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1706-讀地理學與生活
03-30
《地理學與生活》這本書讀起來的感覺,和初中時的地理教科書很像。不過也有很多差別,其一在於這本書的知識深度確實是遠超初中的地理教科書,由於篇幅和受眾年齡的問題,初中教科書在很多方面不可能講的很細,更多是偏向於講述現象,而這本書則往往在講解現象之前,會先介紹一些基礎知識,進而描述現象的形成原因。譬如在講解氣候的時候,會先將逆輻射、對流、科里奧利效應、降水的三種成因等基礎知識點講解一遍,然後再講解世界上的氣候分布情況。其二在於,這本書所蘊含的數據量,亦是遠超初中課本。以自然資源這一章的非再生能源的石油這一部分為例,圖表就包含美國能源使用年份分布、世界石油主要生產國和主要消費國、國際原油的海路運輸方向、世界各地區對已證實石油儲量所佔份額分布等,更不要說其他非再生資源的圖表。其三在於,這本書是美國為主要受眾的教科書,由於一些意識形態和政治原因,和國內的教科書在解釋特別是非自然的政治文化層面均能明顯體現出不同的態度和觀點。譬如在政治地理學的海洋邊界一欄,就十分贊同《海洋公約法》,其核心在於沿海國對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要求。若依此公約,中國的南海80%的區域就成了公海,自然是不可能寫入國內的教科書的。而看著美國除了主體部分的東西均有的海岸線外,尚有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島的海岸線,長度大概是中國的三倍,考慮到兩國陸地面積相仿,我也只說一句「站著說話不腰疼」了。此外,除了少數像文化發源地這樣自己的優勢實在占不著邊的圖表,書中絕大部分的圖表都能體現出大燈塔國的優越性,看著看著就有想辦綠卡的衝動。從這方面講,美國的愛國教育做的還真是不錯(當然它確實是有這樣的基礎)。讀完此書,應該說自己的視野確實變得很寬闊了,似乎更能理解世界上許多不同文明的差異了。以前關於文明間的差異,我總是信奉地理決定論(尤其是看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而且是狹義上僅在當前區域內的決定性,而這個理論有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就是,很多相似的地理環境產生出差異很大的文明,譬如同為沙漠地區,撒哈拉南部和北部地區的文化的差別就很大,分別為傳統的非洲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而很多文明上的特異之處,又很難單純用其所在區域的地理特點來解釋,譬如為什麼中國使用從表意文字(象形)發展而來的意音文字,而西歐諸國使用的表音文字(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解釋,本文不在此詳述)。而讀了這本書,我認為還有兩個需要追加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一是空間相互作用,即以區域為研究主體時,除了區域本身外還要考慮區域本身之外的區域,距離越近影響越深,而有些區域本身的文化輻射力就強於其他區域。譬如以北非地區為研究主體,雖然從距離上講非洲腹地、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愛琴海、中東地區距離這個區域都是比較近的,但由於前三者的文化輻射力遠遠不如後兩者,所以北非幾乎是沒有受到這三者多大的影響力,反而對這三者產生了一定的文化輻射力(當然這種輻射更像月球對太陽光的反射)。需要說明空間相互作用這裡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也涉及到了。其二是或然論的啟發,但不是或然論本身這個幾乎站在地理決定論對立面的理論(大意為:在人類與環境的合作中,人類是積極的因素)。與其說人類是積極的因素,不如說是許多偶然事件的出現影響了人類歷史的進程,進而造成了區域和文明之間的差異。仍以北非地區為例,雖然愛琴海和中東地區同樣具有十分強大的文化輻射力,但最終北非地區的伊斯蘭化影響完全居於主體地位,便是一系列歷史上的偶然事件(主要是綠教的崛起)所造成。考慮到對這段歷史不是很熟悉,我們不妨換個例子。區域越小,越容易受到這種偶然事件的影響。譬如如果1842年清廷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不是割讓香港島,而是其他地區,那麼香港就絕不會發展到像今天的這個樣子。當然以上所描述的兩個因素,本質上仍是對地理決定論的補充,這個理論本身至少在當前仍是較能讓人信服的學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場景和想像
※超越小我,成就真我 ——讀《自私的基因》一書有感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書筆記
※書海無涯——為什麼從科幻小說說起
※《我不過低配的生活》閱讀要點摘抄
TAG:閱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