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的未來:產品服務化

2013年4月,德國發布「工業4.0」的國家戰略。之後的兩年間,工業4.0成為業界最為火熱的一個概念,無數人對其進行研究和解讀,師兄亦是其中一員。當時師兄對中美德不同版本的工業4.0做過一個總結(見下圖),現在看來對中國製造2025的看法有失偏頗。

當時得出的另一觀點在過去兩年時間裡不斷被驗證,那就是製造業的未來趨勢必然是產品服務化

為什麼是產品服務化?師兄今天嘗試用經典的WHY、WHAT、HOW三段論來闡述,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探討。

在回答為什麼是產品服務化之前,我們先回過頭思考一下,為什麼德國會提出工業4.0、並將其升格為國家戰略?

德國製造被認為是高端、高品質、、耐用、可靠的代名詞,產品受到全世界各國企業和消費者的熱愛。某個德國管理學家曾言:「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公司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意指中國製造業的大量設備來自德國。如此成功的德國製造業,進入21世紀後,卻碰到了一個Big Problem:中國製造業的快速崛起。如下圖所示,在過去30多年中,中國製造業的地位不斷上升,而德國製造業的地位卻連連下降。

VDMA(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統計發布的全球機械設備銷售額數據顯示:2006-2014年,中國機械設備銷售額一直獨秀,呈連續增長趨勢,美國、德國、日本等傳統製造強國卻表現平平,幾乎沒有增長

2012年德國工業4.0報告的標題就很微妙:Securing the future of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commendations for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確保德國製造業的未來。

看到了嗎?德國提出工業4.0並確立為國家戰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應對中國製造業的競爭,並確保其在製造業的優勢地位

美國亦然。為應對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奧巴馬自2009年起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案,以刺激美國製造業的迴流振興。去年的總統大選,高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特朗普成功登頂,側面反映了美國製造業對現狀的焦慮,希冀特朗普會為其帶來新的機會。

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為德美日等國的製造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大量引入其機械設備。當新興市場趨於飽和時,產品就很難找到新的買家。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上開始嶄露頭角,不錯的性能和便宜的價格擠壓了德美日等國製造業的生存空間,搶走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工程機械領域的競爭可見一斑。

中國企業,壟斷了這個世界90%以上的混凝土泵送設備市場。

而且單從應用技術來看,也是精彩紛呈,尤其是在臂架長度這個關鍵指標上,高潮迭起。

1986年,德國普茨邁斯特(大象)研發的62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誕生。這一記錄維持20年

2007年,三一重工率先在行業推出66米臂架泵車。

2008年,德國推出了更長的70米泵車,

2009年,三一刷新了這一紀錄,泵車臂架長度增至72米,該台泵車創造了臂架長度世界第一、泵車混凝土輸送量世界第一兩項世界紀錄。

2011年9月,同城的中聯重科推出了80米碳纖維臂架泵車,該泵車保持了基於通用汽車底盤最長臂架泵車,最長碳纖維臂架泵車等多項世界紀錄。

2011年12月,三一重工自主研製的86米泵車成功下線,再一次刷新世界紀錄。

2012年09月28日,中聯重科對外宣布,臂架展開高度達到101米的混凝土臂架泵車成功下線,這個命名為X6的龐然大物獲得了「全球最長混凝土臂架泵車」等多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資料來自知乎

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先進位造戰略、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三國先後提出各自的製造業國家戰略,德國、美國為了保持其優勢地位,中國為了可持續的高增長。但全球製造業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困境:產品毛利潤越來越低,越來越不賺錢;新的「金磚四國新興市場」在哪裡?

前面師兄提到的製造業的產品服務化是擺脫製造業困境的有效方案。那麼,什麼是產品服務化?

產品服務化的服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以產品為中心的售後服務,而是以如何更好地幫助客戶實現價值創造為中心的全新服務。商業模式也隨之變化,客戶從Pay for Product變為Pay for Services(Value Creation)。

產品只是功能or服務的載體,使用產品達到的目的才是關鍵。炎炎夏日消費者需要的不是空調,而是通過空調實現的舒適的環境。如今火熱的共享單車,就是產品服務化的生動體現(由第三方主導而非單車廠商自身):消費者需要的是便捷短途出行的服務,而不是單車本身。消費者為此服務付費,而不是購買單車。

GE軟體卓越中心總經理胡曉博士曾透露:「在GE飛機引擎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價值創造中,物理產品的銷售只佔30%,而引擎的保養、維修等服務佔總收入的70%,我們的主要利潤點在服務,而不在引擎產品本身。」英格索蘭、飛利浦照明也在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不直接售賣產品,而是從客戶使用其服務而節省的費用中獲取收入。

製造業如何實現產品服務化?

前面提到的工業4.0、先進位造戰略、中國製造2025隻是戰略,有了戰略,具體的戰術該如何呢?

各大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了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字化轉型。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VR/AR、互聯網+、人工智慧......各種概念紛至沓來,都想在這波時代大潮中分一杯羹。

GE是最早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公司之一。2011年,GE首次提出了「工業互聯網」這一概念,在聖拉蒙成立了GE Software Research Center。之後的幾年中持續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2015年時成立的GE Digital已擁有28000多名軟體研發工程師。CEO傑夫·伊梅爾特計劃到2020年將GE變為全球前十大軟體公司,數字化業務營收將達150億美元。GE官網的介紹也變為「通用電氣(GE)公司是全球數字工業公司,創造由軟體定義的機器,集互聯、響應和預測之智,致力變革傳統工業。」

2016年2月,定位於PaaS的物聯網平台Predix正式對開發者開放。GE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經有2.4萬名開發者參與到Predix平台的軟體開發中來,各類應用超過250個。Predix被稱為工業界的Andriod。

而來自德國的工業巨頭西門子目前已是僅次於SAP歐洲第二大軟體公司,其軟體開發工程師超過17000人。

在2016年的漢諾威工業展上,與西門子MindSphere西門子工業雲平台一起亮相的,還有與其合作的軟體開發者,包括微軟、埃森哲、Eversoft、Atos等軟體公司,在西門子的雲平台上,也已經有超過50款西門子與開發者開發的APP。工業企業可將MindSphere作為數字化服務——譬如預防性維護、能源數據管理以及工廠資源優化——的基礎。特別是,機械設備製造商及工廠建造者可以通過該平台監測其設備機群,以便在全球範圍內有效提供服務,縮短設備停工時間,並據此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ABB也緊隨其後推出ABB Ability?數字化解決方案。ABB Ability不同於GE和西門子的橫向平台,側重於已有數字化產品與服務集成的縱向解決方案。

還有BOSCH、施耐德電氣......都有各自的計劃和打算。

普華永道旗下諮詢機構思略特去年發布的2016 Global Innovation 1000亦證明了這一趨勢。報告顯示,到2020年時,企業將把絕大多數的研發支出從實體產品轉移到軟體和服務上, 即數字化服務。

調查顯示,2010年到2015年間,在軟體和服務領域內的平均研發支出佔比從54%上升到59%,並有望於2020年時增加到63%。與此同時,專門用於產品研發的支出佔比(從2010年時的 46%)滑落至41%,且預計將於2020年時跌至37%(十年間總計下降19%)。

2010年至2015年,全球在軟體領域內的研發支出已從860億美元增長至1420億美元,增幅達65%。到2020年底,軟體領域內的研發支出平均佔比將增加43%,服務領域內的研發支出將逐漸超過基於實體產品的創新(到2020年時,39% vs. 37%)。

結語

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字化轉型只是實現產品服務化的第一步,可以幫助企業擁有大規模定製的能力,獲得自己的核心優勢和利潤空間,贏得未來的競爭。

最後,師兄借用William Gibson的話來結尾「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its just not evenly distributed.」未來已來,只是還未擴散

你準備好擁抱未來了嗎?


推薦閱讀:

機器賣了廢鐵價,車間出租竟比開工廠賺的還多! 中國製造業究竟怎麼了?

TAG:製造業轉型 | 轉型 | 第四次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