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千乘,不過四分之一是馬車

一軍有1萬2千5百人,西周天子有西六軍和東八軍(成周八軍、殷八軍),八百里秦川,養活西六軍7萬5千人, 太華外方之間方六百里的洛陽盆地,再加上鄭州附近的虢、鄶(kuài)的十邑甸男采約方五百里,扣除虢國的一部分,再加上許男,還剩10多個百里養活東八軍10萬軍隊。天子十四軍7000乘,再加上各路邊伯留守的一點點部隊,所以號稱萬乘。六軍主征伐,3000乘,其中750乘馬車,所以《詩經》有:其車三千。《國語晉語》齊侯妻之,甚善焉。有馬二十乘,將死於齊而已矣。《國語》《左傳》都會在多少乘之前加個有馬,如此多此一舉,必有用意,周人用詞都是去掉零數,所以25乘變成了20乘。

公元前716年北戎侵鄭和公元前714年北戎伐齊。齊向鄭乞求救兵,一時之間諸侯皆來戍齊。公元前670年戎侵曹,曹羈逃亡到陳國。公元前664年,山戎禍患燕國。公元前650年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師等。北狄,

一曰赤狄,一曰白狄。其中赤狄最為強大。晉大夫士燮曾說晉文公時" 秦、狄、齊、楚皆強" 。狄人恃其強大武力,遍侵華夏邢、衛、齊、晉、鄭、魯諸國,確為一時之雄。僅據《左傳》,從公元前661年至公元前596年,華夏諸國幾乎無年不有狄禍。如:公元前661年狄人伐邢,邢國潰敗。次年,攻滅衛國。公元前650年,又滅蘇子、溫子。公元前644年," 狄侵晉,取狐、廚、受鐸,涉汾,及昆都(今山西臨汾縣南)" 。公元前623年,狄侵齊。公元前618年,狄又侵齊。次年,狄侵宋。次年,又侵齊。公元前614年,狄侵衛。公元前606年、605年連續侵齊,公元前603年、602年連續侵晉。甚至連晉國的中軍元帥先軫都死於狄伐晉的" 箕之役" 中。公元前699年,楚武王時,羅國曾聯合盧戎大敗楚軍。至楚文王時," 巴人叛楚而伐那處(今湖北荊門東南),取之" ,並一直攻到楚都城之門。公元前615年,群舒叛楚。公元前611年,楚莊王即位不到兩年,楚國發生大饑荒," 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今湖北房縣南),師於大林(今湖北荊門縣西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在今湖北枝江縣),庸人率群蠻以叛楚,麇(jūn)人率百濮聚於選(今湖北枝江縣境),將伐楚" 。楚國形勢危急,一度考慮遷都到阪高(今湖北襄陽縣西)以避其鋒芒。後出動重兵擊滅庸國,群蠻與楚盟而退兵。東南的淮夷,周初曾被周公戰敗,勢力較小,春秋時常依附楚、魯等國,但也於公元前647年禍患過杞國。但是,隨著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霸業的興起,侵入中原的戎狄漸被晉、齊、宋、魯諸國消滅。南方的群蠻、百濮、群舒漸次被楚國消滅。北部狄、西方的戎漸被晉、秦兩國消滅。東方的萊夷漸被齊消滅。

周室東遷洛邑以後,王畿尚轄有方六百里領地。這塊領地,據清代學者顧棟高說,在" 太華外方之間,方六百里".太華即華山,外方即嵩山,兩地之間處今河南嵩縣至陝西華陰縣。它" 西有虢,據桃林之險,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呂扼天下之膂,屏東南之固;而南陽背澤、潞,富甲天下;轘轅、伊闕披山帶河" 。桃林之塞為陝西潼關,申、呂在今河南南陽,澤、潞是山西潞城、晉城二縣,轘轅在河南偃師,伊闕在河南洛陽市南。這600里王畿據有今河南洛陽市、沁陽地區及臨汝縣。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1年,桓王從鄭國奪取了鄔(在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劉(在今河南偃師縣南)、(wěi,音偉)(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邗(在今河南沁陽縣西北)四邑的土田,而把叛王投狄的蘇忿生後代之田十二邑(溫、原、絺、樊、隰、攢茅、向、盟、州、陘、聵、懷。也就是沁陽、博愛、濟源、孟縣、溫縣、武陟、修武、衛輝)交給鄭國。把鄭國一分為二,自己擋在中間,這種做法自然招致了鄭莊公的怨恨。但鄭莊公表面上泰然處之,反而拉攏虢公,用虢國軍隊伐宋,大敗宋師。周惠王四年(BC673),惠王將虎牢以東的鄭國佔據的土地賞賜給鄭厲公,將虢國佔據的酒泉的土地賞賜虢公。周襄王十五年(BC638),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今河南嵩縣)。周襄王十八年(BC635),襄王將南陽的蘇忿生後代的陽樊、溫、原、欑茅的土田賞賜晉文公。

魯在春秋時是最保守的國家,雖然自伯禽時就已經是方七百里大國三軍,由費伯、臧伯輔佐。至周靈王十年、魯襄公十一年(BC562)" 作三軍",被三桓3個子爵瓜分。「請為三軍,各征其軍。」正月,作三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毀其乘(原本三軍各125乘共375乘,現在因為汶陽之田被齊國佔據而減少為不足300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無征;不入者,倍征(把原本屬於國家的變為屬於自己的,不答應的,就對他收稅,而且是雙倍的稅)。孟氏使半為臣,若子若弟。叔孫氏使盡為臣,不然,不舍。《左傳》襄公十八年(BC555):魯人、莒人皆請以車千乘自其鄉入。莒國本是子爵,滅向國後,莒人也有了公爵國二軍。其後,一則考慮霸主征賦過重,二則由於權臣季氏為了私家利益,又於周景王八年、魯昭公五年(BC537)春,王正月,舍中軍,卑公室也。毀中軍於施氏,成諸臧氏。初作中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盡征之,叔孫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擇二,二子各一。皆盡征之,而貢於公。昭公八年(BC534):(魯國)秋,大搜於紅,自根牟至於商、衛,革車千乘。只剩馬車250乘,二軍。《左傳》定公十年(BC500):將盟,齊人加於載書曰:「齊師出竟,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茲無還揖對曰:「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魯國已經拿不出馬車300乘了,所以「齊人來歸鄆、歡、龜陰之田」讓魯國能湊出300乘。《左傳》哀公七年(BC488):魯賦八百乘(哀公十三年同理,是魯國對於吳國的軍賦,不一定是其全部實力),其中馬車200乘,軍隊2萬人。與《詩經魯頌》公車千乘(1500乘,其中馬車375乘)、公徒三萬(3萬7千5百)相比,反而越來越退步了。

鄭在武公時就吞滅了虢、鄶(kuài)的十邑甸男采,約方五百里。鄭莊公以一代梟雄繼承父業,任王朝卿士,依靠優越的政治地位和武力,在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首先削平了共叔段之亂,統一了內部。《左傳》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這麼近不可能攜帶輜重車,所以應該全是馬車,這就接近二軍的兵力了,還不算共叔段的。《左傳》隱公五年,鄭在與衛、南燕聯軍作戰時,就曾出動三軍以上的兵力,並贏得了勝利(鄭祭足、原繁、泄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後,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制邑步兵,也就是虎牢關步兵],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於北制)。繼之對外用兵,先後伐陳、伐宋、入許、敗息、救齊,大敗戎師。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聯合齊、魯兩國伐宋,奪取了宋國的郜(在今山東省武成縣)、防(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一併送給了魯國。這就團結了齊、魯兩個較大的國家,為以後對抗王室而不至於招致大國的反對打下基礎。蔡、衛、郕三國拒絕參加鄭國的討伐行動,這年秋,宋、衛、蔡又攻入鄭國,鄭在戴(在今河南民權縣東)大敗三國之師。之後,鄭又以郕" 違王命" 為借口,聯合齊師攻入了郕國。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又在繻葛戰敗周桓王、陳、蔡的聯軍。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初,陳侯會楚子伐鄭,當陳隧者,井堙木刊。鄭人怨之,六月,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遂入之。三軍375乘,因為是突襲,所以1乘馬車只帶了1乘輜重車。

春秋初,楚君熊儀(若敖)、熊眴(蚡昌)," 篳路[輅]藍縷,以啟山林" ,積極向外擴張。楚武王熊通伐隨,敗鄖(yǚn)與蒲騷。楚文王熊貲滅申、滅息、滅鄧,屢犯蔡國,勢力伸展到河南南部。斗伯比曰我將吾三軍,楚也建立了" 三軍",楚武文兩王利用這支軍隊攻伐隨國,滅掉申、息、濮、鄧諸國。魯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楚成王以六百乘攻鄭,導致齊桓公與楚的戰爭。楚國15乘馬車只配15乘牛車,說不好這是不是300乘馬車,因為鄭國也有三軍。至楚成王熊惲時,更加緊北進,兵鋒常臨陳、蔡、許、鄭諸國。魯僖公二十七年633年,楚國一個側翼就有三百乘,應該都是馬車,因為另一個側翼是陳蔡兩國250乘,中軍是西廣卒、東宮卒和若敖六卒一共240乘馬車。第二年,城濮之戰,晉文公也有了三軍七百乘,應該都是指馬車,中軍250乘馬車,兩翼各250乘。七百乘已經是六軍了,所以晉文公不久就變為五軍三行(戰損)、六軍。春秋中期以後,楚在三軍之外,陸續在被它消滅國家的領地上建立了申、息、陳、蔡、不羹和許、葉之師,總兵力約達六七千乘車,四五十萬人。楚敗宋以後,聲勢顯赫,公元前637年伐陳,與衛聯姻,結好魯國、曹國。公元前634年,楚又伐宋、伐齊,佔據齊國谷地。公元前626年,楚太子商臣弒父而立,是為穆王。穆王在位十數年間,滅江、六、蓼,積極自強。其時,晉靈公年少昏庸,霸業不竟。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更積極向外發展,先後滅庸和舒蓼。公元前606年,進兵中原,借伐陸渾戎之機," 至於洛,觀兵於周疆……問鼎之大小輕重".公元前609年,晉國內亂,靈公被弒,成公即位。但成公即位不過數年便死。景公嗣立,六卿不和。周定王十年(BC597),晉、楚戰於邲,楚勝晉敗。《有度》載" 荊庄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 。成公十八年(BC576),楚子辛、鄭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納宋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還。全是馬車。《左傳》昭公十二年(BC530):「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楚國的前沿兵團都各有二軍了。

齊國始封是方百里,之後征伐五侯十一伯領地有所增加到四百里,但是西周晚期被天子周夷王討伐又失勢,到了東周,《國語鄭語》說:" 及平王之末,……齊莊、僖於是乎小伯。" 當時很多國家的飛地領地犬牙交錯,齊襄公嗣位後,利用本國領地較為集中的優勢,首先伐滅了阻礙齊國向外擴張的紀國(壽光、萊陽、煙台)的壽光部分的方百里,又趁著郕國(范縣、寧陽)與衛國交戰戰敗,滅其寧陽部分的方百里、伐衛國、伐鄭國、殺魯桓公。齊在桓公時代有參國(方二百里有多)伍鄙(方四百里有多)共方六百里有多,其食者半,300乘,也勉強建立了" 三軍"。《國語齊語》說:" 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 鼓是軍中指揮號令系統,三鼓即說桓公與國子、高子各統帥一軍。西周時,侯爵只有一軍的兵力,春秋時,只是為了避免觸犯周禮,才把幾個軍的兵力說成是一個軍。齊國只是《國語》記錄的管仲口語上有三個軍,但是《左傳》並沒有記錄齊國建立了三個軍,很可能名義上依然只是一個軍三萬人。《國語齊語》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於祇祹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河,東至於紀酅,有革車八百乘,也就是馬車200乘,150乘馬車3萬人進攻,50乘馬車留守。齊桓公滅譚子國、遂男國,戰國《吳起兵法》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150+50人1乘馬車,300乘就是45000兵。公元前655年,他召開了諸侯" 首止之會" ,安定了周惠王太子鄭的太子地位;公元前652年,他舉行" 洮之會" ,安定了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在" 葵丘之會" 上,推重周天子,甘居臣下地位,以約束諸侯。公元前649年,王子帶召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秦、晉伐戎救周。次年,晉為戎、周講和,未獲成功。齊派管仲" 平戎於王". "尊王" 的旗幟使齊桓公取得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政治優勢。齊桓公的" 攘夷" 功績,有以下幾個突出事例:即救燕、救邢、封衛、伐楚和服萊夷。魯閔公二年前660年齊救衛封衛,留車三百乘甲士三千,這是鎮守,所以全是馬車和精銳,不包後勤牛車和後勤雜兵。管仲立法,抵罪罰甲,所以齊國甲士特別多,原本1車3甲士,齊國是1車10甲士。《國語齊語》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征之。即位數年,東南多有淫亂者,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荀子?仲尼》載齊桓公" 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 ,這裡的並國應該是誤解,只是徐夷為了對抗楚國的入侵而尊齊國為宗主國,《尉繚子·制談第三》有提九萬之眾(諸侯聯軍),而天下莫能當者,誰?曰:「桓公也。」《左傳》哀公十一年(BC484)吳攻齊:甲戌,戰於艾陵,展如敗高子,國子敗胥門巢。王卒助之,大敗齊師。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獻於公。齊國至少1200乘,其中馬車300乘、牛車900乘,被俘虜的大多都是後勤輜重牛車。貴族戰車的功用之一:利於貴族甲士逃跑。

宋在西周,是" 王者後,於周為客" ,其制至春秋時未改,公爵國方五百里,其食者半,二軍,隨著擴張到方六百里以上,有了勉強建三軍的權力。周襄王十年,宋襄公伐齊,立孝公。次年,又執滕子,殺鄫子,攻伐曹國,在諸侯中立威。隨即轉而向南對抗強楚。楚成王也想乘齊霸衰微,北上爭霸。這就引發了宋、楚衝突。公元前639年,在諸侯" 盂之會" 上,楚人逮捕了宋襄公並討伐宋國,後來又放了他。宋襄公不能吸取教訓,於公元前638年伐鄭,楚救鄭伐宋,雙方戰於泓水,在泓之戰時,宋國就出動了" 三軍",所以太宰子魚說:" 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宋軍失敗,襄公受傷。次年,宋襄公因傷病歿,稱霸之夢遂化作泡影。之後宋國又恢復了二軍之制,魯文公七年,夏四月,宋成公卒,於是公子成為右師(軍),公孫友左師(軍),樂豫為司馬,鱗矔為司徒,公子盪為司城(司空),華御事為司寇。魯宣公二年、前607年,華元被俘,宋軍損失460乘(大多是來不及逃走的牛車),還交出100乘馬車交換華元。

晉在春秋初期,由於曲沃叛亂,內訌不止,國力削弱。至周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王命曲沃武公為晉侯,允許組建一軍,晉始起步發展。武公之子獻公積極對外擴張,公元前672年服驪戎男爵(陝西華縣),滅郇100(荀,臨猗縣南)、楊100(洪洞縣南),晉侯爵國400+200=600,其食者半300,大於二軍的250,所以公元前661年建二軍,滅耿100(河津市東南)、霍100(霍州市西南)、魏100(芮城縣中和東),公元前660年滅赤狄東山皋落100(陘廷/熒庭,垣曲縣),公元前658年滅芮100(山西芮城縣西,公元前640年秦穆公滅陝西大荔、朝邑一帶殘餘飛地),公元前655年滅虢(北虢,伯爵)300、虞(公爵,但另外200是飛地,此地只有井伯)300,再加上晉侯爵本身的400(曲沃和翼/冀,河津市東北),一共17個百里,所以《韓非子?難二》載" 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17個百里,足夠建立六軍了,晉獻公有二軍二將二佐,軍下左右行各有七大夫,共二十八個師,離六軍三十個師已經不遠了。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國即君位,整頓國政,通商寬農,啟用人才。他像齊桓公一樣打出" 尊王攘夷" 旗幟,於公元前635年出兵平定王子帶之亂,安定襄王,獲襄王所賜南陽之田,開闢了進出中原的捷徑。晉文公在周襄王十八年、魯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4年)" 作三軍" ,有將有佐,實為六軍,冬,楚軍圍宋,次年春,晉出馬車700乘救宋,一路侵曹伐衛,然後聯合秦、齊在城濮與楚展開大戰,擊敗楚軍。獻楚俘於王,駟介百乘,徒兵千。冬,晉文公又作三行,實為九軍。干涉周王室紛爭,獲得了豫西北今天焦作一帶,伐曹、衛,救宋,勢力越過太行山,渡過黃河進入大河南北的平原地帶。BC629年,晉文公廢三行擴至五軍,增加新上軍將佐和新下軍將佐,實為十軍。BC621,晉襄公廢新上軍、新下軍,恢復三軍之制,將佐各有大夫輔助,三軍六卿六大夫,實為十二軍。晉靈公時,魯文公十二年(BC615),秦晉交戰,「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謀,將獨出。」乃以其屬出。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趙穿非將非佐而為卿,歸上軍而獨有其屬,可見實為十二軍。晉成公至於晉景公,前597年,邲之戰,晉軍三軍將佐各有大夫輔助,實為十二軍,與前互相印證。晉軍是被楚軍打敗,損失慘重。公元前594年、593年接連滅掉了身邊的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鐸辰諸小國。齊見晉敗於邲,興兵進犯魯、衛等小國,又南聯楚國,企圖與晉分享北方霸權。晉、齊衝突再起。遂有魯成公二年(BC589)鞍之戰,晉軍馬車八百乘大敗齊軍,至少有了六軍750乘。公元前588年,晉景公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賞鞍之功也。公元前587年,晉在麻隧大敗秦師。為了打破楚、秦聯合的局面,晉採取聯吳制楚的策略,派巫臣出使吳國," 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晉在滅狄、服齊、敗秦、聯吳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後,專力對付楚國。晉景公晚年,晉國終於又恢復過來,重新強盛。魯成公六年(BC585),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戰者,三人而已。已經恢復了十二軍。晉厲公改編" 六軍" 為" 中、上、下、新" 四軍。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郤錡佐之。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趙旃將新軍,郤至佐之。各軍將佐各有大夫輔助,四軍八卿八大夫,實為十六軍,更勝往昔。晉悼公又撤" 新軍" ,恢復三軍之制,但晉軍總兵力並未縮減,三軍六卿九大夫,實為十五軍。魯昭公五年、前537年,晉平公:韓賦七邑(方百里,男爵領,100乘,其中馬車25乘),皆成縣(100乘)也。羊舌四族,皆強家也。晉人若喪韓起、楊肸,五卿八大夫輔韓須、楊石,因其十家(韓6+羊舌4)九縣(韓7+羊舌2),長轂九百(其中馬車225乘),其餘四十縣(大約六卿各有約6~7縣,九大夫各有約1~2縣),遺守四千(其中馬車1000乘)。魏舒毀車,前偏(25乘),中兩(50 乘),左參(27乘),右專(81乘), 後伍(125乘),一共125+125+58,六卿九大夫4000/4/4=125+125,900/4/4=58,約為4個魏舒車陣。晉平公六卿九大夫,十五軍,4900/4=1225,實為十軍,有可能未算晉平公自己的五軍2500乘(其中馬車625乘,約是2個魏舒車陣),晉侯自己的地盤不算是縣,也有可能是弭兵大會後晉國裁軍。周景王十四年(魯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晉昭公時,在平丘大會上,晉置兵邾(zhū,音朱)國南,一次竟出動兵車四千乘,其中馬車1000乘,軍隊10萬人。魯昭公二十八年,魏獻子「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左傳》定公九年(BC501),晉頃公至於晉定公:晉車千乘在中牟。晉車千乘在中牟。衛侯將如五氏,卜過之,龜焦。衛侯曰:「可也。衛車當其半,寡人當其半,敵矣。」乃過中牟。衛國是侯爵,一軍,500乘,其中馬車125乘。所以中牟晉軍1000乘,其中馬車250乘,二軍。《左傳》哀公二十七年(BC468)晉出公: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晉師告寅者,將為輕車千乘,以厭齊師之門,則可盡也。」成子曰:「寡君命恆曰:『無及寡,無畏眾。』雖過千乘,敢辟之乎?將以子之命告寡君。」

秦本西陲一個附庸天子的非世襲小邊伯。西周末,秦襄公將兵救周,又護送平王東遷,始受封為世襲諸侯,平王賜以陷落戎族手中的岐豐之地。襄公及其子文公,歷時兩代,打敗犬戎, "收周余民而有之,地至岐 . "其後秦憲公(寧公)、武公又攻取西戎大片土地,在邽(guī,音龜)邑、冀戎、杜、郢等地設縣。《十過》載秦穆公" 兼國十二(《史記?李斯列傳》作" 二十" ),開地千里"。《吳子兵法、圖國》說:" 秦穆公置陷陣三萬,以服鄰敵。" 一軍有12500人,秦穆公的這三萬陷陣,據《文獻通考》說,就是三軍。(齊桓公派出了濕朋率軍會同秦軍立晉惠公)《韓非子·十過》:「公( 秦穆公)因起卒,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立為晉君。」(秦國在戰國初期估計也就五百乘馬車。。。)《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載,秦超乘者三百乘,應該是無牛車的長途奔襲,步兵自己背糧食,所以很累,以至於輪流坐車休息。晉在崤山大敗秦師,獲其" 三帥" ,也透露了秦有三軍的信息。《左傳》昭公元年前541年,秦後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其母曰:「弗去,懼選。」癸卯,金咸適晉,其車千乘。書曰:「秦伯之弟金咸出奔晉。」《國語·晉語八》秦後子來仕,其車千乘。楚公子干來仕,其車五乘。叔向為太傅,實賦祿,韓宣子問二公子之祿焉,對曰:「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夫二公子者,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秦晉路遠,千乘,其中馬車250乘,也就是二軍,秦國拿出了可能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兵力追隨秦後子金咸。《左傳》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為了救楚御吳,這應該是1馬車1牛車的快速集結,也就是馬車250乘,二軍。

據《左傳》載,吳王僚曾統帥三軍三萬人大敗楚國與胡、沈、陳等諸侯聯軍。至吳王夫差時,吳軍又發展成上、中、下、右四軍,總兵力達十萬多人。

《國語?吳語》說:" 越王乃中分其師以為左右軍,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最強盛時的三軍總兵力約五萬餘

《左傳》襄公〈前575年─前542年〉十四年說:" 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

《左傳》哀公七年(前488年),邾賦六百乘,其中馬車150乘,軍隊1萬5千人。邾國本是伯爵國,因為被周宣王討伐,所以去除封號,齊桓公時恢復後也還是被降了一級以示懲罰,但是領土不變,之後積極擴張,所以領土超過侯爵。

中國全史百卷本

推薦閱讀:

為啥那麼湊巧一公斤剛好等於兩斤,一公里剛好等於兩里,一米剛好等於三尺 一個時辰剛好等於兩個小時?
三國志里的身高是用的漢尺還是三國尺?
中國古代度量衡
16盎司1磅,16兩1斤。這是巧合么?

TAG:先秦歷史 | 中國古代戰爭 | 度量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