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丨越靜越傷

內容轉自我個人的公眾號。

這兩天,朋友圈裡一直在刷一部紀錄片,那就是郭柯導演的《二十二》,今天下班比較晚,但還是趕上了23:30的場次。這個場次看的人不多,來的人我想大部分都是看了《三十二》的。

我本身是一個喜歡看紀錄片的人,我曾記得知乎里有人把紀錄片比作外賣中的盒飯,而書是沒加工的米和菜,選擇盒飯就是為了方便,因為我們沒那麼多時間做飯和菜。

紀錄片本身受眾並不多,它更像是一種傳承和責任,得閑下來慢慢品嘗。

「可否停下匆忙,最深情的凝視一次」,這是《二十二》電影的宣傳簡介,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由二十二位老人主演,電影拍完後,老人們就只剩下9位了。就在公映的前兩天,片中的黃有良老人去世了。影片中的22位老人,目前僅8位在世。

整部紀錄片沒有歷史的鏡頭,沒有想像中血腥的場景,沒有把國家的災難強加給個人進行升華,甚至整部片子都沒有旁白,所有的講述都由主人公完成。帶著濃濃的口音的敘述,需要藉助字幕才能明白要表達的是什麼,也需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看完這部紀錄片。

影片通過對這些老人適度地靠近,用客觀的鏡頭,將歷史的碎片點點打撈起來,把那些行將逝去的事實鐫刻成永久記憶的「墓碑」。

我喜歡郭柯用這種淡然的方式來表現,對於帶有傷痕的人來說這種方式是溫柔的,影片中但凡觸及到歷史傷口,鏡頭都避開了,不讓任何人失態。

小時候歷史課本里記錄的「年份數字」還有「勿忘國恥」並不能夠讓我們更深刻的去理解它。

其實我們不懂得跟歷史怎麼相處。因為我們很少有和那段歷史達成情感共鳴的機會,也缺少接觸真正能反映歷史和人性之複雜的文藝作品,很多抗戰作品大多都是簡單的二元對立,正義與非正義,非黑即白。這些逐漸讓人們情感流露變得模式化,讓很多人一燃就炸。

這裡不撒雞湯,也不煽動XX情懷。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獨立思考。

但願我們都能停下匆忙,深情的凝視一次!

推薦閱讀:

從《二十二》里的可愛老人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從《二十二》的口碑效應來談群體和個人的關係
你最迷茫是什麼時候?
《二十二》中讓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TAG:二十二電影 | 二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