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築師貝聿銘不為人常知的家事
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
1989年日本帝賞獎;
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
1986年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
等等!!!
貝聿銘作品欣賞
北京香山飯店
香港中銀大廈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盧浮宮金字塔
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的父親
最近在閱讀一些有關「黃金風潮案」的近代史書時發現,內戰期間,由於蔣介石發動內戰,國民黨軍費開支巨大。以1947年為例,政府一年財政收入17萬億法幣,而國民黨軍費開支高達100萬億,赤子83萬億。幾乎全靠印刷機彌補,上海五大印刷廠,一分鐘印刷1600萬元法幣,日夜不停亦不足夠,還要到英、美去印,然後用飛機運回國內流通。
國內通貨膨脹迅速,蔣日記中寫道"物價不定,人心浮動,社會漸行不安之象"。為抑制貨幣貶值,責令行政院長宋子文穩定貨幣,宋子文責令中央銀行總裁貝祖詒拋售庫存黃金,回籠法幣,反而引起黃金搶購風潮,未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目的。隨後,蔣介石要求宋子文撤去行政院長職務,免去中央銀行總裁貝祖詒的職務。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解釋:
貝祖貽(1893—1982年)字淞蓀,江蘇吳縣人,1907年進蘇州東吳大學,1911年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即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1913年肄業,任漢冶萍公司上海辦事處統計部會計,1914年任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總帳室會計,次年調任中國銀行廣東分行營業主任,後為副經理、經理。1918年任香港分行經理。1927年任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外匯部主任,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中國外匯匯兌局面。
其中的亮點就是「吳縣人」、"東吳大學"。
查詢一些資料發現,原來貝祖詒是貝聿銘的父親,親生母親是貝祖詒原配庄夫人,1931年去世,當時貝聿銘14歲。
一生都與金融打交道,被業界稱為「金融巨子」、「匯兌奇才」;
梳理與貝祖詒相關的重要年份,折射出的是一部中國金融發展史;
出身於商業世家,他的貝氏家族富甲一方。與江浙一帶著名的錢氏家族相似,始祖都出自浙江,錢氏一世吳越王錢鏐是杭州臨安人,而貝氏一世貝蘭堂是浙江金華蘭溪人。
明朝中頁,年輕的貝蘭堂離開家鄉,跨過吳山越水,抵達蘇州,以行醫賣葯為生,創下一片嶄新天地。
這個家族誕生了理財高手貝理泰、顏料大王貝潤生、金融巨子貝祖詒、建築大師貝聿銘……
中國金融發展史。
貝祖詒的一生就是我國金融發展的折射;
1912年,貝祖詒完成學業,對接上了民國元年。
1912年1月初,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上書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
大清銀行的前身是戶部銀行,清政府於1905年8月成立,屬於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這一年,施行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廢止。
鑒於大清銀行資金充足,機構和人員均比較完備,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迅即批准,要求「先行開辦,剋期成立」。
1912年2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漢口路大清銀行舊址舉行成立大會,並正式對外營業。
1914年3月,貝祖詒進入中國銀行工作,開啟了漫長而輝煌的中銀職業生涯。此前他在盛宣懷創辦的一家公司上海辦事處做過一段時間的會計,也是跟錢打交道。
1915年,年輕的貝祖詒被調到中行廣州分行工作,攜妻女遷往廣州市。只會說吳儂軟語的貝祖詒,沒日沒夜學習粵語,很快就學會了一口地道的廣東話。兩年後的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在廣州出生。由於軍閥混戰,貝祖詒提議將廣州分行暫遷至香港,獲得同意。
1918年,他帶著1歲的貝聿銘到了香港,在這裡白手起家,前後幹了整整十年,是中銀香港分行真正的奠基人。(這也是貝聿銘設計香港中銀大廈的部分原因)
敏銳的貝祖詒發現,各國貨幣匯率的差價有盈利的空間,於是把精力集中於套匯交易,從而成為一代「匯兌奇才」。此間,貝祖詒結識了後來被稱為「民國金融之父」的宋子文。
1928年,在香港中銀工作了10年之後,貝祖詒調回上海,此時他已成長為年富力強的少壯派貨幣專家。
1932年7月,時任財政部部長的宋子文,到上海商洽「廢兩改元」——廢除不統一的銀兩幣制,改用銀元。這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貝祖詒以中國銀行代表身份參加,參與推動了中國幣制改革。
1932年,是雙喜臨門:這一年,他升任中國銀行副行長,成為高管,時任行長是著名銀行家張嘉璈;這一年,他續弦迎娶名媛蔣士雲,而大美女蔣士雲正是張學良一生深愛的人(後面細說)。
高富帥與白富美:蔣士雲與貝祖詒
1936年7月,任中國銀行副行長;
1941年,貝祖詒出任中國銀行代總經理。
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金融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要想發展,閉關自守是沒有出路的。 銀行走向國際,銀行家也走向國際。
1944年7月,貝祖詒以中國代表的身份,陪同孔祥熙赴美出席國際金融貨幣會議——即著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
抗戰勝利後不久,中國進入內戰時期。
從1946年到1949年,惡性通貨膨脹愈演愈烈,「粒米百元」。不僅百姓苦不堪言,同樣給銀行帶來嚴重影響。
1947年至1948年,南京政府勒令外匯移存,中國銀行迫於壓力抵制未果。
1946年至1947年間,貝祖詒當了不滿一年的中央銀行總裁,被蔣介石撤職。
1948年,貝祖詒赴美,擔任駐華盛頓中國技術代表團團長。此後,貝祖詒做出了一生中一個重大決定:留在美國。若不是這個決定,日後就不會有建築大師貝聿銘了。
在1954年以前,中國銀行一直為貝祖詒保留著董事席位。
1962年,貝祖詒再一次與中國香港發生關係——出任中國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董事長。十年前的1952年,他曾出任紐約斯泰公司顧問一職。
上海商業銀行是香港著名的華資銀行之一,1950年11月在港註冊。創辦人是銀行家陳光甫,江蘇鎮江人。早在1915年,陳光甫就與張嘉璈等人合股成立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而貝祖詒的父親貝理泰,1917年出任蘇州分行經理。
1973年,一生為銀行業忙碌的貝祖詒宣布退休,結束了銀行家生涯。這時他已年屆八秩,此後定居紐約。
「1982年年初,中國銀行行長兼董事長到紐約拜訪曾任銀行高管的貝聿銘的父親。出於傳統的禮節,他們向他請求讓貝聿銘出山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建一棟新樓,用於外匯及境外投資的管理和運作。」
1982年12月27日,貝祖詒在紐約靜靜地告別了世界,享年90歲。
貝祖詒一生與金錢打交道,贈予世人的多,自己獲取的少。他一生廉潔,並不像宋子文、孔祥熙那一干人,左手為政府理財,右手為自己理財。貝祖詒最後熱忱幫助贈予世人的,就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經典——由他兒子貝聿銘設計建造的香港中銀大廈。
張嘉璈對貝祖詒曾有這樣的評價:「貝為中國銀行家,亦為國外匯兌與國際金融專家。一生為中國銀行及國家財政金融服務達三十五年,而以在中國銀行時間最久,計三十三年。中國銀行國外匯兌業務之創辦、地位之確立與業務之擴展,貝氏貢獻甚大。中國幣制於一九三五年改為法幣及抗戰期間法幣之維持一切措施,貝氏參與協助,尤著功勛。
蔣士雲與張學良
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那位少帥張學良,從台灣獲得自由以後,到美國見的第一個人並非于鳳至,而是貝聿銘的後媽——蔣士雲。我來給大家扒一扒前因後果!
出生在商宦世家的蔣士雲,從小天生麗質,聰穎好學,她在蔣氏家族女孩子中排行第四,故而人稱她為「蔣四小姐」。蔣士雲10歲時被家人送往上海讀書,12歲隨父親赴北京,就讀於英國人開辦的學堂,學習英語。由於其父早年進入北洋政府外交部,作為駐外使節的千金,蔣士雲隨父母遠下歐洲,16歲時曾到法國巴黎留學一年。在熟讀英語的基礎上又初通了法文。
蔣張第一次見面蔣士雲第一次和張學良見面,是在北京,時間是1927年夏天,當時她正隨父親蔣履福從法國歸來。而張學良已是東北軍第三軍團總司令,駐防保定,因其父張作霖揮師經天津進入北京,正在籌劃就任中華民國大元帥,所以張學良經常來北京。張學良善於結交朋友,他與中國駐外大使顧維鈞的關係最為密切。那時蔣士雲的父親蔣履福剛從法國三等秘書任上卸任,回國述職,隨顧維鈞一併來到北京。經顧維鈞引薦,張學良認識了蔣履福,同時也見到了坐於同席的蔣士雲。
第二次見面第二次相見,也給張學良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是在上海,時值張學良偕夫人于鳳至赴南京和蔣介石首次見面。1930年秋冬,南京公務結束後,張學良偕眷抵達上海,在出席上海市長張群為他舉行的宴會上,再次和風姿綽約的蔣士雲邂逅。這時蔣士雲已出落成秀色可餐的滬上名媛了。蔣士雲這次不但和少帥頻繁赴宴,而且又接連出席了張群和上海頭面人物舉行的幾場舞會。張學良這時才發現,蔣士雲不但長大了,而且又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法語,這讓他大為驚訝和欣賞,因為喜歡英語的張學良可以和蔣士雲用英語交流感情了,而讓張學良自愧不如的是蔣士雲還會說法語。
欲袒露心跡1931年2月,蔣士雲對張學良的心儀,促使她有了一次北京之行,決心和張學良袒露心跡。但是,她來到北京方才意識到與張學良失之交臂。當時張學良身邊不僅有結髮妻子于鳳至,而且在一年前又新添了女秘書趙一荻,張、趙也有了愛之結晶。這位同樣被稱為四小姐的趙一荻儘管沒有名分,但算是名花有主了。所以蔣士雲在北京儘管和少帥接觸較多,但自知成為張學良的紅顏知己斷無可能,於是在盛夏到來之前與張學良揮淚而別。7月,蔣士雲乘義大利郵輪遠赴歐洲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她下決心忘掉張學良,斬斷情絲,把心底的痛苦變成了發奮讀書的動力。
邂逅貝祖詒1931年9月,失戀的蔣士雲在羅馬旅行時意外與一位熟人貝祖貽邂逅。貝祖貽因髮妻庄夫人新喪,是前來歐洲散心消愁的。蔣士雲與貝祖貽早在上海和南京就見過面,此次相逢國外,又是同病相憐,所以與貝祖貽交談數日,沉寂的心靈竟然碰撞出愛之火花。
設法探望少帥
1932年春,蔣士雲和貝祖貽在上海結婚的消息傳到北京時,張學良正因背上「不抵抗將軍」惡名代蔣介石受過,他在焦頭爛額之際,派員赴滬給蔣士雲送去了賀禮,以表祝福。「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囚雪竇山。一天,貝祖貽打聽到了這個秘密消息,回家即告訴了夫人蔣士雲,蔣士雲便讓貝祖貽謀求於戴笠。而此時的戴笠想為他的部門謀尋一筆外匯資金,正有求於貝祖貽。二天後,貝祖貽說是戴同意了他們去雪竇山見張學良。第三天清晨,貝和蔣乘上了一架軍用飛機,9點到達寧波。戴笠手下對貝蔣二人當然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把貝氏夫婦迎入一輛轎車。然後,有兩輛軍用吉普車在前後跟隨,沿一條曲折盤旋的山間公路,逶迤向四明山群巒間駛去。就在他們感覺山路遙遠,險峰重重的時候,一個特務告訴貝夫婦,說是到了。貝夫婦下車一看,原來他們來到了四明山的頂峰雪竇山。蔥籠的古柏古松在他們的面前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在雪竇山通往千丈岩的路口,有一高大的拱門,門冊掛著「中國旅行社」的牌子。旅行社內外,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到處都是荷槍實彈的軍警特務。
張學良和于鳳至見到貝、蔣夫婦二人能在自己落難之時竟然親自前來探視,當然非常感動。于鳳至已是淚眼婆娑,泣不成聲音,緊緊摟著蔣士雲,蔣士雲也禁不住淚水漣漣。
飯後,張學良于鳳至陪貝蔣二人散步於雪竇寺。讓貝祖貽和蔣士雲感到少許欣慰的是,幽禁當中的張學良還有游山的自由。張學良特意提高了嗓門,念讀起王陽明早年游雪竇寺的詩:「林間煙起知僧在,岩下雲開是鳥飛。僧居俯瞰萬山尖,六月涼颷早送炎。」
當日下午,貝、蔣夫婦與張學良夫婦在中國旅行社門前揮淚而別。貝祖貽與張的分別竟然是永訣。當然更有後話,張學良自訴「最愛的女人在紐約」,張學良說的「紐約女友」就是蔣士雲。
再度相逢相逢的人會再相逢。即便把幽居時的探訪算上,張學良與蔣士雲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也屈指可算,1991年那90天的相逢,既是狂歡,也是訣別。因為懂得,所以可愛。蔣士雲懂張學良,所以張學良1990年曾對留美學者唐德剛說:「于鳳至是最好的夫人,趙一荻(趙四)是最患難的妻子,貝太太(蔣士雲)是最可愛的女友。我的最愛在紐約。」1991年,張學良90歲,蔣士雲79歲,在紐約,see you again。
因為懂得,所以自如。蔣士雲在90天送給了張學良一個溫暖的生日和無盡的歡愉,以他最愛的方式。白天,她安排愛熱鬧的張學良會朋友、接受採訪、做口述歷史、聽牧師佈道,甚至帶他去看跑馬、球賽,還去賭城玩了21點;晚上,她們一起打麻將,興緻好時還聽聽京戲唱片。總之,她讓張學良在她那兒過得很充實,很愉快,張學良晚年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在紐約度過的三個月,是他一生中最自由的時光。然後,張帥離開紐約,從此再未相見,連電話都沒有通過一個。
您的關注,是我學習的動力;
您的分享,是對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推薦閱讀:
※預應力碳纖維板加固預應力損失能否避免?
※又一個超薄夾層 | 超薄樓梯項目完工,放上美圖
※G3-英語中的狀語
※建築加固之樓梯和基礎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