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為何日漸式微?

30年前,電視劇《紅樓夢》開播,迅速轟動全國。在其前後開播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改編劇,都成為了難以逾越的經典,一再被提及和重溫。

30年後,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已屈指可數,經典之作更是寥寥無幾。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作品,只有2014年的《紅高粱》和2015年的《平凡的世界》。即使是這兩部電視劇,收視率和網播量也難以與網路小說改編的《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相媲美。

文學改編一直是影視劇本的一大來源。如今,國內影視人不惜花費高價購買網路小說的版權,卻對文學性和思想性兼具的經典作品視而不見,這是為什麼呢?

回顧:文學經典改編曾有過黃金時代

從1958年播出的《一口菜餅子》算起,國產電視劇已經走過了近60個年頭。近60年中,出現過不少根據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86版《西遊記》、87版《紅樓夢》、85版《四世同堂》、90版《圍城》等劇,都是根據經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佳作。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開播,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31年過去了,《西遊記》依然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1987年,電視劇《紅樓夢》開播,同樣博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1994年開播的《三國演義》,1998年開播的《水滸傳》,播出時都引發了萬人空巷的壯景。

這四部名著改編劇,都是耗盡編演人員數年精力結出的「碩果」。最晚開拍的《水滸傳》拍了1年,《紅樓夢》拍了3年,《三國演義》拍了4年,《西遊記》前25集的拍攝用了6年。史無前例的拍攝方式,讓這些經典電視劇的精緻再也無法複製。

除了古典名著改編劇,根據現代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也不在少數。據統計,1987年到2001年間,根據現代文學改編的電視劇共有38部。1985年開播的《四世同堂》,1990年開播的《圍城》,播出時都引起了轟動。

現狀:文學經典改編沉寂 網路小說異軍突起

步入新世紀後,文學經典的改編潮流逐漸轉冷,改編佳作也寥寥無幾。

現代文學的影視劇改編方面,主要有2001年的《我這一輩子》,2002年的《日出》和《阿Q的故事》,2003年的《雷雨》、《月牙兒與陽光》,2005年的《京華煙雲》,2007年的《家》,2008年的《子夜》和2009年的《四世同堂》,2010年的《茶館》和《龍鬚溝》。不過,無論是在收視率和影響力上,這些電視劇都不能跟老版四大名著電視劇和《圍城》相匹敵。

現代文學的影視改編不受寵,翻拍古典名著卻形成了一股熱潮。2006年後,電視熒屏上颳起了一場四大名著「翻拍風」。先是新版《紅樓夢》劇組為選角組織選秀比賽,被媒體炒得轟轟烈烈。隨後,《西遊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也傳出了重拍的消息。

等到這四部重拍劇開播,觀眾卻大呼失望——新《西遊記》過分依賴特技,新《紅樓夢》神似「鬼片」,新《三國》台詞雷人,新《水滸傳》配樂讓人齣戲。一言以蔽之,沒有一部重拍劇能夠超過前作。

四大名著「翻拍熱」過後,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徹底步入了沉寂期。近幾年,經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寥寥無幾。其中知名度和影響力較高的,僅有2014年播出的《紅高粱》和2015年播出的《平凡的世界》。

文學經典的影視化走向沉寂,網路小說的改編卻逐漸興起。2011年,改編自網路小說的《甄嬛傳》和《步步驚心》大受歡迎,揭開了網路小說改編劇「霸屏」的序幕。2014年,IP概念在國內興起,網路小說成為影視界的新寵。縱觀近幾年熱播的電視劇,十部有九部是根據網路小說改編的,《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不是例外。

在收視率和網播量上,網路小說改編劇也對經典小說改編劇形成了全方位的「碾壓」。《平凡的世界》播出期間,收視率一直在0.6%和0.9%之間徘徊,收官時的網路播放總量為7億次。反觀同年播出的《花千骨》,全國網收視最高達到3 .89%,收官時的網路播放總量高達200億。即使是多次奪下收視冠軍的《紅高粱》,收官時的網路播放總量也僅為22億。

探因: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為何日漸式微?

在傳統印象中,文學經典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恆久魅力,是網路小說不能企及的。那麼,為何文學經典的影視化走向衰落,網路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卻受到熱捧呢?

1、市場環境的變化

大量資本湧入內地電視劇行業後,正常的創作流程已經滿足不了資本的需求,原創劇本供不應求。在這種情況下,海量的網路小說為影視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相較文學經典而言,網路小說數量多,故事內涵相對簡單,還有著龐大的讀者群,更適合「短平快」的製作要求。

2、觀劇主力群體的變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網民的年輕化,觀劇的主力群體正在從中老年婦女過渡到年輕觀眾。縱觀近兩年的熱播劇,《親愛的翻譯官》、《微微一笑很傾城》、《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劇都是年輕人愛看的。抓住年輕受眾,已得到影視界人士的普遍認可。

如今,大部分年輕人都沒有深度閱讀習慣,不願意閱讀名著。簡單易懂、輕鬆好玩的網路小說,反而更對他們的口味。為了迎合年輕人的觀劇口味,投資方和製片方更傾向於改編網路小說,而不是文學經典作品。

3、創作心態的變化

熱錢湧入影視圈後,電視劇已經進入了「批量生產」的階段。在資本的操控之下,製作方早已不再抱持著「精工細作」的心態。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細細打磨一部作品,最終選擇了敷衍了事。如老版《西遊記》般,選景選了2個月,跑了好幾千公里,一拍就是好幾年的壯舉,已然成為了某種「神話」。對當下的大部分製作團隊來說,不把電視劇拍成「摳圖神劇」,已經屬於良心劇組了,還談何改編經典呢。

4、文學經典改編難度大

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一直是一件「受累不討好」的事情。這類改編既要傳承文學經典的精髓,又要適應當下觀眾的需求,對創作者來說難度很大。經典文學作品的宏大敘事,也是影視改編過程中很難把握的。2006年播出的《封神榜之鳳鳴岐山》,就因為加入太多愛情元素,故事主題從「國之興衰」淪為了「愛情悲劇」,受到了觀眾的吐槽。

另一方面,不是每部經典小說都適合改編成電視劇。小說是通過文字講述故事,可以對人物的心理進行描述,影視劇卻無法進入人物的思想,只能藉助旁白、閃回、其他人講述的方式進行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電視劇的敘事。一般來說,故事性強的小說更適合改編成影視劇,故事性弱、文學性強的優秀作品則不適合改編成影視劇。

追問:什麼是改編文學經典的正確姿勢?

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向來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甚至比原創劇本更艱難、更費工夫。業界有一種說法,一流的文學無法成就一流的影視劇。在中國電視劇史上,毀譽參半的改編之作不在少數。那麼,如何改編文學經典,才會贏得觀眾的青睞呢?

1、忠於原著

文學經典的價值和魅力早已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檢驗,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深入人心。因此,文學經典改編的前提,是忠實原著。否則,改編後的影視劇不但不會被原著的「書粉」所接受,也會誤導沒讀過原著的讀者。

所謂忠於原著,指的是忠於原著的主題、主要情節、主要人物以及藝術主旨,盡量保有原著的精華部分。因此,在改編文學經典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原著的創作意圖,最好對原著的時代背景、人物性格進行分析和研究,從中得到啟示。

以新版《平凡的世界》為例。該劇高度還原了小說中的故事情節,位於半山坡的縣立高中、高低錯落的石窯洞,分為三個等級的「大壩院午餐」,都能勾起「書粉」的回憶。就連原著開篇的「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的描寫也被主創用電腦特效製作出來。「原汁原味」的場景,博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2、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正如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實際上也是改編者用當代的眼光對經典作品進行一次新的詮釋,體現當下的時代精神。如果完全按照原著來拍,拍出來的作品會缺乏懸念。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改編者可以進行個性化、藝術化的創新。

以87版《紅樓夢》為例。該劇的後半部分並沒有按照高鶚的續作去拍攝,而是根據學術界的研究心得加入了新的內容。如結尾處元妃死,賈家敗,鳳姐入獄,寶玉乞討,最終出家為僧。這些情節雖然不是觀眾熟知的情節,卻強化了封建社會一個貴族家庭從盛世走向衰落的末世景象,屬於在尊重原著基礎上的一種合理髮揮。

3、改編者應有「匠人精神」

資本湧入影視行業以來,很多創作者都把電視劇當做了一門生意,一心想著掙快錢。這樣的創作心態,是無法改編好一部傳統文學作品的。文學經典的改編一般是慢工出細活,要求改編者有「匠人精神」。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原著的精髓,理清改編思路,才能推出優秀的改編作品。

眾所周知,老版四大名著電視劇都是編演人員耗盡數年精力結出來的「碩果」。87版《紅樓夢》從籌備到拍攝用了5年,不但邀請紅學專家對演員進行培訓,還輾轉41個地區的219個景點進行拍攝。86版《西遊記》兩部拍了17年才完成,拍攝難度不亞於唐僧取經。就連改編自網路小說的《琅琊榜》,製片方和改編者也花費了4年時間,對原著進行藝術再創造,在人物性格、人物關係、台詞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打磨,這才成就了一部古裝佳作。

頭評:文學經典魅力長存 影視改編不該缺席

在我國,文學經典作品一直是影視劇改編的主要對象。在中國電視史上,也不乏文學經典的改編佳作。無論是老版《紅樓夢》、《西遊記》、《圍城》,還是近兩年的《紅高粱》、《平凡的世界》,都受到了國內觀眾的喜愛。

這樣的影視改編,讓文學經典從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變成了視聽化的大眾文化產品,有利於文學經典的傳播,也擴大了文學經典的影響力。即使沒讀過《紅樓夢》原著,也一定知道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即使沒有看過《三國演義》,也一定能哼上幾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就是文學經典影視化的魅力。

近幾年,網路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井噴,既出現了《琅琊榜》等口碑劇,也出現了《花千骨》、《三生三世》等人氣劇。相較於傳統文學作品,網路小說故事性強,內容通俗易懂,更能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在原創劇本稀缺的情況下,網路小說成為了最佳的劇本「後備軍」。

儘管如此,網路小說依然存在著質量良莠不齊、抄襲模仿、過度獵奇等問題。在總體的精神深度上,網路小說難以與傳統文學比肩。相較之下,傳統文學更擅長於記錄社會變遷,剖析民族心理,刻畫複雜人性。一部優秀的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作品,往往更具故事質感,能夠直擊人性深處。

另一方面,網路小說很少涉及農民、農民工或者城市小人物的命運。諸如《紅高粱》、《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這類題材,在網路小說中一直難覓蹤影。傳統文學改編的影視劇恰恰可以彌補這類題材的空缺,豐富影視劇的創作題材和類型。由此可見,網路小說風頭再勁,也難以取代文學經典的作用。

近些年,中國文學名著的推廣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影視。經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民在閱讀中的缺失。如今,我們身處一個浮躁的時代,碎片化閱讀成為主流,深度閱讀日漸式微。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學經典的改編更應該受到重視。通過影視作品,國人同樣可以了解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文學。

悲觀一點來說,既然難以喚起大眾的閱讀熱情,通過影視劇弘揚經典中的精神內涵和人文情懷,使經典得到更為廣泛的普及,或許也是對傳統文學的某種救贖。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任珊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文創資訊-國內權威的文化創意產業新聞門戶網站)


推薦閱讀:

王國維如何分類「境界」?
《匆匆那年好久不見》中,方茴應該和喬燃在一起嗎?
如何評價夢然?
楊牧:《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TAG:文學 | 小說 | 影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