫片比比皆是。。。而小銘卻常常看的哈哈大笑,不許換台。現在,小銘看到計程車就是包警長,看到黃色的車是多多,紅色的是樂迪,白色的是米莉,粉色的恐龍是小愛恐龍,藍色的恐龍是酷飛恐龍。。。這就是一個認知鏈吧,因為孩子在發現聯繫。
而且,關於顏色這件事,在一歲半的時候,我們發現小銘什麼都知道,就是不怎麼認識顏色,後來查過才知道這很正常,也就釋然了,但是爺爺奶奶不這麼認為,每天必定要教小銘認識顏色,看什麼都變成了「這是什麼顏色的?」,好在不久之後,正當我們準備嚴肅地跟爺爺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小銘已經基本掌握了,爺爺的訓練也就不再那麼勤。這大概是小銘唯一接受的練習式教育,但現在他還是更喜歡用超級飛俠來指代顏色。這樣的認知鏈每個小朋友都會有,然而很多中國家長認為類似這樣的認知是孩子不成熟的認知,並沒有什麼價值,其中又有很多是應該糾正的錯誤,糾正這種錯誤,讓孩子儘快認知「正確」的東西,是家長的責任。也許這就是家長製作風的由來吧,只是你一糾正,這個鏈可能就斷了,然後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鏈,也就斷了。仔細觀察孩子,一個認知可能帶來下一個認知,然後帶來驚人的成長。
「8」
再舉一個例子,小銘同學現在對數字的認知程度,是認識0到9這10個阿拉伯數字的,並且可以正確地做到從1數到20,然而這都是為認識而認識的時候,在面對實際的數字場景時,他似乎總是故意不按順序數,比如有5個物品,他總是這樣數:「1、2、3、4、、8!!」沒錯,小傢伙最喜歡8這個數字,如果只有5個物品,就數不到8了啊。。。O(∩_∩)O哈哈~。經過多次觀察,爸爸認為這個現象其實是小朋友對數字序列的認識尤其是與現實生活對應的時候,是不夠的,或者說不牢固的,簡而言之,4之後為什麼一定是5?為什麼?那麼,你打算珍視這種懷疑嗎?在華爾街或者矽谷,在哈佛、耶魯或者斯坦福,可能有一萬種可能性,4後面是8,而不是5,這還不是哲學問題。關鍵是,一個成年人通過學習或者訓練,能接受這一萬種可能性,但是發現第10001種可能性的大腦,我猜想在小時候就沒有過早地被糾正——4後面一定是5。
珍惜
我們在國外旅行的時候,有時候會觀察國外的小朋友與他們的父母。大冷天給穿短袖短褲,玩滑板摔得渾身是傷父母在一旁哈哈大笑拍視頻,小朋友睡在媽媽身上腦袋都要掉地上了媽媽也不扶一下,這些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歪果仁的差異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然而,這些可能只是表象,一些理念上的問題,或者是一些方面,而在另一些方面,我們時常感覺到,國外並沒有「家長」這個詞,或者這個詞很弱,父母很少去糾正孩子的「錯誤」,相對較少的去替孩子做選擇,會去教一些東西但不以威權確立自己的權威。我們常常說中國人缺乏創造力並引申到教育問題。實際上,就社會和學校來說,創造能力教育、思維能力教育,審美教育等,的確有些缺失,然而,就扼殺孩子本來可以自然生長的這些東西來說,家長的動機和破壞能力,可能是最純、最大、最直接的。
認知能力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你也總不會把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為放任自流。我們總結的人生的10個維度,有7個是父母可以參與並幫助孩子去成長的,我們也總是想,怎麼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成長,而不是打算把自己標榜成教育上隨意、超脫或另闢蹊徑的人。只是說,盡量少去糾正認知上的錯誤,至少在這個年齡。以後孩子的枝枝丫丫被「修剪」的機會,應該會有很多吧。所以,要珍惜。
更及時的更新,更多關於孩子、關於媽媽、關於旅行的分享,請關注公眾號:
西溪油麻地
帶你領略成長路上不一樣的風景
http://weixin.qq.com/r/xCn17ZXEVMgrrdGO93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陪伴,是家長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最好方式
※原來你們是這樣的孩紙!
※什麼樣的家風,帶出什麼樣的孩子
※jasper聽到陳小春要上《爸爸去哪兒》為什麼哭了?
※479.看圖說話54~用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