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篇讀後感

看的書倒不少,讀後感可沒寫過幾篇,總覺書讀的太少,見識短淺,文筆也甚是差,也不敢寫出來丟人現眼,今日臉皮厚了點,所寫純屬個人感悟。

《我們仨》 讀後感

全書分了三個部分,前兩部分講述了夢境的內容,不知為何不太能讀下去,可能太過虛幻,給人壓抑的感覺。第三部分講述楊絳先生與錢老62年間以及後來與其女兒生活在一起的種種。平淡卻極其溫馨,一家人相守相助的情形雖未親眼見到但能從字裡行間感受那份情意。文中總說錢老「笨手笨腳」,生活多處不能自理,但在楊絳產期及各種外務時期,總能給予最大的關懷照顧。對錢鍾書的了解極少,僅僅高中時讀過一些《讀者》、《青年文摘》之類的有對錢老的一點講述,印象也是極為自傲的。該書倒讀不出,呈現出的是一位有些呆、可愛、很是體貼的丈夫、父親形象。

文章有段說:「假如有人問,你工作覺得不自由嗎?我說:』不覺得。』我說的是真話。我們淪陷上海期間,無論什麼工作,只要是正當的,我都做,哪有選擇的自由?」

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一切都要服從國家的安排,倒是少了要抉擇的困擾,但這樣的人生似乎一眼就能看到未來,缺少自由的無限性。錢老對此態度便是安分守己,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即使進入清華專教時,由於種種原因未能進外文組(錢老學的是外國文學,一直研究的也是此),肯委屈、肯忍耐進入了古典文學,所求的也是做好本職工作。「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那時的他們沒有選擇本職工作的自由,但對於自己喜愛的事是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擋的。有時覺得我們總是在談自由,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試問自己,真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嗎?還是為了逃避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找的借口?連自己份內的事情都做不好,(那些分內的事也不過是自己做事選擇的後果)又有何談選擇自由的資本。

回到中國的錢鍾書和楊絳,生活可謂歷經坎坷,工作時無著落,幾經搬家借關係擠窄小的房間。新中國成立後,下鄉改造知識分子,一家三口,分散三處。到後來文革,錢老與楊絳被揪出來批鬥,工資被凍結,無處可住,種種困難,書中未見二人有絲毫抱怨,有的只是對文學更加不懈地潛心研究。不禁思考,到底什麼才算是真正地成功,高中時為了寫於語文論證作文,經常會看那些名人勵志故事,現代更多的是那些功成名就、坐擁多少多少億家產的人。錢老與楊絳在國外留學期間,生活也算享受的,不會為住房、吃飯犯愁。憑藉錢老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在國外也能功成名就,但他們卻選擇了回國,故鄉有他們的親人。成功也許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百年之後。鍾書是坐冷板凳的人,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就是這樣不追名浮利,不為外物的真真假假所束,只求專心做自己想做的學問的精神才使得兩人做出真正的學問。所交之友卻不懂己,此情又有何意義呢?!

工作之餘,二人經常出去散步,被其稱為「探險」,在一起,隨處都能探索出新奇的事,人老,但年輕的心還在,「我們還像年輕時那麼興緻好,對什麼都感興趣。」 「鍾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亦或是家中瑣碎及阿媛的評語附識。這些瑣瑣碎碎的事,稱為『石子』,三人相聚時便搬出來觀賞玩弄,日常變過得簡單、充實、有趣。愛情里,平淡亦是真,不是一個人的投好付出,而是兩個人的相濡以沫,共同發現生活的點點滴滴。


推薦閱讀:

402.讀書9~擺渡人1
《舌尖上的中國 3》整部垮掉,我只能對著這八本書流口水
堅持閱讀寫作一年的得與失
關於親密關係的三個關鍵詞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