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由的阿甘 2017 年 02 月 02 日的文章

漫談春晚逗漏出的人口端倪

大年初五,冬夜靜謐,一彎新月斜斜地孤懸在天際,月華如水無私地灑向人間。幾顆寒星默默地陪伴左右,如同即將遠行的兒女眷戀著母親最後的溫柔。

春節小長假已近尾聲,年年歲歲到此時節,總有一種莫名的傷感縈繞心頭,縱然強顏歡笑卻仍揮之不去,相見時易別時難呵。既如此,好好珍惜最後一兩天,奢侈的陪陪父母妻兒吧。

晚飯後客走茶已涼,默默發了一會兒呆,慨嘆聚少離多之際,索性藉助春晚這個窗口,聊聊中國人口這個略顯沉重的話題吧。

先插一段題外話。曾幾何時,犀利如長槍擊空、驚艷如玫瑰綻放的行文風格,是多少人對文字藝術的極致追求哇。但時下大寒節氣,冰涼的寒意浸入骨髓,先求溫飽成為務實的選擇。當那些風騷銷魂的長短句不可避免觸痛某些敏感的末梢神經時,老祖宗的中庸之道淪為必須恪守的底線。是的,從立意到表達無不如此。

言歸正傳。言歸正傳。從文化貧瘠的黑白電視時代養成了春晚情結,但自從有一天真正看懂春晚之後,便對這道傳統年夜飯直接失去了興趣,虛偽有時甚至比廉價更容易摧毀堅持下去的信心。而之所以每年定點坐在電視機前應景,不過是陪陪父母儘儘孝道而已。

從趨之若鶩到意興闌珊,正是那一條看不見的、貫穿始終的主線,模糊了家、國、黨朋的邊界,讓人洞悉到精心策劃的蓄謀,心頭油然而生出一種被愚弄後的抵制。誠如同張愛玲女士所言,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如何再勾起人半點慾望?

今年並無例外。心不在焉的敷衍著聚精會神看節目的父母,大多數時間卻是在和朋友們互動,但偶然瞥見的一個語言類節目,卻令筆者若有所思。名字無從記起,大意述說一對分居離異的夫妻,歷盡劫波後破鏡重圓的故事,大呼小叫的廉價煽情姑且忍了,而穿插其中的居然有『隔壁老王』這種噱頭。且不說如此惡俗的低級趣味,居然堂而皇之的通過了高大上的審查,本身已經令人瞠目,而丈夫為家庭生計漂泊在外,對嬌妻可能受到隔壁老王覬覦關照的心酸寫照,本是男人不可告人的傷疤,何必揚鈴打鼓拿出來當眾羞辱呢?

但這還只是引發觀眾笑點的一個小小包袱,編劇真正想要表達的主題卻是為迎合生育政策。通觀始終,可以洞察到編劇代表對當下中國人口危機的一種深深擔憂,通過劇末『要兩個,雙卡雙待』隱喻的鼓勵雙胞胎,已經明白無誤的昭示出來。政策已經放開二孩,國民咋就不如人所願的熱情踴躍響應號召,反而不領情、不生了呢?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對『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宣傳一定記憶猶新。對於那樣一段刻骨銘心歷史的心酸記憶,實在不方便掰開揉碎了細說。還記得1990年黃宏、宋丹丹那個著名的小品《超生游擊隊》嗎?建議90後00後朋友們不妨下載視頻看一看,通篇充斥著對『超生』夫妻的鄙夷和嘲弄,雖然是藝術再創作,但其中並沒有過度誇張的成分。

把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本是世間生物的一項本能和基本權利。當嚴厲的政策被基層官員公私兩不誤、不折不扣甚至變本加厲執行時,超生夫妻便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小丑。而當觀念凝固成為時代烙印深入人心,多生孩子的熱情便被蒙上了一層羞辱的色彩,結果註定量變必會引起質變——人們不再願意多生孩子!

尤其契合當下這個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資源不是由社會保障提供,而是由個人和家庭購買時。當高昂的生育成本壓得人們透不過氣起來時,一胎甚至丁克順理成章成為了年青一代的無奈選擇!並非信口開河,只是陳述事情。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2016年底總人口13.83億。本月25日,國務院發布《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目標是總和生育率逐步提升並穩定在適度水平,2020年全國總人口達到14.2億人,2030年達到14.5億人。明眼人一看便知,之前的人口規劃是控制不可超越的一個數字,而本次規劃則變成了想要達到的一個數字,目標已經於無聲無息之間悄然發生轉變。

筆者專門查閱了歷史上國家統計、計生部門的若干一手數字,其中某些令人駭然驚心。不想如嚴謹的科技論文般羅列太多,只想簡單普及一個上文中的名詞——總和生育率。該指標表徵的是一個國家每個育齡婦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數,具有動態生育速度的意義。

199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是2.29,即平均每個育齡婦女生育2.29個新生兒,而1991年跌破2.0到1.75!之後一路下滑到1994年1.32,1999年1.23。而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公布的2015年全國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結果,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

泛泛的數字列舉可能太過平面化,來看一個專家的模型解讀。根據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原新教授測算,如果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994年的1.30左右,那麼到2300年中國的人口數量將只剩下2800萬!更遑論2015年的1.047!這是一條觸目驚心的下滑曲線!

在人口統計學上有一個簡單原理,如果一對夫妻的總和生育率低於2.0,那麼新生人口就不足以彌補夫妻二的人口數量,而為抵消天災、人禍、疾病等意外人口減少,這個數字被定義在2.1。換句話說,不光是我們華夏一族,任何低於2.1總和生育率的民族,人口負增長狀況如果得不到改善的話,都有人種毀滅的災難,區別僅僅是速度快慢而已。此時回過頭來看2015年的1.047這個數據,有沒有災難即將,哦不,是快速來臨的感覺?

其實高層並不糊塗,已經洞悉到人口持續下降帶給社會的負面效應,人口老齡化、適齡勞動人口劇減、男女比例失調、社會撫養比例提高、房地產庫存無法消化、內需不振……不勝枚舉,而當人口紅利消逝殆盡,危及出口創造財富的根本經濟制度時,當局想到了亡羊補牢,而且是不動聲色之間的亡羊補牢!點到為止不多談。

人口是一個民族的根本,維持人口的健康、均衡發展是確保一個民族復興的基礎。形勢逼人之際,遮遮掩掩式的自欺欺人毫無必要,面對現實、出台更大力度的鼓勵生育政策已經刻不容緩,這關乎華夏民族的血脈傳承。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降低養育負擔,全面鼓勵生育將是確保實現人口規劃目標的必要條件,而非揚湯止沸的獎勵政策甚至花言巧語的愚人宣傳。

原創文章出自公眾號『阿甘看天下』(ACM_KAKA22),感謝打賞、轉發、參與討論的朋友們。阿甘看天下,不說違心話。另:如果公眾號發生意外,請加個人同名微信號『自由的阿甘』(ACM_KAKA22),方便繼續交流。(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推薦閱讀:

《超凡蜘蛛俠3》被正式取消了嗎?
《台灣綜藝節目》為何總在討論大陸?
如何看待《中國學生所謂的數學牛逼》這篇文章?
新社保制度下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劃分依據是怎樣的?
東京審判紀念館事件的進展如何?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