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抑鬱三部曲:積累—衝突—和解

本文由cindy授權溫暖家園發布。

導讀:

因成長過程中形成固有的思維模式,導致工作、情感、現實出現衝突而抑鬱,作者通過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的問題,找到自己抑鬱的根源,並通過藥物、自我調節、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向康復的道路,同時,作者也給抑鬱中的朋友提了一些值得參考的建議。

一、積累篇

所有的慢性病都不是短期習得,都是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環境日積月累而成。抑鬱也是一樣,抑鬱不是器質性的病變,但是是一種思維模式的病態。

被抑鬱纏身的人年齡各異,有尚未成年的學生、有年輕力壯的中青年、有生產完後的產婦、也有退休後的老年人。

抑鬱的爆發可能有外部環境的巨變(如家庭變故、學業事業不順、感情受挫、現實壓力等等),也可能是在波瀾不驚的生活中悄然而來。

抑鬱的導火線也各異,但內在思維模式和性格的衝突卻是不約而同。而這些病態的思維模式,通常需要追溯到個體的成長環境和成長過程中去。

同樣是半杯水,有的人第一反應會是「哎,只剩半杯水了,這該怎麼辦」,而有的人反應會是「哇,還有半杯水,太棒了」。

同樣的事實,卻是不一樣的反映,這就是不同人看問題的角度的差異,而這個角度就來自人最潛意識裡的思維模式,而這個潛意識則跟你的成長經歷、原生家庭密切相關。

古人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中蘊含著大道理。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電腦,他的思維模式就像是這台電腦的軟體,那麼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就是操作系統,而成年後的自我改造就像是其他的應用軟體。

人生下來對這個世界是一無所知的,所以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以及該如何做出反應,大都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不斷習得,而最初習得的思維模式則很可能貫穿一生。

成年後或許能在自我修養和自我塑造的情況下,能做一定修正,但這個的難度比嬰幼兒和青少年時期要難多了。

先舉一些簡單粗暴的例子,為什麼總有些家長不接受孩子找單親家庭的孩子作為結婚對象,為什麼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更懂得關心他人,而在一個充滿衝突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敏感多疑。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相對容易積累抑鬱呢?先拿我自己做一個真實的案例,之後再做一些總結。

我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來自農村,母親來自縣城,兩個人從結婚之初的價值觀相差就很大,在他們後來的婚姻中兩個人對絕大部分事情的態度也是相反的。奶奶家重男輕女,打我生下來之後,就沒怎麼關心過我。媽媽是個要強的女人,她相信「自己要為自己爭口氣」。

上面就是我們家的大致背景。

十歲以前,我的生活是十分開心和天真無邪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和小夥伴玩得滿頭大汗、愛和媽媽鬧小脾氣、經常小小地冒點險。也許正是經歷過這一段美好的日子,在此後經歷抑鬱的時光里,我會那麼地渴望陽光和笑聲,給了我站起來的能量。

但是十歲之後,父親出軌,鬧得滿城風雨,母親頂著非常大的壓力把家庭維持了下來,但那以後,我感覺自己突然間長大了,但同時我開始有憂慮了,同學錄上我留下的願望變成了「希望自己無憂無慮」。

父親一如既往地不關心我,我的成長中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有時候甚至會是傷害。母親對我算是照顧和上心,但是母親從來沒把握當成孩子看,她婚姻中的委屈、她生活中的艱辛,非常多的負能量和抱怨,在無數個夜裡,我母親都把這些跟我傾述,有時候可能也會是謾罵。

之後的數年裡,我中學的時候兩個人可能還年輕氣盛、經常吵架,吵完架就冷戰,而這些冷戰就貫穿了我無數個黑暗的暑假。

後來兩個人年紀大了,吵不動了,就相互無言以對,家庭總是靜悄悄的,明明有人在家,卻跟沒人在家一樣,所以在我看來我父母的婚姻都是無聲的。

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平凡的人,但偏偏他們又有點自命不凡,總怕被旁人看扁,也總希望高人一等、揚眉吐氣。

但是他們又並不懂得如何真正有效地改善生活,所以他們把這種慾望不自覺地強加在我的身上。

當我讀書的時候,成績要出類拔萃,要比誰誰誰分數高。當我工作的時候,誰誰誰家年薪多少,希望我掙大錢。

小時候母親問我「爸媽離婚,你跟誰」,這樣的逼問還歷歷在目。

小時候的我只有努力學習、考得好成績、考個好大學,我才能讓父母讓親戚喜愛(不管這樣的愛是否具有一定功利性),才能讓母親心裡有些安慰(她會覺得自己受的所有委屈能有回報),我也不至於變成沒人要的孤兒。

感謝國家、感謝教育、也感謝自己求學生涯的不斷努力,得意如願考上了名牌大學,一路念到了研究生。

所以,我的內心深處,其實是很缺乏安全感和敏感的。

父親從小對我都是漠不關心,更是很少表揚我,回憶起來的大多是批評和不屑,還記得他說我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我天生是個崇尚和平也很乖的某某座,內心其實也一直渴望父愛和父親的肯定(我想每個孩子都是這樣的吧),心裡也總是懷著一些奢望,也許我更努力一點、也許我更出色一點,我的父親就能看到我、就能肯定我。

所以,我的內心深處,也存在一些自我懷疑。

父母對我的外在比對我的內在更關心一千倍一萬倍,在成績好、大學好、工資高這些面前,我的開心快樂和是否願意似乎都不重要。

還記得中學時,父親跟我說「你看把你養大一共要花多少錢」,至此我就知道父母給我的愛是要回報的,身邊人對我的愛也是有條件的。

所以,在此後每一次的選擇中,我總是徘徊猶豫,也總是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總是忽視自己的真實興趣和述求,而總是試著去滿足身邊其他人對我的期待。

我和身邊的同學朋友,也總是存在一定距離,我也不太願意對人吐露心扉,也許就是我內心深處就不相信人和人之間無條件、只是志趣相投的交往吧,所以一度我也是很功利的。

上述就是以我自己身上的案例,或多或少能說明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對他的性格和思維方式如何作用、如何產生影響的吧。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沒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每個家庭的問題和情況都不一樣,而有一些不良的家庭相處模式,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以下是一些容易造成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家庭相處模式:

  1. 父母長期吵架或冷戰,並將孩子拉攏在你們的戰爭中。

  2. 將過多的成年人生活中所經歷的現實和壓力,展露給孩子。

  3.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垃圾桶和不良情緒的傾述對象。

  4. 父母長期分離或離婚,一方在孩子面前刻意詆毀另一方。

  5.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工具。

  6. 過於關注孩子的某一方面,而在其他方面不給孩子建立和樹立必要的規則。

  7. ……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希望天下之父母都首先把自己活明白,讓自己更為更好的自己,同時用正確的方式多關愛孩子,不要傷害他們,也不要讓孩子承擔過多他們不應該承擔的東西。

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孩子把自己的生命交到你們手上,成就或者毀滅也許都在你們作為父母的行為當中。

二、衝突篇

先是進入學校、然後進入社會、再到組建家庭,這是需要每一個人獨立面對的過程。而在這些過程中遇到的事情,通常都需要自己進行思考、產生態度、做出反映,這些時候就是檢驗一個人思維模式的時候了。

比方說,在學校中,總有那麼些孤僻的學生,跟同學們格格不入,這是他們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如對待同學的態度、如何與同學熟悉。在這個時候,僅僅是批評和說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幫助他們找到思維模式的黑洞和行為習慣的瓶頸。

人終究是群居動物,沒有人能完全脫離其他人而生存,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每個人的必修課,而抑鬱往往就是關係之間出現衝突。一旦自己的本我和超我偏離地太遠了,衝突就產生了。

如果一個人在原生家庭和成長過程中,沒能形成較為健全的人格,進入校園和社會後,遇到不同的人際關係問題或者是與事情之間的問題,就有可能「死機」,陷入抑鬱的黑洞。

這種衝突的爆發,對每個人來說導火索並不一樣、時間也有早有晚、程度也有輕有重。

所以至今,我並不後悔、也不抱怨抑鬱找上我,因為我知道抑鬱之於我終究是會來到的。

身邊經歷過抑鬱的人,觸發原因各異,但指向的結果是大同小異的,即是自己的內心與外界發生嚴重衝突、對生活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同樣以我自己舉例,我的抑鬱發生在工作危機、情感危機和現實危機三者疊加中。

首先來說的是,工作危機。

從小到大,我的個性都是責任心強、做事追求完美,學習考試追求滿分,工作也追求出類拔萃。由於工作賣力,領導器重我,自己就更加加足馬力幹活,基本上是加班加點沒有任何的個人休閑時間。

對我來說,領導對我的肯定在當時是首要重要的,我的目標並不在工資,所以在一個吃大鍋飯的國企里,我一個人使勁地幹活。我雖然並不想加薪升職,但最終還是換來了的是同事的排擠。

其次是情感危機。

正因為我所有的精力基本上都是花在工作上,我幾乎沒花什麼心思在對象身上,也導致兩個人之間積累了很多問題,在一個快步入剩女的年齡里,面臨分手。

最後是現實危機。

趕上了這兩年全國房價的上漲,看到這麼飛漲的房價,身邊買房上車的朋友越來越多,更加加重了內心的焦慮。

這些事情加在一起,確實是道砍。

我並不責怪自己,因為這道砍確實是道大砍,換誰都會很艱難。

但我有點遺憾,遺憾的是是我自己讓自己陷入在這樣艱難的境地,遺憾的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悲觀、不安、焦慮等等的負面情緒籠罩著我,讓我無法積極和正確地應對困難。

但是我又無法改變,因為要來的總會來的,這從我成長的那天起就已經在鋪墊了。

三、和解篇

黑暗總是會過去的。

日子總是會好起來的。

抑鬱的時候總有些天是黯淡無光的,那就隨它去吧。當一個人掉進泥潭裡,越是掙扎,陷得越深。

讓這些灰暗的日子,過起來沒有那麼難,我們可以:

1. 接受藥物的治療。

是否需要服藥務必聽醫生的建議,如果不放心或者怕誤診,不妨多諮詢幾個醫生

還有,服藥一定不能自行加量、減量或者停葯,抗抑鬱葯和感冒藥不一樣,你每年可能會感冒個三四次,你能清楚地感覺到什麼時候感冒是要好了,是可以停葯了。但是抑鬱不一樣,整個治療過程和服藥節奏需要嚴格按照醫囑。

另外,總有朋友會擔心抗抑鬱葯的副作用,這時務必分清輕重緩急。

2. 期間不要做重要的決定。

在灰暗的日子裡,看所有事情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容易習慣性地否定當下的一切,這個時候可能會有輟學、辭職或者離婚等等的衝動,而這種狀態下做出的決定,往往事後看是會後悔的。

所以每當決定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想要改變想要逃避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要著急,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

3. 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

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是情緒良好的基礎,抑鬱會讓人十分懶,一點都不想動。但良好的作息、適量的運動,對康復也是十分有裨益的。從另外的角度說,多巴胺和情緒高低間的密切關係是得到醫學上的證實的。

4. 不要逼自己。

抑鬱的人往往對自己要求嚴苛,即便是生病狀態,也可能對自己依然嚴格要求。

然而抑鬱狀態下,人的工作能力和學習能力是會大打折扣的,一旦難以勝任或完成任務,自己內心就會有聲音批評和否定自己,這對抑鬱的康復是十分不利的。

這個時候,請放過自己一馬,卸下過重的包袱,不要給自己定要求、定目標。多試著去肯定自己、鼓勵自己,這樣,內心也會慢慢充滿自信。

當度過了最灰暗的那段時間,不要高興的太早,這只是表象上的康復而已。

抑鬱是思維的病,思維不轉變,抑鬱也難言康復,這就是為什麼抑鬱複發的比例相對較高的原因。

因為抑鬱思維的形成經過了日積月累,思維的轉變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

我曾經抱怨過,為什麼自己需要和抑鬱鬥爭,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內耗是如此嚴重,如果能把這些精力花在學習和工作上該多好。

然而現在,我不再這樣認為了,我做好了長期和抑鬱和平共處的打算,每天少花點心思在工作上、多花點心思在自己內在,工作之餘多留點時間給自己的心靈放鬆放鬆,這已經成為了我現在每天的生活狀態。

防止抑鬱複發、持續保持心理健康、和自己和解,是需要首先從內心接受這個事實的。然後通過一些形式,幫助自己堅持下去,比如說我自己個人摸索的一些方式: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少和負能量的人接觸,多和正能量的人接觸。畢竟情緒是會傳染的。

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享受它。如果你喜歡美食,就享受吃貨的樂趣;如果你喜歡旅遊,就享受看世界的豐富;如果你喜歡看小說看劇,就享受劇情的精彩。

多看有益心靈健康的內容。比方說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有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賢二機器僧的公眾號、心理學類的科普文章(多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是比較有益的),在這個過程中凈化自己的心靈,讓自己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保持內心平靜。

定期進行瑜伽、冥想、正念等。近十幾年來心理學在抑鬱方面的研究有非常大的進步,相關的應對和治療方式也層出不窮,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主張,其中冥想和正念就是近年來被接受度較高的兩種方式。

結語

每一個被抑鬱困擾過的人都是善良的天使。希望我的文章沒有傳遞負能量,希望它能或多或少提供些有建設性的方法,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小小的心愿。

目前在國內,社會對抑鬱的誤解還是非常深,而這種觀念改變的過程可能會比較緩慢。如果你因為抑鬱被社會歧視過,請不要難過,因為這不是你的錯,這是社會偏見的錯。

社會認知的偏差,家人親屬的不理解、不了解,加上國內相關醫療水平的落後和心理諮詢師的魚龍混雜,給本身就是弱勢群體的抑鬱人群康復客觀上增添了難度。

康復後,也持續面臨著歧視,目前國內99.99%的商業健康保險均是不接受抑鬱患者(或是曾患過)投保的。

如果你正經歷抑鬱,相信你一定會好起來,未來的日子會十分美好。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抑鬱的洗禮,我們能為抑鬱這個善良的弱勢群體,做些什麼呢?

關注最新的與抑鬱症有關的經驗,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如果你有經驗且願意分享,也請投稿到我們公眾號,謝謝。

溫暖家園,一個最真實的抑鬱症康復、成長經驗分享公眾號。

聯繫我們:

1: 公眾號id:the_warm_family;

2: 博客:blog.sina.com.cn/yijuan

3: 豆瓣小組:溫暖家園抑鬱康復小組;

4: 加群主微信號freepeng168進入微信群;

5、QQ群:溫暖家園抑鬱康復群(478335310)


推薦閱讀:

與抑鬱症患者相處的一些小經驗|抑鬱症
【轉載】專家解讀抑鬱症:失眠是喬任梁的求救信號
我來人間走一趟,也要看看這太陽
抑鬱症的成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TAG:抑鬱症 | 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