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牌暗戰:伺服器市場角力之爭

引子:

"其實,就算是我們還從傳統伺服器廠商手裡採購,很多產品也是按照我們的需求來定製。"

  "你的意思是,現在的傳統伺服器廠商正逐漸淪為ODM代工廠?"

  "是的,再多說一句,還請不要把我的公司名寫出來,謝謝。"

白牌來襲風暴已至

白牌伺服器作為目前伺服器市場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無形中正在重塑整個伺服器市場的生態。雲計算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IT公司將傳統的私有雲服務開始向公有雲遷移。隨著雲計算服務商在伺服器市場的話語權越來越強,以Facebook為首的OCP(Open Computing Project,開放計算項目)聯盟和國內BAT三巨頭倡導的ODCC(Open Data Center Committee,開放計算中心委員會)聯盟都在加快制定標準化伺服器的相應規則使得白牌伺服器的影響與日俱增。

白牌伺服器對伺服器行業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底層的CPU競爭(英特爾、AMD、ARM、IBM、高通)到加速卡架構之爭(英特爾、AMD、英偉達、IBM)。從開源(Liunx)到閉源(微軟)。從DIY(OCP聯盟)到整機(傳統商用伺服器廠商)在企業級市場的對決,目前伺服器市場已處於風暴前夜。為了撥開重重迷霧看清市場現狀,從而預測未來發展趨勢,中關村在線企業站特別策划了本次大型系列專題,揭秘白牌伺服器。

巨頭為何集體沉默

看似一個簡單的專題,在執行上卻異常艱難。從制定採訪提綱到給各大公司發放邀請函,每一項都經過反覆的推敲和討論。我們知道這個專題將直接關係到IT行業的未來走向因此絲毫不敢大意。按照初期的分析,發現涉及白牌伺服器話題的共有四類公司。

首先自然是看起來將遭受直接衝擊的傳統伺服器廠商,比如聯想、戴爾、惠普,畢竟白牌伺服器的市場佔有率提升意味著傳統伺服器廠商的出貨量會下降。

其次是應該沒有影響的半導體廠商例如英特爾、AMD、英偉達,畢竟造出來的產品都是用作伺服器,至於是白牌還是品牌並沒有太大差別。

再者是可能受益的傳統ODM廠商例如英業達,緯創,由於他們過去一直就是幫品牌伺服器廠商做代工,現在有望直接對接最終客戶,因此利潤可能會得到提升。

最後就是理論上會受益的雲計算廠商們,之所以雲計算服務商們搞DIY聯盟,歸根到底就是為了降低成本。

針過四類公司的業務形態,我們專門準備了四套不同的採訪問題並根據不同公司進行細微的調整以確保儘可能了解完整的行業現狀。

按照最初的判斷,品牌伺服器廠商們肯定是不太願意討論這個話題,畢竟沒人願意討論一個會對自身有衝擊的產品,而現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有品牌廠商在接到邀請函後要麼杳無音訊,要麼表態不方便接受採訪。可當其他公司邀請函都發出後,令我們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其他三類公司除了ODM廠商願意同我們交流外,半導體廠商和最終用戶雲計算廠商們紛紛表示不方便發表評論。專題一度陷入僵局…

白牌重塑商業模式

若想知道為何諸多廠商都對白牌伺服器這個話題避而不談,首先就要清楚白牌伺服器到底是什麼,而它和品牌伺服器最大的區別又在哪裡。

同PC市場中的品牌電腦和DIY電腦類似,白牌伺服器可以看作我們個人DIY的電腦。DIY電腦的流程很簡單,先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配置,然後去電腦城採購配件回來自己組裝或者讓商戶幫你組裝,在這個環節中幫你組裝的商戶就是ODM,而如果購買品牌電腦的話,品牌商就是OEM。

白牌伺服器屬於ODM,而傳統品牌伺服器廠商可以屬於OEM。ODM和OEM一字之差,相差甚遠。ODM全稱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即原始設計製造商,而OEM全稱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即原始設備製造商。兩者最大區別在於OEM聚焦於產品設計,而ODM則聚焦於生產製造。

在過去幾十年時間裡伺服器產業的商業模式都沒有太大改變,首先品牌商例如惠普,戴爾根據市場趨勢和需求來進行研發設計,然後委託ODM進行生產製造最終再出售給消費者並提供對應的售後服務。

品牌廠商的核心價值除了設計就是服務

這種垂直分工的模式曾經是伺服器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石,而品牌商則是整個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由於伺服器市場對於穩定安全等方面的嚴苛要求,品牌商們不光需要設計出優秀的硬體產品,還要給客戶提供成熟穩定的管理軟體應用,並通過大量的實踐經驗強化自身在品質把控和售後服務上的優勢,從而讓用戶放心。

在過去,由於伺服器主要是企業自身使用,不論是自用還是託管所需要的伺服器管理軟體主要由伺服器廠商來提供,再加上對售後要求極高,儘管也可以自行DIY,但如果不是資金實在有限,不會有公司輕易自行組裝伺服器來自用,但這一切在雲計算時代被顛覆。

虛擬化和開源軟體的迅猛發展讓過去軟硬一體的局面被打破。雲計算服務商讓計算力從物理實體中解放出來,可以讓用戶通過雲平台和第三方開源程序來運行和管理自己的後台服務。由於大部分雲計算服務商們都是從軟體公司和互聯網公司轉型而來,在管理軟體的開發能力上要明顯強於傳統伺服器公司,因此可以自行開發相應的管理軟體。這不但削弱了傳統商用伺服器廠商的優勢,而且進一步促進軟體和硬體的分裂。

新模式重新分配過去品牌廠商的工作

由於雲計算服務商承擔了硬體採購、管理軟體和維護的工作,這就使得一部分用戶不再自行建設數據中心,專心做自己的業務開發即可。隨著雲計算服務商成為了伺服器市場的大客戶,當後台整體伺服器群組的架構設計可以保證即使宕機一兩台伺服器都不會影響整體服務運轉時,過去因為穩定性不足而無法進駐數據中心的白牌伺服器因為價格低廉開始受到雲計算巨頭所青睞,並謀劃建立通用硬體標準來規範和加強白牌伺服器產業,而這就是開頭提到的OCP聯盟和ODCC聯盟。

以Facebook為代表的OCP(開放計算項目)和以BAT為代表的ODCC(開放計算中心委員會)聯盟,通過制定伺服器組件標準的方式讓代工廠大批量生產伺服器標準組件,從而降低伺服器生產成本並幫助自身能夠快速設計和部署伺服器。

在巨頭們看來,雲服務的重心是在軟體而不是傳統的硬體。 由於大家都擁有數以萬計的伺服器和多年的數據中心建設經驗,如果可以通過相互交流伺服器群組的設計架構方案來讓大家統一部分設計方案從而促進非標硬體組件標準化,就會促進標準化硬體的銷量上升從而價格下降,最終讓整個數據中心的硬體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由於通用伺服器無法高效滿足一些特定應用場景,這就需要行業提供特殊定製化的產品,而硬體標準化會讓定製過程變得更加簡單、靈活和高效。

不論是OCP還是ODCC,最終目的都是讓雲計算服務商們可以嘗試跨過品牌商直接與ODM廠商對接來生產自身需要的伺服器產品也就是本次專題所提到的白牌伺服器。用戶可以同ODM和元件供應商三家一起商量,在有特殊需求時,用戶會直接與元件商進行溝通,在獲得可行的答覆後直接寫在需求里。顯然,品牌服務商們不願討論這個話題。

從數據中尋找線索

品牌服務商不願討論很正常,但是半導體公司以及雲計算服務公司都不接受正式採訪的這一奇怪的現象還是引起了我們的好奇,特別是OCP基金會最初的董事之一還是來自英特爾的數據中心事業部高密度計算業務總經理Jason Waxman。而為了進一步挖掘真相,我們決定從近年來行業內公司的財報和一些調研公司的分析報告中尋找線索。

三大伺服器廠商出貨量總和優勢在縮小

從IDC統計的自2002年到2016年全球x86伺服器出貨量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惠普企業、戴爾、IBM/聯想(IBM x86伺服器業務已賣給聯想因此兩者數據合併)三大公司的伺服器出貨量自2011年第四季度達到歷史巔峰之後就開始了緩慢下滑,而包括中國大陸三大廠商華為、浪潮和曙光以及白牌伺服器廠商超威和廣達在內的Other一項出貨量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出貨量依然在迅速上升。

截止到2016年第四季度。三大廠和Other的出貨量已不分伯仲,如果沒有意外,到2017年底時兩方位置將首次發生調轉。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張表格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那就是在2008年之前,三大伺服器廠商的出貨量佔比一直處於上升狀態,這同PC、手機等其他細分領域的競爭過程相似,但在2008年之後情況卻發生了逆轉,為了進一步驗證,我們開始分析TOP5的相關數據。

白牌伺服器出貨量猛增

根據IDC最新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全球伺服器市場報告,ODM Direct即ODM廠商直接出貨的白牌伺服器市場佔有率已達到20%,同比增長速度位列所有品牌伺服器之首達到44.1%,與之產生鮮明對比的則是五大伺服器廠商的衰退,同樣其他一些中小型伺服器廠商(Other)的日子也不好過,銷量同樣下降了3.1%。如果有人質疑IDC的數據不夠準確的話,那麼從英特爾和Gartner的數據中也能看出端倪。

英特爾伺服器晶元業務穩定上漲

由於英特爾佔據x86伺服器市場高達99%的市場份額,因此英特爾自身的營收有很強的參考性。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英特爾自2011年開始,基於伺服器業務的數據中心部門營收逐年上漲,從2016年相比2011年業務提升70.16%,即使考慮到晶元價格提升,也能斷定整體的晶元出貨量也增長顯著,這個結論在我們統計了全球伺服器相關數據後得到驗證。

銷量排名前五伺服器廠商出貨量總和增長停滯

根據Gartner近5年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除了2016年相比2015年出貨量下降了不到6萬台,從2011年到2015年整體伺服器出貨量從最初的不到97萬台增長到111萬台左右,考慮到近5年來x86伺服器市場份額在不斷擴大,因此伺服器出貨量的上升幅度和英特爾營收上升幅度相匹配。

儘管伺服器出貨量在5年內有起有落,但伺服器銷量TOP5的廠商出貨量佔比一路下跌,近五年來的佔比分別是:86.6%、77.7%、73.6%、68.5%、65.5%。與之對應的則是其他包括白牌伺服器在內的比例連年上漲。這個數據同前面提到的IDC數據不謀而合,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白牌伺服器的上升速度遠超品牌伺服器。

如果再統計一下近5年的全球伺服器營收數據,那麼結果更加觸目驚心。儘管2012-2014年伺服器市場整體銷售額一直在緩慢下跌,但2015年卻有了一次質的飛躍超過前期高點。雖然2016年相比2015年再度出現下跌,但整體水平也比2012年高出不少。按理說營業額TOP5的公司應該會有類似的表現,但當我們算完數據後,結果卻大相徑庭。

銷售額TOP公司銷售總和開始下降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銷售額TOP5公司的銷售總和在2015年確實有所反彈,但並沒有超過前期高點,而其他包括白牌伺服器在內的銷售額則在迅速提高。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就將銷售額提升了84%,從最初的101.5億美元增長到190億美元左右,通過下面的表格,我們可以清晰直觀的看到銷售佔比和銷量佔比的變化情況。

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來說能上銷售額和出貨量TOP5排行榜的公司只是排名會有所區別,儘管在一些年份也會出現上榜公司不同的現象,但這並不會影響整體趨勢。

TOP5的影響力在下降

從上圖中我們已可看出,相比TOP5出貨量總計只丟掉10%,TOP5銷售額總計丟掉的份額則是15%,而這一切從平均伺服器出貨價中也能看出端倪。

平均單價一路走低

在經過我們計算伺服器平均出貨單價後發現,除了2013年到2014年伺服器出貨價格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跌幅,平均售價下跌240美元,而在其他年份中平均降幅均在100美元左右,按理說電子產品價格下降很正常,但考慮到英特爾這些年來的產品價格並沒有什麼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清晰的得出最終結論:那就是在目前的伺服器市場,TOP5公司的影響力在持續下降且暫無好轉跡象,而白牌的影響力已達到需要行業高度重視的水平。

白牌背後是雲計算

白牌伺服器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在互聯網時代的早期就有一些中小型企業因為預算問題採用自行組裝或者委託ODM廠商定製的方式來打造自己的數據中心,但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白牌伺服器受制於穩定性和售後等問題一直位於整個產業的邊緣位置。不過隨著IT行業在經歷過PC時代、互聯網時代和移動時代,在2012年進入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後,這一切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IDC增長率一直在10%以上

從IDC圈的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在2013年之前,全球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雖一直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長率一直處於下降狀態,而2013年之後卻有了一次明顯的反彈,這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禁要問: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答案很簡單,雲計算。

從2013年開始,雲計算開始進入到一個爆發時代,通過Gartner的2011-2017全球雲計算市場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端倪。

雲計算市場增長率變化和IDC市場很相似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2013年雲計算市場的增長率達到巔峰,儘管之後出現下滑,但整體增長率同IDC增長率相差不大。而雲計算已成為驅動未來IT產業發展的核心產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互聯網和傳統IT企業都將發展雲計算納入企業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

從美國的亞馬遜、谷歌、微軟、甲骨文到中國的阿里雲、騰訊雲、青雲。我們看到不論是傳統IT巨頭還是互聯網企業亦或是新興的初創公司都在雲計算市場攻城掠地,而若想支持雲平台上日益增長的客戶需求,就必須不斷擴建雲計算產業的根基IDC。

此時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既然IDC產業在快速發展,為何品牌伺服器廠商的影響力在不斷衰退,白牌伺服器的佔有率在快速上升呢?也許從文章開始就不斷提到來自美國的OCP項目(Open Computing Project,開放計算項目)和中國的天蠍項目可以解釋這一切。

OCP開創硬體開源

開源軟體的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硬體開源則是一個在過去難以想像的事情,因為這與主導整個科技行業長達數十年的專利、訴訟和商業機密理念背道而馳,而OCP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

提到OCP就不得不提發起者Facebook。在2009年之前,Facebook並沒有自己的數據中心而是採用租用的解決方案,但隨著業務的快速擴展,Facebook也開始著手建設數據中心,並與2010宣布將在美國俄勒岡州建立首個數據中心。一年後,位於Prineville的數據中心落成,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電源使用效率)可低至1.073(越接近1代表效率越高),遠低於當時的業界平均水平。

由於數據中心是科技行業里碳排放污染嚴重的產業,為了促進整個行業為綠色事業做出貢獻,因此Facebook公開了自己的數據中心設計方案。但在建設數據中心過程中的負責人Jonathan Heiliger看來,單純公開數據中心建設方案還不夠,既然技術並不是Facebook的競爭優勢,那麼為什麼不把所有硬體都對外公開呢?

在寫給扎克博格和其他成員的一篇短文中,Jonathan Heiliger提到,開源應當成為Facebook的核心信條,硬體尤其如此。很快,Jonanthan的倡議得到了扎克的積極回復,並在2011年正式開始推廣,而OCP項目也開啟改變整個產業的征程。此時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同樣的想法也在孕育而生。

BAT三巨頭首合作

BAT三巨頭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而三者之間多年來在各條戰線上拼的你死我活,但沒想到的是,三家竟然會在數據中心業務上首次握手言和。

2011年11月1日,在深圳參加華為雲計算大會期間,騰訊IaaS研發團隊陳曉建和百度伺服器工作組長張家軍遇到了阿里巴巴技術保障部的肖德芳,還有英特爾(Intel)公司的專員。三人聊過之後,發現大家應對的挑戰都非常相似,既然如此那麼為何不能一起合作共同制定一個適合與中國的伺服器標準呢?由於當天正好屬於天蠍座周期,於是三人分別代表BAT發起"天蠍項目"(Project Scorpio),並得到了英特爾的積極響應。

與很多人認為的天蠍項目是學OCP項目的中國山寨版所不同。根據筆者同張家軍交流後得知,早在OCP標準規範出台之前,張家軍和陳曉健就受OCP委員會邀請前往矽谷參加Open Rack的內部討論會議。而百度和騰訊的整機櫃伺服器產品化的成果讓Facebook感到驚訝,但很遺憾的是由於兩方理念不同,最終並未給於重視,不過天蠍項目的發展並沒有受到影響,並在之後改名ODCC(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以謀求更大的影響力。

Open Rack

其實百度和騰訊擁有這樣的實力並不讓人意外。根據曾擔任百度大數據首席架構師的林仕鼎回憶,2009年,他申請了20萬經費,請後來擔任百度日本技術經理的張鑫極"去村裡買民用配件來攢伺服器。"之後的百度整機櫃伺服器"北極"開發項目正是ODCC的前身天蠍計劃的雛形。

而騰訊和百度類似,在很早以前就開始自建數據中心。從網上流傳的一組數據中也能得到佐證,在2011年早些時候,騰訊大約有接近10萬台伺服器,百度5萬多台,阿里2萬多台。

騰訊目前擁有超過70萬台伺服器

ODCC項目和OCP項目的成立標誌著整個伺服器產業從通用伺服器時代開始邁向定製伺服器時代,時代交替的背後,是半導體和硬體製造廠商、ODM、品牌商、雲計算這四大產業的一次行業大洗牌。

品牌伺服器定製化

"你們現在用的是自己造的伺服器還是品牌伺服器啊?"

"我們用的是定製伺服器。"

雖然國內外雲計算大廠們都沒有正式接受採訪,但是在私下的接觸中,還是多少給我們透露了一些很有價值的信息,其中之一就是雲計算廠商們目前都在拋棄使用多年的品牌通用伺服器轉而採用定製化伺服器。 定製化乍一看非常高大上,但實際上意味著設計的主導權已從品牌商手裡交到雲計算廠商手裡。

雲計算數據中心的特點之一就是對單個節點的計算能力和穩定性要求不像過去企業自身部署伺服器時要求那麼嚴苛,大批量規模化的部署要求伺服器具有更高的部署密度、更加節能而易於管理。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大量為雲計算定製的白牌雲伺服器普遍具有高密度部署、節能和易於管理的特點,並且每節點價格相對機架伺服器要更加低廉。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最近3年在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自己的業務部分或者全部向雲平台遷移。就連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看似非常保守的12306,也將部分業務移至阿里雲上。本地業務的減少直接導致企業削減本地伺服器的採購數量,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急速發展的互聯網業務對伺服器的需求只增不少,企業削減的伺服器數量最終轉移到雲計算服務商手裡,這就使得雲計算服務商在伺服器市場的話語權越來越強大,再加上OCP聯盟和天蠍聯盟倡導的零件標準化推動下,白牌化的趨勢已無法避免。

對於品牌商來說,就如前面數據分析一節中所示白牌化趨勢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利潤的大幅下降。但如果品牌商轉而開發定製伺服器,或者遵循其無法控制的設計方案,這會對他們的傳統供應商系統構成嚴重破壞:如果無法控制設計方案,就難以大批訂購低成本的配件。

但品牌商被迫提供定製化服務的原因就是除了雲計算,其他大型IT公司就好比蘋果,也在繞過品牌商直接從ODM廠商手裡定製伺服器,因為這種模式帶來的效果是驚人的。據業內資深行業專家透露,某國外企業在採用白牌伺服器後帶來了40%硬體成本的降低和50%運營成本的降低(2011年數據)。

不做必死,做的話看似"掉格"但也許還有生機。儘管最初品牌商對於向OCP聯盟這種開源硬體組織非常很抵觸,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倒向OCP聯盟,大廠們的心態也在發生改變。2015年3月10日。時任惠普最重要的電腦伺服器和網路業務負責人,安東尼奧·尼利(Antonio Neri)登上OCP聯盟的演講台表示,惠普的伺服器部門已經同意成為開放計算項目的合同製造商,並且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開放計算項目伺服器。

惠普決定加入OCP聯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藉助聯盟的影響力與宿敵思科展開競爭,而思科早在2014年底就已加入OCP聯盟,在思科的官方博客《Seeds of Change》一文中提到:"我們最近以黃金會員身份(目前思科是白銀會員)加入了OCP項目,取得獲得會員身份的原因同之前提到參與開放式網路項目相似: 我們看到OCP社區是一個非常好的論壇,讓我們可以與客戶合作共同開發解決方案來應對他們面臨的挑戰。"

相比海外老牌伺服器廠商初期對OCP聯盟普遍持觀望態度,國內的伺服器新銳們則要開明很多,以浪潮為例,從2009年就推出了定製化伺服器,而在天蠍計劃的籌備和組建過程中也一直積极參与其中,除了貢獻整機櫃伺服器規範外,更在2011年推出了首款符合天蠍計劃1.0標準的整機櫃SmartRack3.0並迅速被百度和騰訊所採用。

浪潮SamrtRack

積極擁抱天蠍計劃給浪潮帶來的紅利是驚人的,根據全球權威調研公司IDC公布了最新的《中國企業級存儲系統市場調查數據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浪潮存儲出貨量5142台,同比增速200.4%,位居中國市場第一,與此同時浪潮還是OCP聯盟的鉑金會員,並在今年3月8日發布了符合OCP標準的整機櫃伺服器OR系列。

另一家我們所熟知的企業華為同樣把握住機會。2011年10月27日,Facebook在紐約召開的OCP峰會上公布的合作清單中,華為成為伺服器領域裡唯一一家中國廠商,此時的華為在伺服器市場並沒有太多影響力,但根據Gartner的數據,2016年第四季度,華為出貨量同比增長64%,成為全球第三。

儘管我們不能將華為和浪潮取得的成績完全歸結於天蠍項目或OCP項目的功勞,但我們可以肯定開放計算聯盟一定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正如某家中國伺服器產業製造高管對OCP發起人海利格所說的:"是你們讓我們相信,這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一切都進展順利。我們不僅更賺錢了,而且看到了之前沒有發現的業務渠道。如果沒有你們,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目前幾乎所有的伺服器廠商們幾乎都已加入兩大聯盟。

白牌伺服器品牌化

在品牌伺服器廠商開始白牌化的同時,傳統的ODM公司也就是我們過去定義的白牌伺服器廠商們則開始了自己的品牌化征程。

在接收我們採訪的某過去做白牌伺服器之後轉型成為品牌伺服器廠商在回答"目前採購商用伺服器的客戶中,雲計算服務商和傳統企業的比例大概是多少,最近三年有何變化"這一問題時就直言不諱的說道:

"大型雲計算廠商會採購越來越多白牌伺服器;中小型企業和雲計算廠商會採購商用伺服器,或者直接採購大型雲計算提供商的雲服務。"

而另一家業內ODM大廠的回答更是一針見血:"過去是品牌伺服器廠商給我們提要求和設計,現在只不過換成最終用戶給我們提要求和設計,對與我們來說有何區別?而且這麼多年來我們製造標準件的經驗和技術不是其他公司可以比擬的。"

就像2014年英特爾與廣達公布合作開發的RSA伺服器管理架構時供應鏈業者點的觀點,如果按照傳統模式,英特爾將新處理器交由品牌廠搭配開發新款伺服器,再委由代工廠生產,時程相當漫長,如今英特爾攜手白牌伺服器業者,時間約可縮短一半,大幅減少時間與成本。

沒錯,如果在製造這個環節,品牌商是沒有任何優勢的,但在過去,品牌商是有自己的獨家秘笈的。刀片、塔式、機架這些伺服器產品不同形態的背後,是對廠商在硬體架構設計改造能力的考驗,而幾乎每一個品牌伺服器大廠都擁有大量的核心專利,再加上傳統伺服器管理軟體也都採用品牌商自己開發的閉源軟體,這就幫助品牌商將自己的產品同代工廠產品區分開。不過遺憾的是這些壁壘都隨著雲計算的普及被逐漸打破。

以OCP網路項目為例,按照規劃,第一階段是傳統單片式(Monolithic),第二階段軟硬解耦合,第三步則是開啟模塊化時代,這樣的靈活化模式將幫助用戶避免被供應商鎖定幫助ODM更容易爭取市場。在我們參加的大量雲計算廠商發布會上,雲計算廠商無一例外都在強調自己的雲計算後台伺服器管理軟體有多先進,在這裡,我們不去評價這些管理軟體的性能,只需了解今天的雲計算客戶早已擁有開發管理軟體的實力就足矣。

另一方面,我們已很難聽到雲計算廠商在發布會上會再三強調自己的後台伺服器是什麼品牌。魔獸世界的老玩家們應該都還記得在剛剛開服時,暴雪和九城宣傳的IBM刀片伺服器群組將提供強大的支持,但在今天這樣的宣傳好像已不見蹤跡。

當然最重要的是ODM廠商們普遍提到的標準化。OCP和天蠍從一開始提倡的就是為業內提供標準化設計和硬體製造規格,這打破了主導整個科技行業長達數十年的專利、訴訟和商業機密理念。如果關注IT新聞,經常會看到海內外IT巨頭們宣布貢獻自己的數據中心架構設計方案,就連最初對OCP不看好的谷歌為了推廣自己的48V電源方案也在去年3月宣布加入OCP,並宣布接下來還會提供管理軟體以及超大規模存儲驅動。

巨頭們貢獻大量的軟硬設計方案意味著降低了其他會員自建數據中心時的難度,也打破了ODM和品牌商之間的技術隔閡,使得ODM開始變相的品牌化。但是我們在專題調研過程中發現ODM的品牌化之路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

以售後為例,雲計算大廠們由於自身能力和架構特性,因此只要產品自身質量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大部分都可以自己搞定,但是這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大型客戶,不過自建完整的售後渠道對於ODM廠商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這也成為未來ODM和品牌商們之間較量的重點,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品牌伺服器白牌化和ODM品牌化都是兩者融合的一個預兆,就像聯想同代工大廠仁寶共同成立的聯寶工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仁寶總裁陳瑞松在年初就表示正在同聯想進行磋商將所持股份出售給聯想。按照協議,今年10月1日以後,仁寶可以以最高7.5億美元的價格將所持有的49%股份出售給聯想。如果可以達成協議,那麼聯想將實現ODM和品牌一體化。

硬體開源引架構戰(CPU篇)

硬體開源對伺服器行業的影響並不局限於促進ODM和品牌商的融合,對於供應鏈上游的硬體廠商來說,市場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不論是CPU領域的x86、Power、ARM三大架構混戰,還是人工智慧加速卡GPU、ASIC和FPGA三大陣營爭霸都愈演愈烈,而存儲、網路設備的未來標準也被捲入其中。

在觀察OCP和ODCC組織架構中我們發現都有英特爾的身影,通過查閱兩大聯盟的資料我們發現,英特爾均是兩家聯盟的顧問,都在初期建立聯盟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由於英特爾在開源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因此在OCP創立之初,Facebook就向英特爾拋出了橄欖枝希望英特爾可以加入,而英特爾也欣然接受並通過自身的法律團隊為OCP制定了法律框架,以便讓所有企業都可以相互分享技術,而不必擔心被迫披露機密。國內的ODCC在創立之初同OCP類似,英特爾作為行業顧問提供了大量解決方案和相關規範建議。

除了幫助OCP和ODCC成立,英特爾還以身作則通過定製化晶元來推動硬體開源事業。比如英特爾的Chipzilla實驗室就針對Facebook的工作負載定製生產了16核的65W Broadwell-DE Xeon D處理器。

作為整個x86伺服器產業的最頂端,英特爾的態度對硬體行業的影響不置可否。而英特爾積極推動兩大聯盟的發展的核心原因相信就是看中了聯盟對未來伺服器市場影響力,其中之一就是架構標準的制定,這直接關係到相關硬體產品的生態圈--畢竟產品再好沒人用也沒轍,而AMD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Project Olympic

在AMD最威風的速龍64時代,儘管K8相比同期的英特爾產品具有一定的性能優勢,但是依然無法撼動英特爾的霸主地位,其中最大問題就是其並沒有得到廠商的足夠支持,因此不管DIY市場多麼火熱,到了品牌整機市場還是英特爾的天下,不過OCP顯然給了AMD彌補生態劣勢的機會。在OCP的幫助下,AMD聯手微軟合作打造的下一代超大規模雲硬體項目--Project Olympus所採用的正是AMD最新發布的旗艦產品EPYC,並在之後將方案貢獻給OCP社區,而這勢必將幫助AMD吸引更多企業的興趣。

機架設計示例

除了AMD外,OCP鉑金會員IBM最新研發的Power 9處理器也希望藉助OCP的影響力重奪伺服器市場失地。由於Power處理器在伺服器市場的影響力日漸甚微,IBM曾在2013宣布成立OpenPower基金會通過開放Power技術來同其他廠商一起打造Power生態。

谷歌和IBM聯手打造的Zaius伺服器設計方案

OpenPOWER基金會的主要成員同時也是OCP成員的谷歌開始和IBM開展基於IBM POWER9的Zaius伺服器的研發並向OCP社區貢獻了其應用於Google Cloud服務的Zaius P9伺服器參考設計。谷歌態度的轉變對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像海外的Rackspace、Facebook在數據中心方面都是向谷歌學習,通過OCP顯然Power將會贏得新的市場機會。

AMD和IBM希望藉助OCP來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而ARM公司則希望藉助OCP幫助ARM架構進入伺服器市場。Facebook正是第一家採用ARM核心處理器伺服器大型數據中心用戶,儘管比例未知(估計很少)但這對於ARM公司來說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據在微軟雲端服務Microsoft Azure的高級工程師表示,微軟採用ARM架構的伺服器理由有三,一是業者爭相投入伺服器用ARM處理器的研發,選擇越來越多;二是ARM處理器相關的軟體生態系統已成形,及ARM處理器指令集架構性能已見改善。同樣隸屬於ARM陣營的高通則透過子公司QDT與微軟攜手,以Project Olympus為基礎推出搭載ARM架構處理器Centriq 2400的開放運算主機版伺服器。讓OCP開放運算計劃社群能夠利用以ARM為基礎的伺服器進行存取與設計。

AMD儘管此前發布的ARM架構皓龍並不成功,而最近也將重心轉移回x86架構,但在EPYC發布會前採訪AMD時我們獲悉AMD並沒有放棄ARM依然會為對此方面有需求的客戶提供相應產品。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ARM未來將會在伺服器市場擁有一席之地。

硬體開源引架構戰(AI加速卡篇)

CPU的架構之爭只是開放計算挑起架構之爭的一部分,由於開放計算的主導者雲計算廠商們加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入,因此加速卡的標準之爭也趨於白熱化。為了更好的推廣自己的標準,除之前提到的OCP成員英特爾、AMD、谷歌外,英偉達作為鉑金成員也是OCP聯盟中一個活躍分子。

目前在AI晶元上最強勢的當屬英偉達。英偉達曾在多年之前與英特爾在CPU和GPU誰更適合AI開發的論戰中大獲全勝,逼得英特爾最後也不得不發布類似GPU的Xeon Phi加速卡。實際上目前在雲計算伺服器市場上,特別是AI領域,英偉達的影響力跟英特爾在CPU領域影響力不相上下。 但英偉達想不到的是,谷歌的TPU憑藉Alphago的驚艷表現一票走紅,而背後的ASIC架構也瞬間成為了市場的香饃饃。

谷歌的TPU讓業界震驚

相比GPU高性能高能耗,ASIC憑藉高性能低功耗的特性對GPU陣營形成了強大的壓力。也難怪英偉達的CEO老黃在Twitter上跟谷歌各種撕逼,不過好在英偉達並不是孤軍奮戰,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次AMD堅定的同英偉達站在了一起並表示GPU除了在人工智慧領域表現出色外,更能兼顧其他高性能運算,而TPU只能用作AI領域,因此綜合來看還是GPU更有實用性。

當然,在AI晶元市場中不是只有ASIC和GPU兩方互掐,FPGA也是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而代表者就是Xilinx(賽靈思)和英特爾在兩年前收購的FPGA巨頭Altera。

FPGA全稱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最初作為專用集成電路領域中的一種半定製電路而出現的,具有一定的可編程性,可同時進行數據並行和任務並行計算,在處理特定應用時有更加明顯的效率優勢。

其實FPGA和ASIC很像,都是偏重於特定應用領域。但相比谷歌TPU單打獨鬥,明顯英特爾FPGA的生態建設要強出不少,起碼合作夥伴一籮筐。在去年英特爾開始銷售帶有FPGA的Xeon產品,並同時更新主板規格,讓未來的系統都能使用這項技術。Chipzilla晶元實驗室提供開放源代碼軟體庫以方便利用捆綁在其CPU中的門陣列。開發人員可以使用這些庫獲得對FPGA的控制,讓它們加速運行在硬體中的工作負載,並且減輕對主要CPU內核的壓力。

正如英特爾的雲服務供應商集團副總裁Raejeanne Skillern所說:"我們打算把這些庫帶給開放源代碼社區。這將推動FPGA開發者生態系統的創新,推出新的演算法,為最終用戶提供應用程序,並將加快基於加速器的解決方案上市的速度。我們也打算同OCP生態系統合作,讓未來的OCP設計能夠容納集成Intel Xeon和FPGA產品。"

硬體開源引架構戰(存儲篇)

除了CPU和GPU的架構之爭,存儲市場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由於目前SSD在存儲市場的比例不斷提升,這就使得下一代並行存儲規格和標準成為了市場焦點。

自從英特爾藉助SSD重返存儲市場後,英特爾就一直希望可以成為這個市場的老大,為此英特爾和Facebook聯手開發並推出了Lightning存儲架構,推動存儲架構從過去的磁碟簇(JBOD,硬碟捆綁)開始向快閃記憶體簇(JBOF,快閃記憶體捆綁)轉型。JBOF的目標是在使用兼容OCP伺服器的數據中心中構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NVMe)池。

英特爾並不是存儲市場中唯一重視OCP的廠家,在硬體開源趨勢無法阻擋的情況下。全球硬碟大廠威騰(WD)、希捷(Seagate)、日立(Hitachi)、東芝(Toshiba)等都在免費提供新款硬碟給聯盟中的白牌伺服器廠進行測試,期望伺服器廠出貨時能夠搭載銷售,大幅降低白牌伺服器業者開發成本,提升白牌伺服器業者硬體研發實力,從而與品牌廠相抗衡。

從上面的市場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佔據產業鏈上游的硬體廠商們都在積極通過硬體開源聯盟來推廣自身的產品和標準,硬體開源聯盟成了一個營銷和推廣的平台,並間接控制了產品和標準的決定權,就像台灣權威市場調研機構DIGITIMES Research表示,如果廠商不加入,恐怕未來的商業前景將會十分暗淡。

OCP成員眾多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已清楚硬體開放聯盟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只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個新的問題,聯盟和聯盟之間的標準、規格側重點是否相同呢?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開放計算聯盟暗戰

"目前美國的OCP和中國的ODCC的標準和規格並不一致,而歐洲也在計劃成立類似的硬體開源聯盟。"

"那是不是這意味著聯盟和聯盟之間其實也變相存在競爭關係?"

"是的"

在天蠍座計劃誕生背景一節中我們曾經提到在ODCC成立之前,曾同OCP項目組進行過技術交流,只是很遺憾最終兩方分道揚鑣,不過如果比較兩者的發展軌跡就會明白兩者之間的共異。

OCP從建立之初就是以建立白牌IDC為目的。從整機櫃到交換機到HPC(超算)到存儲等等一應俱全。而天蠍座計劃最初目標就直指OpenRack(開放式整機架),因此在OCP還沒有太多進展時,天蠍座聯盟已經推出了第一版技術規格和產品,而之後改名ODCC(Open Data Center Committee,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也將中心放在IDC開始涉足各產品線,因此在最終目的上兩者理念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具體細節執行上兩者還是存在顯著差異,就好比機櫃規格。

聯盟之間的標準並不相同

在去年舉辦的2016開放數據中心峰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ODCC委員會副主席何寶宏表示:"與OCP進行對比,我們天蠍計劃中的很多東西在國際上還是領先的,當然有些方面還是有一些差距,但至少我們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了。"

天蠍要滿足中國互聯網的需求,其難度要超過國外OCP或者其他的組織。因為國內軟體的成熟度低於國外,這樣在一些冗餘、彈性和可靠性的保障方面就對硬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7×24這種運營服務、單個物理設備宕機或者出現故障以後對業務的影響,在中國很多業務對此是很敏感的。另外,雲對硬體的敏感度實際上是很高的。鑒於中國現在的軟體水平,需要從硬體設計去滿足需求,對於像我們這樣在成本和架構彈性要求都很高的互聯網企業而言,其難度比OCP更高。"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但是標準不一帶來最直觀的問題就是規模效應會打折扣。每當一個全新標準推出時,在初期都會面臨沒有規模。無法降低成本的問題。據說,OCP項目中Open Rack剛開始時,僅僅一個機櫃的價格就要1500美元。而兩大聯盟如果標準無法做到統一那麼就意味著生產廠家需要推出多種規格產品。

儘管我們今天無法得知未來雙方是否會攜手統一標準,但至少市場中並不缺少聯盟合作的案例,就比如IBM主導的OpenPOWER聯盟分別同ODCC和OCP都展開了合作。在中國,自從IBM攜帶OpenPower加入ODCC之後,就積極推動規範的統一,而帶來的紅利也是顯著的,比如騰訊成為第一個使用OpenPOWER伺服器的國內互聯網巨頭而中國移動則是第一個使用OpenPOWER伺服器的電信運營商。

而在美國,OpenPOWER的動作顯然更快一步,谷歌和Rackspace公司已經聯合起來在IBM Power9處理器的基礎上開發伺服器基礎架構, IBM Power9處理器完全符合OCP(開放計算項目)標準。而Rackspace已經在IBM Power9處理器的基礎上開發出了Barreleye伺服器,目前已推出了具體的部署計劃。Barreleye伺服器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認證的使用OpenPower晶元的開放計算系統(OpenPower/Open Compute/Open Stack)。

當然,OpenPower所涉足的領域只是整個數據中心的一小部分業務(聚焦於伺服器),因此更容易嵌入OCP和ODCC項目里,但聯盟之間也許確實應該認證考慮一下標準統一問題,如果無法做到完全一致,那麼能做到大部分相似對整個業界生態也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私有雲計算品牌走強

雖然聯盟之間有分歧,但硬體開源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不過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在部分場景下,白牌伺服器並不適合所有客戶,其中之一就是私有雲市場。"我們的伺服器必須使用國際一線大廠,這是規定。"某國內知名大型國企員工告訴我們這個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這個結論同之前我們的調研結果看似衝突,但卻十分合理,因為即使在雲計算市場,也存在私有雲、混合雲和公有雲三種類型。以政府機關為例,儘管政務雲市場根據業內分析可達百億以上,但是普遍也採用將敏感信息公有雲本地化部署或採用傳統的私有雲方案來避免出現信息泄露或被非法利用的風險。我們在以往的雲計算峰會和各行業專家溝通時形成共識,那就是公有雲無法完全取代私有雲。

不論是單純的私有雲還是混合雲中的私有雲部分,在數據中心的建設上都更傾向於傳統方式,因為對於這部分用戶來說,硬體開源所節省的金錢遠不如出現數據問題時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重要。

當然這並不代表私有雲就會原地踏步不去擁抱技術進步,實際上諸如超融合、一體機等目前私有雲市場廣泛應用的產品類型最初的靈感都源自互聯網公司諸如Facebook和谷歌的數據中心相關技術及理念,而一些公有雲廠商也將其技術帶到私有雲市場。甲骨文的Custom@Cloud服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提供客戶與公有雲同樣的界面以及配置的同時,通過將伺服器放置於企業防火牆內由甲骨文負責所有的維護安全工作,來滿足企業對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

實際上,品牌伺服器在私有雲市場的話語權是極強的,拋開性能、售後、穩定性等因素,單就銷售渠道以及對這個市場的了解程度就令白牌伺服器望塵莫及。由於採用白牌伺服器需要用戶自身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同時要求用戶數據中心具有大批量採購需求,因此在中小企業市場和對數據隱私安全有極高要求的企業、政府市場依然需要依賴品牌伺服器,而這個市場將呈現強者恆強的局面,大牌伺服器廠商的份額將會越來越高。

我們判斷,在未來不論大中小型企業都將把非敏感業務遷移到公有雲平台上,而敏感業務將會選擇品牌伺服器自建私有雲。對於大型企業,有技術實力的將會自建白牌數據中心例如中國移動、電信、聯通。而技術實力不夠或者受到特殊政策約束的企業則依然會選擇品牌伺服器,尤其是大牌伺服器。

雲計算恐競爭加劇

在上一節私有雲市場分析中,我們提到過白牌伺服器之所以難以在這個市場呈現出其在公有雲市場的競爭力原因就是對於客戶技術有很強的要求。而這讓我們不禁為目前雲計算市場中大量中小或者新興的初創公司捏一把冷汗。

正如在文章最開頭部分提到的雲計算和互聯網巨頭們之所以積極推動硬體開源的核心原因正是為了降低其自身的硬體採購及維護成本,而這些節省下來的成本除了可以提高雲計算大廠的利潤率外,也可傳導至最終雲計算用戶幫助他們節省使用雲計算的費用,從而進一步提升雲計算的市場份額,但這對於做平台的中小雲計算公司來說顯然不是個好消息。

雲計算細分市場規模統計和預測

從Gartner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的雲計算市場中IaaS(設備即服務)和PaaS(平台即服務)正顯示出融合趨勢,2014年是,PaaS市場還能佔到IaaS的30.7%,而預計到2020年時,這個比例將下降到的16.3%,從中可看到底層IaaS市場的發展速度有多快,但IaaS顯然不是一般中小型企業能玩的轉的。

從我們的調研中獲悉,受制於技術、資本、規模等多方面因素,一些中小雲計算廠商的數據中心依然需要依賴品牌伺服器。定製化雲計算伺服器在沒有達到規模的情況下,價格反而貴過傳統的通用伺服器價格。當然,由於目前雲計算還處於發展階段,現在談論底層硬體成本優勢帶來的競爭力或許為時尚早,但一旦雲計算市場增長放緩,競爭加劇時,每一分節省下來的成本都將幫助企業多一分勝算,此時能否自建白牌數據中心也許將成為是否在市場站住腳的一個重量因素。

除此之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在於人工智慧的崛起標誌著雲計算服務廠商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為人工智慧計算服務的雲計算伺服器上,而中小雲計算企業尤其是做IaaS層面的公司能否有能力與大廠抗衡也是一個懸念。

行業洗牌格局重定

《白牌暗戰》是中關村在線企業站做過最艱難的專題。儘管最初我們並不理解為何看似受益的廠商們都避而不談,但隨著專題的逐漸深入,最終我們還是理解了企業的想法。確實,白牌伺服器對整個行業的衝擊確實太大,而可能導致的行業洗牌深度也出乎了我們的意料。

硬體開源讓品牌伺服器廠商開始同ODM代工廠同台競爭,互聯網和雲計算廠商推動的硬體開源聯盟取代了過去一直控制整個行業發展的上游供應鏈企業成為新的市場主宰者。人工智慧同雲計算的融合在進一步加強聯盟對整個IT產業控制力的同時也讓看似格局已定的架構大戰再起波瀾。而私有雲市場對於產品的特殊需求也改變著用戶選擇產品的標準。

在未來,我們會看到OEM和ODM開始走向融合,也會看到更多的供應鏈企業加入硬體開源聯盟。我們還有可能看到中美開源聯盟在標準和規範的角力以及硬體廠商在兩大聯盟的舞台上爭奪未來架構標準。

半導體廠商的客戶不可能都是白牌伺服器廠商,雲計算企業的數據中心現在也並沒有全部替換成白牌伺服器,ODM公司還要替品牌伺服器做代工。當太多的利益和未知因素交織在一起時,沒人可以輕易回答是否在這股浪潮之下能否真正受益,也沒人敢輕易站隊。在這種形勢下,也許緘口不言是最好的選擇。


推薦閱讀:

TAG:伺服器 | 雲計算 | IT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