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喪葬習俗》丨葬禮的含義並不是goodbye,而是see you later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是從來沒見過葬禮的。

不知道是因為地廣人稀不好籌辦,還是我所在的那個小鎮子的習俗中不講究大辦喪事,家鄉的老人去世,都是悄無聲息的,有時發現有位老爺爺或者老奶奶好久沒見到了,略一打聽,才知道已經走了。

所以我12歲之前,從來沒見過葬禮。對「死人」這件事的印象,都是從書里來的。

直到十二歲之後,到了河北省,第一次見到真正意義上的大辦白事,那場面,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極大的震撼。

白事為什麼要放鞭炮?還有煙花?為啥還要搭台唱戲?唱戲就算了為啥還要唱歌?啥?還有脫衣舞?還收費?

……

死者已經沒有話語權,只要活著的人開心就好。

前不久,我媽媽和我說,以後還是要回老家去好一點,熟人比較多,我們老了有什麼事大家也可以幫忙……

這個「有什麼事」裡面,自然也就包括了一些雖然總是要迴避但早晚要發生的事。

我問了一圈的同齡人,對葬禮白事的規矩禮數知道多少。如我所想,大部分都是完全不了解的,這些東西,從我們的上一代開始,被看的越來越輕了,或者逐漸被精簡的西式葬禮取代。

於是我買回了這本《民間喪葬習俗》,只為稍稍了解一下這些可能總有一天會失傳的文化。

整本書里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對山東喪葬習俗中「起靈」的記載。

吉時一到,司儀喊道:「裡頭戴布啦!」女眷們便裹上白布。接著指揮:「各屋點燈啦!準備栗子棗啦!」(人丁興旺的象徵)打掃囚土啦!(棺材底下的土)搬吉(土坯)的靠前!陰陽先生靠前!大家各就各位!此時,二指先生揮刀把放在靈堂們左邊的碗砍了,謂之「斬喪」(碗里有水,代表塵緣,碗口上橫放一根柳枝和一根桑枝,代表挽留和不幸,即「留」與「喪」)。司儀同時喊道:「今日良辰吉日,斬喪大吉。孝子舉哀。」於是死者家屬們放聲大哭,背棺的人立即湧入靈堂。

人都是脆弱的動物,在面對一些難以接受的悲傷和苦難時,總是會把它儘可能的裝扮的積極起來,以此來緩解內心的苦痛。

喪葬最是如此。

逝者所穿的叫壽衣;

「送七」供在靈桌上的「碗頭」(就是一些吃的東西)要有生者吃掉,而且據說吃過之後可以健筋骨;

「五七」時本家兄弟要送給出家的女兒發糕,代表「發家致富」;

封墓門之前陰陽先生還要喊一句「添子添孫要不要!」孝子孝媳要大喊「要!」以求多子多孫……

所以說,葬禮的意義不僅僅是表達哀思,更多的是生者借給死者送別的契機,來重新整頓繼續生活的一場儀式。

還有一點很有趣。

中國的喪葬,與其說是一場告別,不如叫送行,或者叫「暫別」,

民間信仰里堅信人死後會到達陰間,葬禮為死者準備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為了讓他能在陰間好好地生活,紙人紙馬,紙房紙車,搖錢樹金元寶,燒不能叫燒,要叫「送」過去。

長明燈是為了照去往陰間的路,「批屍紙」相當於陰間的通行證。

聽說有一些無兒無女的老人,會在自己還在世的時候,定期的給自己燒一些紙錢,為的是先「存」起來,等自己到了那邊好隨用隨取。

陰間的銀行大概很不好乾,黃紙、玉皇大帝幣,上帝幣,金元寶之間的匯率就是個大問題。

之所以會這樣為死者準備的緣由是因為我們堅信這些死者並沒有「消失」,而僅僅是換了個地方生活而已,而且自己早晚有一天也會到那個地方,和曾經逝世的死者重新見面。

或許,人們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葬禮之中,做好了死亡的心理準備。

所以所有的喪葬流程都是以保證死者已經到達陰間,並且已經沒有眷戀來做結尾的。死者已經在那邊安頓好了,我們在這邊的生者,也該重新振作開始接下來的生活了。

在這本書中記載了浙江一戶農村葬禮的流程,其中有一個很浪漫的環節叫做「解心頭結」,在出殯前的晚上,和尚一邊唱著儀式歌,一邊不斷的解開一團亂糟糟的線,直到把所有的線都解開。

這個做法,在逝者親人的眼中,或許是一種暗示,人死不能復生,該解開的心結早晚都要解開。但是如果心頭的結真的能靠和尚邊念經邊解開的話,那麼人活著也就沒有那麼多苦惱了吧。


推薦閱讀:

TAG:喪葬習俗 | 民俗學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