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遲暮 絕跡江湖——「射鵰三部曲」再讀後感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為吳山留顧。雲屯水府,濤隨神女,九江東注。北客翩然,壯心偏感,年華將暮。念伊嵩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

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羽。鐵鎖橫江,錦帆衝浪,孫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淚流如雨。

這是宋代朱敦儒的《水龍吟》,描述了自己自汴梁南下沿途所感、憂國之心。金庸在《射鵰英雄傳》的「五湖廢人」一章中引用了該詞,正當故事篇章交接,情節緩和而愜意,加之范蠡的典故,滿滿都是古典浪漫情懷。而以漢族正統為前提的憂國報國情懷,也是射鵰三部曲的主旋律,射鵰之入世為國、神鵰之隱世為民、倚天之出世為俠。

英雄遲暮

射鵰的主角嚴格來說只有郭靖一人,而如果一定要定義第二主角的話,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黃蓉作為金庸系列戲份最重的女主,也有多個獨立劇情;楊康在劇情里作為結義兄弟和暗線,從側面和反面襯托著郭靖;而最後一個,是成吉思汗,也許他的戲份最少,但卻是那個與郭靖共同闡述小說主旨的人。射鵰結局中,遲暮的成吉思汗曾與郭靖探討過英雄的定義:

成吉思汗勒馬四顧,忽道:「靖兒,我所建大國,歷代莫可與比。自國土中心達於諸方極邊之地,東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說古今英雄,有誰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說道:「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之淚。」......郭靖又道:「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難道我一生就沒做過甚麼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積屍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難說得很了。」

關於英雄自來有不同的定論,而這些定論,都來源於秉持這種觀點的人的自己的角度,人們總是喜歡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定義是非善惡,誰是英雄豪傑,誰又是老魔小丑。成吉思汗縱橫一生,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蒙古帝國打下根基,名垂青史,怎能不算英雄?郭靖統領中原武林、於襄陽保國為民直至戰死,怎能不算英雄?洪七公、黃藥師等武林高手、一代宗師,正氣率性,無不令人敬仰,也是英雄。就算是那反派完顏洪烈,他一生奔波力挽狂瀾,試圖拯救搖搖欲墜的金國,在女真族人心中,他也是英雄。只要一個人在一群人的立場里,有值得敬重稱道之處,他便是英雄,所以生活中的英雄,無處不在。

神鵰中,十六年後的楊過曾和小郭襄有一番很有意思的對話,也是關於「當世英雄」,郭襄心中的大哥哥,自然是和她爹一般的英雄大俠,後來神鵰結局中郭靖楊過並肩而行,說出了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八字金句,而他倆也以不同的方式詮釋著「大俠」二字,傳統觀點上郭靖自然無可挑剔,為大宋江山鞠躬盡瘁,現代觀點來說,楊過或許做的更加合理些。作為平凡之人,若非天降大任於斯人,不必強行去報國,近乎愚忠。只需如神鵰大俠般鋤強扶弱、扶危濟困、路見不平一聲吼,以己之力力所能及地守護身邊人事就好。

楊過這個角色,曾經大學初讀時非常不喜歡,覺得他十分狂傲偏激,如今再讀卻深深體悟到他在故事裡的成長。在每一個故事裡,有成長的角色往往容易出彩,楊過經歷了悲慘的童年,喪母也好、桃花島終南山被欺也好,只有在古墓的日子才算安穩有愛。而後又經歷與小龍女的分分合合以及斷臂,成年後每一次坎坷中的他都在成長,不得不說郭靖的作為與教育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指引著他走上大俠之路,而他這個大俠,比之郭靖更加變通知性。

倚天中當殷素素說道「當年襄陽失陷,郭大俠夫婦雙雙殉難」時,讀過射鵰神鵰的讀者想必都很感慨惆悵吧,沒有任何濃墨重筆地描寫,只這麼淡淡一句話,便讓人浮想起當時的場景——孤城日暮,英雄老矣。好在他們已經幸福地一起過完大半輩子,一定是相攜安心離去的。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的鬢邊終於也見到了白髮。

倚天第三章,也是倚天故事真正的開始,金庸再一次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翻過了郭襄的篇章。可以說神鵰的後八章與倚天的前兩章,組成了一篇以郭襄為主角的故事,而她鬢邊白髮之時,也就是襄陽城破、父母雙亡之日吧。許多人說她一人拋棄家人,在外獨活偷生,真是可笑。她為什麼要創建峨嵋?不僅僅是因為尋楊過不得而大徹大悟,更是因為要在元朝將前代武學、精神薪火相傳。百尺高塔中滅絕師太也曾向周芷若提及郭襄祖師驅除韃虜的遺願,更不必說倚天劍屠龍刀中藏著的秘籍兵書。想著郭襄的晚年,一定孤寂卻安詳,而遙遙相望的武當山頭,張三丰也已成為一代宗師,並有或將有七名如子般的徒弟陪伴,他的豁達也讓他的晚年比郭襄幸福一些吧。

武當諸俠與明教眾多角色的英雄氣概,彌補了作為主角的張無忌這方面的不足。張無忌雖然軟弱,卻俠氣最重,體現在他的寬厚待人,總是奮不顧身地助人,哪怕是別人的背叛與恩將仇報,也能最大限度地容忍甚至原諒,這種胸襟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否則這樣的性格難以安然生存於社會之中。

張三丰在我看來是金書中所有宗師、大俠、英雄里精神境界至高者。射鵰中的五絕,歐陽鋒不提,黃藥師和一燈都是隱士,最被推崇的洪七公,過於執著於善惡,「平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皆是大奸大惡」的論點有點站不住腳,其境界也就比江南七怪一類高些罷了,若在倚天時代,他估計就是一個性子沒那麼極端的滅絕師太。而張三丰,在知道徒兒與「邪教妖女」相好後並不著惱,還大加讚賞白眉鷹王行事;後雖因愛徒之事對明教有些遷怒,但張無忌當教主之事他仍欣然接受,只囑咐後者約束門眾多行俠義;雖然希望張無忌能娶周芷若並手書「佳兒佳婦」,但並不動強勉強徒孫做出自己的選擇。在他心中最重要的,當是與弟子們的親情,想起仙劍四中那句「天上千載,瑤宮寒苦,又怎及得上人與人相依的暖意」,也許他也曾想過求仙問道、長生不老,最終還是徹悟了。如張三丰這般「外柔內剛」,在於出世入世之間,心存正氣而性子隨和,有自己的想法堅持卻不將其強加於他人,當是做人的高超境界。

絕跡江湖

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

當黃衫女子說出這十六字時,表明了她楊家後人的身份,也讓每一個讀者會心一笑,比之聽說郭靖黃蓉結局時,少了一分扼腕嘆息,多了一分悠然神往。也許數十年後的江湖中,也會流傳著關於張無忌與趙敏的傳說。

金書里的愛情,是廣大讀者以及影視觀眾討論最多的話題,沒有之一。

郭靖其人,非常鮮明,事業上無可挑剔,感情上卻叫人欣賞不來。並不是說他很傻很天真,他其實大智若愚手段不低哈。在他與黃蓉的關係中,他是絕對強勢的一方,當真是一物降一物,黃蓉那麼聰慧狡黠,對待外人毫不吃虧,卻在郭靖這裡被同化了,神鵰里的她依然聰明,但在三觀上完全就是女郭靖。至今無法理解黃蓉對於郭靖的愛情,真的只是因為「在我扮成小叫花時你依然對我好」就可以解釋的?而郭靖對她真的沒有那麼好,郭靖對許多人都很好,且在他心裡師長口中的道義是大於一切的,所以他才會在「新盟舊約」時選擇華箏,在「島上巨變」時毫不猶豫對黃蓉反目,可憐蓉兒多次苦心忍著滿腹委屈去與郭靖和解,要不是金庸給了個蒙古攻宋郭靖喪母的台階,郭黃二人的愛情就是一出悲劇了。當然,這一切都是黃蓉義無反顧的選擇,雖然看著心疼卻也只能衷心祝福,後來的婚後生活很美滿,讀者我也就放心了。

神鵰本身就是一部以感情為主線的作品,楊過小龍女之間的悲歡離合一直以來為人所津津樂道,小龍女內斂淳樸,楊過狂放洒脫,這就是所謂的人格互補么?其實楊過對於小龍女的感情,更多的是從小孤苦無依後古墓中相伴相依的依賴感。在他最失魂落魄的時候,小龍女與孫婆婆接納了他,滿足他從小缺失的關懷,共同組成他人格中來自母親的那一部分,而父親那一部分則來自於郭靖。所以這麼看來楊過和黃蓉的邏輯也有相似之處,都是愛上了那個在自己落魄時雪中送炭的人,只是楊過小龍女之間有後者沒有的相伴成長的基礎,情感更加可以理解。後來的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愛上的是那個英俊不羈的少年楊過,郭襄愛上的是那個成熟俠義的神鵰大俠,只有小龍女知道曾經低谷時的楊過是何等模樣,另一個見過的郭芙,從沒有從心底里愛過楊過。雖然神鵰俠侶可算金書情侶典範,但他倆的身世經歷都太過奇特,不可以常人之心揣度之。

而最貼近現代社會的,便是倚天中的感情了。金庸在後記中也曾提到:

所以這部書中的愛情故事是不大美麗的,雖然,現實性可能更加強些。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事實上,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對張翠山、謝遜對張無忌父子般的摯愛。

這部書中的愛情故事,卻是我最喜歡看的,因為它沒有前兩部那樣的傳奇、童話色彩,最有人間煙火味。趙敏成為各大貼吧論壇中人氣最高的金書女角色,是有它的原因的。她的行事風格最為現代,喜歡就大膽地表達出來,在感情中的愛恨非常鮮明熾烈,才有了張無忌對她「刻骨銘心相愛」的定義。她對張無忌的付出非常偉大,放棄了自己郡主的身份,背棄了愛護自己的父兄與自己的政治立場,只為了張無忌一人,而且還面臨著不確定的競爭。張無忌也很好地回應了她的付出,兩人之間的感情線在我個人看來是三部曲中最為動人的。

周芷若看似與張無忌那麼門當戶對,同為漢人同領導一方勢力,分為郭襄、張三丰與九陰、九陽的傳人,再有「漢水舟中喂飯之德」的加成,簡直是天生一對,可婚禮上怎麼就被趙敏絕境逆轉了呢?看他倆孤島上單獨相處時的對話,便能瞧出些端倪:

張無忌道:「我才幹不足以勝任教主,更不想當教主。要是明教掌握重權,這一教之主,更非由一位英明智哲之士來擔當不可。」周芷若道:「你年紀尚輕,目下才幹不足,難道不會學么?再說,我是峨嵋一派的掌門,肩頭擔子甚重。師父將這掌門人的鐵指環授我之時,命我務當光大本門,就算你能隱居山林,我卻沒那福氣呢。」

張無忌是出世的,而周芷若是入世的,一個想著歸隱山林,一個想著干一番事業甚至當皇后,這麼大的人生觀差異如何在一起呢?趙敏的人生觀也是出世的,這點與張無忌非常吻合,而另一方面她與張無忌從小都是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家人是他們堅強的後盾,助他倆在遇到困難時不會走極端。周芷若就不一樣了,從小孤兒,被張三丰送至峨嵋,在性子極其偏激的滅絕師太手下、小肚雞腸的丁敏君等同門之間長大,生長環境的殘酷鑄就了她的陰暗面,早期的楊過也與她無異。

至於小昭,金庸自己的最愛,也滿足了多數男人對於理想對象的幻想,相比於趙敏、周芷若顯得縹緲了些。而殷離在最後明白張無忌和曾阿牛是一人時的那段表述,即喜歡的是小時候的張無忌而不是面前的,道出了感情中的一個真理:暗戀中的那個人並不真實,喜歡的只是他或她在自己腦海中美化後的樣子。新修版的《天龍八部》結局中加了一段我很喜歡的劇情:段譽沒有和王語嫣在一起、洞中玉像也碎了,段譽頓悟一直以來他寤寐思服的是心中的那個神仙姐姐,而不是王語嫣,終於對這段感情釋懷。這與殷離的故事頗有相似之處。

許多人吐槽金庸的新修版,說其遠不及三聯版甚至連載版經典,這種觀點與部分劇迷捧著港版TVB的金庸系列不放是一個道理,人們總是習慣於先入為主地去看待問題,對新的事物帶著天然的排斥感。他們總是很憤憤不平:為什麼段譽沒有和王語嫣在一起?為什麼黃藥師可以對梅超風有隱晦的感情?為什麼楊過小龍女說那麼多肉麻的話?晚年金庸的境界也到了新的階段,對人生與世界的看法比中年時自然不一樣,作為讀者我們尊重並接受他的每一處改動,至於贊不贊同就見仁見智了,至少我是理解的。

拋開對於射鵰的情懷因素,目前我最喜歡的金書是《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龍記》三部。在創作生涯中,金庸的文筆、故事架構、立意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期的射鵰三部曲還有著漢族本位思想,後期作品就滿滿包容之心了,尤其《天龍八部》與《鹿鼎記》。個人對人們推崇備至的集大成作《鹿鼎記》無感,也許原因就是我還太年輕閱歷不夠,還沒有成熟到那個喜歡的心理年齡。

關於射鵰三部曲的評論,也曾刷過知乎,也曾無數次被知乎上的分析評論折服。記得有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話:「多數人二十五歲就死了,直到七十五歲才被埋葬。」也不知出處是哪裡,當時這句被用來說郭靖黃蓉,他倆一生最光華絢爛的時光都在射鵰的故事裡了,往後的生活是安穩卻無味的。縱觀三部曲中的許多人都是這樣,比如郭襄一生的精彩都匯聚在十六歲那年生日的煙花里,比如張無忌最巔峰的就是從光明頂「排難解紛當六強」開始的那段教主歲月......

其實現實中的我們,更是如此,甚至許多人的人生都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精彩過。我們總是按部就班,讀書考試、努力工作、結婚生子,那麼多人熱愛旅行,不過是給一成不變的生活添加些調味品;喜歡讀書看影視劇,不過是在別人的故事裡體會一些感動與慰藉;沉迷遊戲,不過是在虛擬世界中尋找現實所不能給予的成就感。也許這就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階段,雖然心有不甘,也只能向歲月投降。

我們能做好的,只有當下。待得「英雄」遲暮、絕跡「江湖」後,回憶似水年華時,只覺得精彩無憾、溫暖如初,足矣。
推薦閱讀:

虛竹後期武功天下第一,為什麼金庸其它書籍中沒有他的傳說?
關於《鹿鼎記》的一點想法
周芷若倘若在小島不幹壞事,後續會如何發展?
峨眉、崑崙、崆峒為什麼沒有武當那麼地位高,名氣大?
怎麼看待任盈盈的大度?

TAG:金庸 | 射鵰英雄傳書籍 | 倚天屠龍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