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被玩壞了的「畫中畫」

像我這麼忙又愛學習的人,這篇文章是上個月寫的。

像我這麼忙又愛學習的人,播國內綜藝的時候基本跟聽電台差不多,大多數情況下是要同時打DOTA或LOL的。

前兩天滑鼠壞了,終於難得地認真「看」了一期奇葩大會(我親眼見過用觸控板玩DOTA的大神)。這節目後期小編著實把我感動到了,大小機位的鏡頭在同一個畫面里旋轉跳躍,變著法子從各處鑽出來,畫面就像過年七大姑八大姨催婚一樣熱鬧。

分屏特效很早以前就在節目製作中運用,什麼隔空對唱、畫中畫之類的效果就是它早期的樣子。然而現在許多節目中分屏特效在數量和多樣性上都有爆發性增長,不但對畫面效果神助攻,有時還是承包笑點的利器,簡直是居家旅行必備「毒後期」。

為什麼現在的分屏特效比以前多呢?

1、群像綜藝越來越多

這幾年電視和網路平台綜藝井噴,不但坑多了,每個坑裡塞的人也多了。幾個比較紅的戶外真人秀就不說了,大家都是主角,各自的劇情都要從鏡頭裡表現出來。而棚內綜藝也愛加一群「明星觀眾」,坐在下面拍手叫好,烘托氣氛,非常敬業的替代了曾經的素人觀眾托兒。

不管台上台下,大家都有自己的人設擔當,都得塞進這60-90分鐘的畫面里啊。

2、製作團隊個個是爆發戶

以前的綜藝攝像機並不是很多的,就算是群像綜藝,每人也平均分不到半個,畫面只能單線程的一個一個輪著來。

後來戶外真人秀興起,節目組一個比一個有錢(這得感謝ov手機),節目組不帶幾十台機器都不好意思出門。每一個嘉賓都有單獨的攝像機捕捉畫面,專屬VJ這一說法也是當時流行起來。

多機位的拍攝也同樣開始在投資較多的季播棚內綜藝中盛行,畢竟有錢任性嘛,同一時間拍攝了更多的素材,也給上面提到的「群像綜藝」的分屏剪輯提供了支持。

3、跳脫了播放比例的限制

早期電視節目採用4:3的標清比例,超過兩個的並排分屏在這個比例下都不是特別的實用。綜藝主要拍攝的還是人,但半身或者特寫的人物塞到過於豎長的畫面里就會比較奇怪。

接著16:9出現但不普及,但各個播放平台或終端不是很統一。節目製作會盡量少用分屏處理,以保證即使切掉兩邊的畫面,也不會影響主要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

而現在高清電視信號的普及和網路平台的興起,讓節目的畫面比例更統一,分屏的運用也更加得心應手。

那分屏特效是如何讓節目更好看了呢?

1、 還原互動性,增加臨場感

以奇葩大會、飯局的誘惑這類群像綜藝為例,一位主持、嘉賓或選手的發言,在場的其他人通常要給出相應的反應。說話的人、被指對象、還有吃瓜群眾的互動幾乎都在同一時間發生。只有儘可能的還原錄製現場的場景,才能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這些綜藝經過剪輯,戲劇衝突本就非常密集,即時性就更為重要。

(康永哥提問刁難侯佩岑,吃瓜群眾看好戲)

這種互動性也在一些網路感十足的電視綜藝中出現。比如去年的《我想和你唱》,導演組開發了各種分屏方式,來表現明星和素人通過手機端同唱一首歌的場景。

2、 增強畫面的動態和變化

我們會發現,分屏特效在棚內綜藝中出現更多。棚內綜藝相對通常處於單一的攝製空間,場景風格和畫面也相對穩定。然而要追求活潑且緊湊的綜藝敘事風格,就經常通過分屏的切換和運動來帶節奏。

例如下圖中的康永哥,笑聲逐漸變大,畫面也逐漸擴大並積壓掉另外兩位,然後縮小成圓形(畫面轉場切換),笑聲衝出畫框直擊到選手身上,順利銜接到接下來的演講。

3、 凸出細節,抖小包袱

就像相聲小品的表演要不停的抖小包袱,綜藝節目也是一樣。而當這些「小包袱」是一些畫面的小細節或者其他嘉賓的小動作的時候,也會通過分屏的形式加以強調,類似「放大鏡」的作用。

現在的分屏特效形式更加豐富,承擔的責任也更多,製作也更加花心思且耗時耗力。

但在某些其他類型的綜藝中也是有所克制的,比如《見字如面》《歌手》這一類注重沉浸感的綜藝就不太適合。分屏剪輯一定程度上容易打破畫面,切碎連貫敘事,減弱節目的儀式感。對比湖南衛視《我想和你唱》和韓國原版SBS《Fantastic Duo》,通過分屏特效的運用,我們就能發現兩個節目所表達的節目氣質和呈現的畫面風格是不同的。


推薦閱讀:

乾貨 | 影視後期剪輯實用小技巧:如何找到剪輯點
幕後分享之--【驚天戰神】
想從事影視後期,可以選擇哪些專業,怎麼學習,如何發展
職業教育坑了你了嗎?
攝像機反求、實拍與C4D三維結合、C4DAE互導|第8篇如何看

TAG:綜藝 | 奇葩大會第一季綜藝 | 影視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