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Gfx財經】世界經濟危機簡史 二
第一次經濟危機(1788年)
第一次經濟危機是在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後不久。1770年代和1780年代是英國紡織工業技術革命的年代。1764年發明手搖珍妮紡紗機,使紡紗效率提高 20倍左右;1771年第一家阿克萊水力紡紗機出現,紡紗效率進一步大幅度提高;1781阿克萊的專利權被判剽竊。阿克萊喪失專利權後,水力紡紗機廠大量湧現,到1788年,已有143家水力紡紗機。1779年出現騾紡織機,1785年起,瓦特的蒸汽機開始迅速應用到棉紡織業。這樣,紡織行業的生產效率迅速提高,大大超過了消費能力,產品大量積壓,商家被迫折價拋售。1788年,棉花進口額與1787年相比,下降了12%。同年,破產事件增加近 50%,工人大量被解僱,蘭開夏和柴郡等地的棉紡織工陷於極端貧困的境地。大量破產一方面減少了商品供給量,另一方面降低了未破產企業的工資成本,這兩者合起來使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企業利潤回升。更重要的是,本次危機僅僅局限於紡織工業。與紡織工業的大發展相比,運輸成了瓶頸。不久,從1789年至 1792年,政府發出了30份開鑿運河和改善內河航道的許可證,內河航運業蓬勃發展,吸收了大量工人,並擴大了本國市場。與此同時,價格下降風潮擴大了英國棉紡織業的對外競爭力,棉紡織品對外出口額顯著上升。這樣,短短一年以後,供不應求局面重新形成,價格上漲,競爭緩和,棉紡織業再度繁榮。繁榮從 1789年持續到1792年,這一期間不但內河航業、機器製造業興旺,而且銀行數量迅速增長,地方銀行增加到400家,銀行貸款額增長得更為迅速。銀行貸款使籌集資金更主容易,工業投資迅猛增長,投資品需求旺盛,生產能力迅速擴大,出口不斷增加。否則,這次繁榮時間可能縮短,隨後相應的危機程度也可能減輕。
第二次經濟危機(1793年)
然而,紡織工業的投資和生產能力的增長又一次超過了其他部門的吸納能力,第二次危機降臨了。1792年末,物價開始下降,破產事件開始增加。 1793年英國對法國宣戰,英國對法國及歐洲大陸的出口嚴重萎縮,物價急劇下跌,1792年到1793年,100支棉紗價格從30先令跌至16先令。企業破產數量急劇增長,甚至連一家最大的負債達100萬英鎊的企業也宣告破產。企業破產帶動銀行破產,400家地方銀行有100家停止支付。
大量破產減少了供給,價格暴跌擴大了需求,兩者結合使棉紡織業的激烈競爭迅速緩解。戰爭雖然使對歐洲大陸出口銳減,但大量的軍事訂貨推動了重工業和機器加工業的發展,擴大了國內需求。軍用被服訂單大增,呢絨業率先走出危機。降價增加了外國對英國紡織品的需求,對美洲出口彌補了對歐洲出口的損失而有餘;與此同時,失業工人或被招募至軍隊,或漂洋過海到美洲謀生,工資止跌回穩,使工人的紡織品市場得以恢復。因此,到1794年,工商業的狀況開始好轉。
第三次經濟危機(1797年) 過了四年,第三次危機爆發。1794年到1795年,英國農業歉收,糧價飛漲,工業品的需求下降。軍事開支一部分擴大了內需,另一部分卻造成了國際收支失衡。1793年到1796年間,英國在國外軍事開支高達3800萬英鎊,加上大量進口糧食,使英國黃金滾滾外流。黃金外流使金價上升,許多銀行倒閉,市場需求進一步縮小,物價大跌,終於促成了1797年的經濟危機。黃金危機給英國紡織工業的打擊可謂是雪上加霜。然而,由於紡織和動力技術仍在迅速進展中,採用新技術的大企業很快適應了下跌的物價,並且有新的利潤產生,紡織業不久又繁榮起來。第四次經濟危機(1810年—1814年) 好景持續了12年,到1810年第四次危機終於爆發。由於繁榮持續的時間長,這次危機的嚴重程度也超過以往各次。1808年,美國對英國實行禁運,嚴重威脅了英國紡織品的出口,並使棉花價格暴漲。英國被迫把目光投向南美。南美被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新市場,在出口信貸的支持下,大量紡織品被送進了南美各地的貨棧,使紡織業的繁榮得以延長至1810年。但是,1809年英國農業再度歉收,國內市場嚴重萎縮。因此,當1810年南美的紡織品開始退回英國時,英國的紡織工業失去了希望,一瀉千里,大工廠裁員過半,中小工廠關門大吉,物價下跌40-60%。正在市場一片恐慌之際,1811年春,美英開戰,美國再次對英國實行禁運。雪上加霜的打擊。危機持續了4年多,單純靠淘汰落後企業、裁員、削減工資、降低價格,都不足以使紡織工業龐大的生產能力得以消化。第五次經濟危機(1816年) 1814年世界市場出現巨大轉機,拿破崙戰敗,歐洲大陸市場開放,英國商品對歐洲大陸的出口額從1811年的1300萬英鎊,急增至1814年的 2700萬英鎊;1815年,英美戰爭結束,英國商品對美國輸出額從1814年的8000英鎊激增至1330萬英鎊。於是,英國工業空前繁榮。但是,英國貨的生產和運輸能力過於強大。1814年底,歐洲大陸市場即告飽和,1815年對歐洲出口即下降23%;由於美國市場迅速接替,繁榮得以繼續,但過了幾個月,北美市場也飽和了。1816年,英國對美輸出額下降了28%。同時,由於軍事訂單下降,黑色冶金業和煤炭工業第一次生產過剩,原來每噸高達20英鎊的鐵價跌至8英鎊。於是,英國工業陷入第五次危機。1817年,英國第一次提出了旨在減輕失業、啟動需求的公共工程撥款法案。法案批准撥款100-200萬英鎊,資助建設運河、港口、道路和橋樑。這是市場經濟國家用財政手段緩和經濟危機的最早嘗試,比凱恩斯主義的提出早了100多年。第六次經濟危機(1819年—1822年) 但是,對於英國龐大的過剩生產能力來說,區區一、二百萬英鎊無疑於杯水車薪。事實上,1817年以後,雖然利潤和生產有所恢復,但供過於求的總體態勢仍未改變,因而投資繁榮沒有到來。1815年到1817年之間,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幾乎增長了5倍。這說明英國企業主們紛紛將賺得的利潤放進銀行,從而使這一輪經濟恢復十分乏力。黃金漲庫給外國債券的推銷提供了良機,1817年至 1818年在英國推銷的外國公債數量達到3800萬英鎊。巨額資金外流讓外國增加了購買能力,英國工業的剩餘生產能力才被部分吸納。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隨著英國糧食歉收,來自殖民地的原材料漲價,黃金外流,國內外市場需求再度萎縮,1819年,英國經濟陷入了第六次經濟危機。1819年破產事件超過 1815-1816年危機的最高點。1819年11月,棉紡織工業三大中心——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資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國食品消費量比1818年減少三分之一。由於世界貿易的恢復,1815年和1819年兩次危機對美國、法國、德國正在成長的紡織工業和冶金工業造成了沉重打擊。 第七次經濟危機(1825年)這次危機持續很長時間,直到1824年才出現新的繁榮。嚴重的生產過剩使資本家不敢投資,利潤源源不斷變成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1819年為 360萬英鎊,1820年為820萬英鎊,1821年為1120萬英鎊,1822年為1010萬英鎊,1823年為1270萬英鎊。於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從1821年到1825年,倫敦交易所共對歐洲和中南美洲國家發行了4897萬英鎊公債,而英格蘭銀行對國內私人貸款卻急劇萎縮。這些公債轉過來又成為對英國商品的購買力。英國輸往中南美洲的棉紡織品從1824年的150萬英鎊,激增至1825年的395萬英鎊。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產和投資迅速擴大,另一方面則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從而再一次使供給嚴重超過需求。1825年下半年,物價終於開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資也被證明是一場豪賭。投機商人和銀行首先大量破產,繼之第七次危機席捲英國主要工業部門。
這場危機使紡織工業設備開工率下降了一半,紡織機械如花邊機的價格下跌了 75%-80%,機器工業首次受到危機的嚴重襲擊。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在外國公債上凈損失達1000多萬英鎊,對資本家和英國國力都是一個沉重打擊。此類現象後來在對美國鐵路的投機上再次重演。債券投機屢屢失敗是英國走向相對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價格大幅下跌,英國貨傾銷美、法、德各國市場,重創了它的競爭對手。第八次經濟危機(1837年—1843年) 1825年危機以後,紡織工業仍然步履蹣跚。但是,鐵路業興起,帶動冶金、煤炭、機車製造業的發展,運輸成本迅速降低,進而帶動其他工業的發展,英國經濟經歷了長達近12年的繁榮。1834年到1836年,英國成立股份公司名義資本額為10520萬英鎊,其中鐵路佔6960萬英鎊,銀行機構占 2380萬英鎊,保險公司佔760萬英鎊,採礦企業佔700萬英鎊,運河佔370萬英鎊。除鐵路因素外,另有兩個因素使繁榮得以延長。其一是從1833年到1836年農業大豐收,糧食價格下跌到60年來的最低水平,從而使工業品市場擴大。其二是向美國輸出資本和商品,僅1832年到1833年,英國對美出口就從547萬英鎊增加到1243萬英鎊。與此相應,則是大量黃金從英國流向美國。1836年,兩個主要因素先後發揮到頂點。鐵路建設投機過度,建設成本大幅上升,收益轉為虧損;英格蘭銀行控制黃金外流,美國信貸緊縮,英國對美出口1837年比1836年下降了三分之二。於是英國陷入了第八次危機。棉紡織業仍然首當其衝,呢絨業、亞麻和絲紡織工業都陷入困境,冶金工業、造船業、煤炭業大規模裁員、減薪,單是具有工會會員資格的煉鐵工人的失業率就從1836 年的5%上升到1837年的12%。更加嚴重的是鐵路建設規模大幅度收縮,反映上年建設規模的通車鐵路長度1838年為357英里,1839年僅為78英里。就在這時,農業連續兩年歉收,小麥價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漲了48%,使國內的工業品需求進一步萎縮。1839年,美國棉花歉收,加上合眾國銀行力圖壟斷棉花貿易,棉花價格暴漲。工業品價格下跌而小麥、棉花漲價,出口下降而進口增加,使英國出現貿易赤字。因此,黃金大量外流。為控制黃金外流,英格蘭銀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觀上進一步縮小了國內投資。這樣,1837年開始的危機就變得格外嚴重,事實上,蕭條持續了6年。在此期間,英國商品繼續對其他國家進行傾銷,但美、法、德等國則加強了貿易保護,雙方展開拉鋸戰。 這場大危機對美國、法國、德國也同樣產生嚴重影響。美國的蕭條也持續了六年。從1837年到1842年,美國破產事件達33000起,破產總金額達 44000萬美元,而當時美國最大的企業規模在1000萬美元左右。同期,工資水平下降了約30%-50%。危機在法國和德國的表現相對緩和。由於法、德兩國大工業比重較小,生產不能迅速擴大,信用制度又不發達,所以在經濟繁榮時期,發展比較緩慢,在經濟衰退時期,下降幅度也就比較小。雖然如此,危機期間英國貨的傾銷卻使法、德兩國的新興工業損失慘重。1839年,德國從英國進口的棉紗超過國內產量的兩倍。1842年,由於英國貨的競爭,法國棉布出口額下降29%。第九次經濟危機(1847年—1850年) 1843年到1847年,英國啟動了新一輪繁榮。這一輪繁榮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機械製造技術的飛速進步。由此,鐵路建設和運營成本大大降低,新一輪鐵路建設熱潮興起。紡織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使紡織業成本進一步降低,從而擴大了需求,增加了利潤。此外,英國拚命開拓國外市場。為進一步打開主要貿易對象的市場,英國提倡「自由貿易」。其主要舉動是廢除本國徵收農產品進口關稅的《穀物法》,從而一方面降低糧價,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各國開放市場。第二,則是尋找新的出口對象,特別是擴大對亞洲和非洲的出口。1840年英國用炮艦開打中國大門,1842年強迫中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並對英國商品豁免關稅。英國對中國的出口額1840年為50萬英鎊, 1845年即增加了4倍。40年代,英國棉布出口增加了56700萬碼,其中歐洲2200萬碼,美國7200萬碼,而亞洲和非洲卻佔了36200萬碼,為增加額的64%。這樣,從1842年起,英國經濟漸漸轉入繁榮。 與此同時,以往曾經延長並加深繁榮的投機手段也在起作用,那便是貸款給美、德等國,使它們有能力購買英國的鐵軌、機車。1825年到1840年,英國建成鐵路不到1300公里,1841年到1848年則建成鐵路 6900公里。同一時期,世界鐵路網從8600公里擴大到38000公里。1839年至 1847年間,德國生鐵凈進口量增加了8倍,達114000噸,相當於國內產量的42%,1841年到1845年間,美國每年進口10萬噸以上的生鐵、鋼和鐵軌。進口絕大部分來自英國。法國冶金工業得到高關稅保護,沒有受到英國鋼鐵製品的衝擊。由於這一政策,法國冶金工業迅速發展。就蒸汽機馬力數而言,至 1847年,法國躍居世界第二。 然而,紡織工業很快面臨生產過剩,1845年出口額即達到最高峰。對中國和印度出口首先下降,接著,由於農業歉收,對歐洲的出口也下降了。 1846年,對美洲和非洲的出口跟著下降。1846年,美國棉花歉收,棉價價格上漲達一倍,進一步使紡織品的消費量萎縮。事實上,1845年底危機已初露端倪。除國外市場飽和外,對於鐵路的投機也開始破滅。1845年10月股票價格下跌達30%-40%,許多公司垮台。由於政府要求各股份公司將部分資金存入國庫以證明其可靠,許多資金不足的公司跟著破產。但是,因禍得福,那些交出保證金的公司反而贏得了公眾的信任,結果1846年獲得議會批准的鐵路設計方案增加了一倍,鐵路建築被推向高潮。事實證明,這是危機前最後的掙扎。在其他部門物價下跌之際,鐵路通車後缺乏相應的運輸量,收入遠低於預期;相反,建設鐵路的各項費用卻迅速膨脹。1847年秋,鐵路投機終告破產,英國第九次經濟危機開始了。許多線路停目鋪設,幹線鐵路的工程進展大大放慢。恰在鐵路危機爆發之際,又出現英國和中歐、南歐地區農業嚴重歉收,1847年5月底,糧食價格比1845年上漲一倍,進一步縮小了工業品市場。由於繁榮被投機因素延長,危機爆發的烈度和持續的時間也超乎尋常。鐵路工程量連續5年下降,到1852年時,從事鐵路建設的工人數目比1847年少了五分之四以上。相應地,鐵價下跌一半,冶金和煤炭工業遭到沉重打擊。斯塔福德郡137座煉鐵爐中,58座停產。生鐵產量在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內減少了三分之一。棉紡織業本來已經在下降中,隨著鐵路投機的破滅和糧價飛漲,進一步落入低谷。1947年11月,在紡織工業中心之一蘭開夏地區,920家棉紡織工廠中,有200家完全停業,其餘的多半一周開工2-4天。70%以上的工人遭受失業或半失業的打擊。 英國的危機很快傳遞到其他國家。法國的情況與英國很相似,紡織工業早在 1845年就出現隨著英國紡織品的傾銷而出現危機,鐵路建設狂潮也終於在 1847年下半年退潮。隨著英國工業陷入危機,法國工業遭受著英國貨的更嚴重的衝擊,從而危機也就更加嚴重。1848年,法國工業生產總共下降了50%。在危機的衝擊下,法國再次爆發革命。德國工業由於保護較弱,受英國危機的影響更大。1847年冬,克萊費爾德8000台織機中有3000台停工,1848 年上半年科隆14家工廠中只有3家開工,埃爾富特的工業幾乎完全停頓。由於德國本國就靠更殘酷的剝削抵抗著英國貨的傾銷,危機到來後,工人處境更加惡化。 1847年就多次爆發反飢餓的暴動。1848年2月法國巴黎爆發革命,3月德國柏林也爆發了革命。美國的冶金業受英國危機影響最嚴重。1846年生鐵進口量只相當於美國國內產量的十分之一強,1851年進口量幾乎與國內產量持平,本國產量大幅減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美國追隨英國《穀物法》的廢除,將金屬進口稅從 75%-110%下調至30%。結果,英國鋼鐵潮水般湧入美國,在新稅則實施三年內美國鋼鐵產量下降了33%。其他經濟部門的情況卻比較緩和。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歐洲農業歉收成了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好機會。1845年到1847 年,穀物和麵粉出口值增加了6倍,棉花出口量減價增,總收入還有所增長。因此農村地區對工業品的需求繼續旺盛。第二,1847年以前美國銀行系統還停留在上次金融危機的陰影中,存貸款數量都很有限,因此繁榮中的投機成份較少,危機也就比較淺。第三,1848年1月加利福尼亞發現大金礦,淘金熱潮刺激了美國鐵路的大發展;第四,1848年初對墨西哥作戰產生了大量軍事訂貨;第五,歐洲革命使資金大量外逃,流入美國(以及英國),增加了美國的資金供給。
美國經濟的相對獨立對於英國擺脫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英國的冶金工業的衰退相對減緩。危機帶來大量破產,工資及原材料成本下降,技術革新速度加快,壟斷程度提高,例如,1846年英國還有200家鐵路公司,到1848年即減少到20家大公司和幾家小公司,從而為走出危機鋪平了道路。第十次經濟危機(1857年—1858年) 與此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也在悄悄發生。首先,英國紡織業中大型工廠徹底驅逐手工工場,手織機徹底退出市場。此後,英國對法、德、美各國的紡織業的優勢進一步增強。第二,蒸汽機迅速應用于海運業,大大降低了海上運輸的成本,提高了速度。第三,電報開始普及,現代通訊初露端倪,經營的可控性大大提高。第四,製造技術不斷革命,機器性能和成本比大大提高。 此外,新的市場得以開拓,舊的市場得以深化。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淘金熱形成了龐大的新市場。從1848年到1857年,從這兩地運出的黃金總額超過10億塔勒。英國還加緊開發印度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場,殖民地手工業不斷被摧毀,殖民地市場不斷開拓。第三,英國廢除《穀物法》帶來自由貿易思潮的興起,除美國外,瑞典、比利時、荷蘭甚至法國都降低關稅,擴大了英國工業品的市場。所有這些技術和市場因素,促使英國在1850年前後走出危機,轉入一個長達7年的繁榮期,並帶動其他各國擺脫危機。 從1847年到1853年,英國對僅對美國和澳大利亞兩國的出口即從1260 萬英鎊增加到3820萬英鎊,其新增需求量等於1847年以前英國棉紡織品的出口總額。從1847年到1857年,英國對自己殖民地的出口額增加了一倍,英國出口商品的三分之一為殖民地所吸納。1850年代美國鐵路建設出現新的高潮,建成約33000公里鐵路。在關稅降低的前提下,這個龐大機車和鐵軌的市場基本上為英國所佔領。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英國商品出口擴大還伴隨著價格上漲,這說明英國工業的處境特別有利。價格上漲減輕了對法、德兩國工業發展的壓力,法德兩國的重工業進展迅速。從1846年到1858年,普魯士的蒸汽機功率增加了4倍多。幾乎同一時期,紗錠數目大約增加了1倍。法國的速度稍慢,紗錠數目只增加約一半,蒸汽織機增加一倍,重工業約增長75%。 1850年到1857年,美國工業和運輸業的資本額增長也很迅速,雖然其中約有近一半是英國債券和股票。冶金和機械製造業進展較慢。煤炭業生產能力則增加較快,約為一倍半。 在豐厚利潤的刺激下,信用高度膨脹,投機猖獗。從1850年到1857年,倫敦9家股份銀行的存款增加1.5倍,從1800萬英鎊增加到 4300萬英鎊。美國的銀行數從824家增加到1416家,放款業務從44500萬美元增加到68400萬美元。德國銀行數目從9家增加到29家,鈔票發行額增加1倍。法蘭西銀行的放款業務增加了兩倍多,從18億法郎增加到56億法郎。出口信貸和空頭期票制度廣泛發展,銀行大量憑空頭期票放款給自有資本額很小的公司。這一方面延長了繁榮,另一方面卻增加了風險。此外,濫設企業騙取小額投資者信任和錢財之風盛行,許多銀行參與制造泡沫,造成股票價格暴漲暴落。 但是,由於工人工資總是被壓得過低,市場容量很快就被充滿了。事實上,到 1854年時,危機已經開始冒頭。由於連續三年對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出口增長過猛, 1854年時紡織品價格下跌,企業不得不縮減生產。鐵的出口量也下降了,與1854年相比,1855年扁鐵的價格下降15%,生鐵價格下降 11%。在英國商品的衝擊下,美國、法國、德國的工業生產都出現下降。幸而金融投機人為地擴大了市場需求,鐵路建設一再擴張,投機性創業熱潮不斷高漲。 1856年,英國的出口一躍增加了2000萬英鎊。在投機狂熱中,物價飛速上漲,1857年中與1856年初相比,棉價上漲了37%,棉紗上漲28%,糖上漲4%,澳大利亞羊毛上漲50%,咖啡上漲44%,煙草上漲100%。在高價格的刺激下,生產一再擴大。與此同時,則是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購買力不足。於是,以英國為中心的第十次經濟危機終於更加猛烈地到來了。 1957年秋,靠空頭支票、出口信貸生存的進出口商首先大批破產,繼之,銀行紛紛倒閉。一度同紐約爭奪全國金融中心地位的費城,幾乎全部銀行都停止支付。隨後,紐約63家銀行中62家遭到擠兌而停止支付。貼現率上升到 60%-100%。鐵路公司的股票價格跌去85%-87%。金融危機迅速蔓延至英國,英格蘭銀行將貼現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破產銀行和有價證券共損失達8000萬英鎊,危機造成的全部損失則高達25000-30000萬英鎊。在德國的貿易中心漢堡,曾因信貸貿易而異常繁榮的交易所一片混亂,數以百計的銀行和工商企業倒閉,貼現率提高到12%。法國情況稍緩和。從1856年到1858年間破產事件12030起,動產信用公司股票價格下跌64%,達姆斯塔特信用銀行股票價格下跌一半,法蘭西東方鐵路公司股價下跌三分之一。歐洲破產公司的債務總額高達7億美元。 危機暴露出的損失充分說明,從1854年到1857年的繁榮是靠金融投機支撐的。一旦金融系統崩潰,實業必將以更大規模破產。1857年12 月英國的工業產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貨卻增加了。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都大規模停工、減產,物價急劇回落。美國的冶金工業和紡織工業減產20%- 30%,鐵路建設工程量縮減一半,造船量減少四分之三。每周運煤量減少15000萬噸,許多煤礦關閉,煤價大幅度下跌。美國農業這回也損失慘重,由於俄國小麥的競爭,歐洲糧食本已過剩,又加上美國小麥豐收,播種面積擴大,結果糧食價格急劇下跌。在西部,糧價下跌了60%-70%,90%以上的農民無力償還債務。國內工業品市場進一步縮小。有意思的是,在1857年上半年,美國還再次降低了鐵和紡織品的進口稅,從而加劇了國內工業的困境。由於競爭力弱,法國的生產和貿易縮減情況也比英國更嚴重。鐵路建設縮減三分之二以上,生鐵價格不斷跌落,至1864年跌去一半。絲紡織工業出口額減少 7500萬法郎,價格跌去30%-40%。小麥價格跌落一半,農民苦不堪言。德國也難以倖免。至1857年底,棉紡織工業產量即下降28%,生絲產量減少 24%。到1858年,棉紡織品下降了42%,呢絨出口下降15%,亞麻布出口下降了82%。在產量減少的同時,價格直線下跌。生絲價格二年之內跌去 25%。
危機使工人饑寒交迫。1857年11月,曼徹斯特45000名工廠工人有1萬多人失業,18000人半失業,此外還有成千上萬家庭工業中的失業工人。同期,金屬加工中心謝菲爾德工人的工資總額同比減少三分之二。從1847年到 1857年,英國棉織品的出口從2330萬英鎊增加到3910萬英鎊,而國內消費量卻從2150萬英鎊減少到1710萬英鎊。第十一次經濟危機(1867年—1868年) 由於英國技術和設備先進,競爭力強,有能力利用危機向外低價傾銷,英國工業最先從危機中恢復過來。到1858年下半年,英國出口額已經有了顯著增長。考慮到危機的深度,在短短一年之後能克服世界市場的蕭條而走出危機是很困難的。但是,印度和中國市場再次幫了英國的大忙。1858年中,印度士兵的起義被鎮壓,英國委派了第一任印度總督,印度完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同期,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天津條約簽訂,中國的大門進一步向英國商品打開。 1857年至1859年間,英國棉紡織品的輸出額從3900萬英鎊增至4800萬英鎊。在增長額中,印度佔了將近90%。1860年,英國輸往印度的棉布,幾乎比輸往歐洲大陸和美國的棉布總數多一倍。對中國、日本、爪哇等地的輸出額也很大,超過對歐洲大陸輸出額的60%。 英國紡織工業的復甦使美國的棉花收入增長,從而促進了工業品需求的擴大。此外,1859年科羅拉多金礦和內布拉斯銀礦發現,石油工業興起,也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復甦。1859年,美國石油產量為8.4萬加侖,1860年增加 2100萬加侖,1862年增至12800萬加侖。於是,美國經濟也由雨轉陰,進而轉晴。法國的蕭條卻持續了將近三年。冶金業的蕭條一直持續到1862 年。1860年,世界經濟開始新一輪高漲。 然而,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繁榮的腳步不得不調整。1860年歐洲需要的棉花有85%來自美國。戰爭爆發後,北方封鎖南方的棉花外流,使輸入歐洲的美棉降到1860年的3%-6%。結果歐洲棉紡織業停工待料,棉價漲達 3.5倍。毛、亞麻和絲紡織業取而代之,成為輸往亞洲、南美和非洲的主要產品。與此同時,機器製造和冶煉技術的提高進一步降低了鋼鐵價格,鐵路建設掀起又一輪高潮,而且這一輪高潮的主要地區就在歐洲,十年內鐵路長度擴大了一倍。俄國鐵路建設速度最快,但與美國一樣,也帶動了英國的機車和鐵軌出口。英國還在印度境內修了5000公里鐵路,在澳大利亞修築了1000公里鐵路。這一切都使冶金工業、機器製造業得到大發展。 除鐵路以外,帶動新繁榮的還有英國造船業的進展。這一時期各國都擴充軍備,而以英國為最,英國花大力氣用鐵甲艦代替木製帆船,大量的新船廠應運而生,舊船廠也紛紛進行技術改造。陸軍配備了新式來複槍和大炮。這一時期,機器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出現了烤麵包機,縫紉機,收割機,甚至火柴、捲煙、麵粉生產都開始機械化。 繁榮產生了新的投資泡沫。從1863年到1867年,英國出現了3500多家股份公司,名義總資本將近7億英鎊,但實收資本很少超過名義資本的20%。由於對50年代投機破滅的記憶深刻,法國的泡沫沒有像英國那麼大。但新的股份公司也大量出現,從1861年的108家增至1865年的269 家。德國由於普丹戰爭和普奧戰爭,投機風也較弱。 儘管有南北戰爭,但美國的投機和創業風卻十分強勁。僅馬薩諸塞州,從1863 年到1866年就成立了529家股份公司,資本總額達9600萬美元,而上一個繁榮期內的1854年到1857年只創辦了96家公司,資本總額僅為600 萬。這一時期的石油公司發展最快,內戰時期成立了1100家石油公司,股本總額高達6億美元,其中實收股本9000萬美元。鐵路建設也再上新台階,1861年鐵路股票價格曾跌至41,到1864年達到創紀錄的新水平: 118。 但是,危機的陰影又一次逼近了。由於資本家對前景過於看好,投資不斷擴大,導致投資品價格不斷上升,與1861年相比,1867年單座煉鐵爐的產量提高 30%,但蘇格蘭生鐵的價格卻反而上漲了23%。而與此同時,卻由於產出迅速增加,銷售日益困難,消費品價格開始回落。事實上,早在1864年,英國鐵路建設規模就縮減了40%,造船業也在 1864年達到生產的最高峰並開始收縮。同時,由於大量進口印度棉花,英印貿易逆差在1864年高達3200萬英鎊,黃金外流嚴重,迫使英格蘭銀行提高貼現率。資金緊張,鐵路投資收益下降,使一家信譽與英格蘭銀行相當的奧弗倫-格尼公司銀行股票下跌。隨後,該公司投資於其中的兩家鐵路公司破產,該銀行公司也接著倒閉,並引發了全國銀行系統的擠兌風潮。許多銀行和金融公司的股票下跌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六分之五。股票價格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天之內,市值損失高達13000萬英鎊。於是,實業擴張中的泡沫顯現出來了。
這是英國經濟史上的第十一次危機。由於英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中心地位,也可以說是第十一次世界經濟危機。1867年春,英國棉花紡織工業生產縮減20%- 25%,絲織品輸出減少23%。毛紡織業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國的重工業。1867年鐵路建設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蘇格蘭地區137座煉鐵爐大半停止生產。造船業從1865年到1867年下降達40%。不巧的是,歐洲糧食連年歉收,1867年到1868年期間的小麥平均價格比1864年到1865年高50%-60%,從而進一步縮小了工業品市場需求。 英國的危機於1867年蔓延至法國。1867年法國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法郎。棉花消費量下降25%,停止運轉的紗錠佔總數的五分之一。棉紡織品的價格下降給毛紡織業和亞麻紡織業以致命打擊。由於軍事訂貨的增加,重工業的危機稍輕。但鐵路建設規模也縮減了一半,1867年通車鐵路總長度 1198公里,而1868年僅為613公里。 危機對德國的影響主要限於紡織工業,紡織品出口大幅度下降。毛紡織品從 1865年到1867年下降52%。亞麻織品從1867年到1871年下降一半。棉紡織品情況較好,到1869年內才減少19%,但此期間價格也在不斷下跌。重工業得益於軍事訂貨,以及為調動軍隊而趕修鐵路,生產下降歷時較短,幅度較小。戰爭的另一個正效應是生鐵進口量下降,使鐵路訂貨主要被國內冶金工業吸收。 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內戰一結束,物價就迅速下跌。但這主要是由於戰爭期間的通貨膨脹。1866年到1867年,生鐵、煤和鐵軌的產量就都創造了新記錄。原先生產武器的工廠轉而生產機車、農業機器和其他新式機械,也增加了對金屬的需求。英國危機降臨後,英製品以更大規模湧入美國,打斷了美國的戰後繁榮。 1865年上半年,輸入美國的英國棉紡織品為2400萬碼,下半年就激增至9800萬碼。受害最深的是美國造船業。從1864年到1869年,造船業生產下降了34%。然而,美國造船業的危機不僅僅是周期性的危機。事實上,由於英國造船業的強大競爭力,美國造船業一直到19世紀末才重新達到或超過1864 年至1865年的水平。第十二次經濟危機(1873年—1879年) 由於美國幅員遼闊,鐵路建設的潛力很大,南北戰爭結束又擴大了南部對北部工業品的需求,也加快了西進的步伐,鋪設新線仍然有誘人的利潤前景,故美國鐵路建設率先走出低谷。1865年至1875年,全世界鐵路線從14.6萬公里增加到29.6萬公里,其中美國佔一半以上。從1865年到1873 年,美國鐵路投資約20億美元,其中在英國籌集的資金約佔一半。如此大規模的鐵路建設給英國重工業提供了強勁的需求,使英國經濟走出危機。 1871年德國戰敗法國,實現全德統一,並獲得法國紡織工業發達的阿爾薩斯和煤鐵資源豐富的洛林,以及50億金法郎的賠款,德國經濟迅速繁榮起來。為趕超英國,德國政府大量投資重工業,並努力採用最先進的技術,提高產業集中度,使德國工業實力迅速增強。1873年,煤炭產量達2726萬噸,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英兩國。魯爾區成為德國的鋼鐵工業、製造業和軍火工業的集中之地,鋼鐵工業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工業。但紡織工業的發展速度較慢, 1871年時仍只及英國30年代的水平。 德國的興旺是法國的衰落,大量賠款使法國稅收沉重,債台高築,經濟發展緩慢,只在1873年危機前夕才出現一些繁榮景象。 在美、德兩國繁榮的帶動下,英國經濟也擺脫了上一輪危機的陰影。從1868年至1873年,英國鋼鐵出口值增加一倍多,從1760萬英鎊增加到 3770萬英鎊,煤出口值從540萬英鎊增加到1320萬英鎊,但紡織品增加較慢,從7970萬英鎊增加到9420萬英鎊。但英國國內市場擴展緩慢,英國工業嚴重依賴國際市場。1970年,英國的採煤量佔世界採煤量的51.5%,生鐵佔50%,鋼產量所佔比例更高,英國的棉花消費量佔世界的一半以上。但是,美、德兩國的經濟高漲免不了投機泡沫,特別是美國,是在英國資本的刺激下膨脹起來的。投資和生產猛烈擴大,市場需求遠遠跟不上增長,結果便是投機破滅,經濟蕭條。
1872年,由於建設成本高漲,預期收益下降,美國的鐵路線增長速度開始放慢,機車及鐵軌訂貨開始減少。於是,鐵路股票價格開始下跌。從下跌轉為暴跌的,是開始於1873年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股市暴跌,24小時內股票貶值達幾億盾。維也納交易所危機引發了第十二次世界經濟危機,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紐約金融市場的一片恐慌,鐵路股票紛紛下挫。1873年9月,美國最殷實銀行之一的傑依—庫克金融公司因鐵路投機破產,紐約股市狂瀉,5000家商業公司和57家證券交易公司相繼倒閉,紐約證交所第一次關門10天。此後,美國鐵路線增長率連續四年下降,生鐵產量由260萬噸降至190萬噸,船舶下降 60%,機車下降70%。進口從1872年開始下降,連續四年,降幅達36%,其中鐵和紡織品的進口分別減少了82%和45%-55%。只有鋼產量保持增長,並於1875年大幅增長。 德國遭到重創。特別是重工業,迅猛發展後是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生鐵產量連續三年下降。危機爆發前的最高產量為224萬噸,1876年降至185萬噸,一直到70年代末,產量才達到並超過危機前的水平。克虜伯等大工廠解僱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工人。直到 1879年和1880年,車床的開工率還只有 30%。輕紡工業發展緩慢,危機也就比較輕。1875年棉花消費下降了10%。農業卻遭受沉重打擊。隨著水陸運輸的暢通,美國、東歐和印度的糧食大量輸入,糧價大幅下跌。 法國經濟繁榮程度不高,受打擊卻不輕。1873年法國的棉織業產量減少40%,煤、鐵的產量都大幅減少,而且蕭條持續了很長時間。 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蕭條當然直接影響到英國。生鐵產量,1872年為685萬噸,1873年降為667萬噸,1874年降至609萬噸;生鐵出口量的降幅更大,1872年為396萬噸,1873年為347萬噸,1874年又減至 296萬噸,1876年更降至259萬噸。與此同時,鐵路和造船業、機器製造業都下降了。 然而與美、德經濟的下降幅度相比,英國還比較緩和。理由有如下幾點:一,投機活動沒有在英國國內市場上形成高潮;二,棉紡織業雖然價跌,但量還有所增長。這次危機主要是重工業危機,輕紡工業受影響相對較小,各國皆然。英國紡織工業競爭力強,受影響更小一些。三,由於固定資本投資周期延長,投資並未同步同幅下降。1873年至1878年間,紗綻總數仍在繼續增加,煉鐵爐數量也有所增加。鑄鋼和煤炭業投資也在繼續。 但是,危機期間的投資擴張只能意味著生產能力的進一步過剩,從而意味著更大規模危機的來臨。1878年10月,負債1200萬英鎊的格拉斯哥銀行倒閉,繼之,負債500萬英鎊的西英格蘭和南威爾士銀行宣告破產。於是,英國經濟落入了更深的蕭條。1879年,英國鑄鋼生產能力為300萬噸,實際產量只有 100萬噸。每噸蘇格蘭生鐵的價格從1872年的102先令降至47先令。紡織工業也在劫難逃。1878年秋,蘭開夏20%的紗綻和織機停工,60% 只能部分開工。 和以往一樣,危機都促成大批中小企業破產,加速先進技術的開發和採用,提高生產集中或壟斷程度。只是這次危機持續時間長,物價下跌幅度大,走向壟斷的過程更加自覺。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加等壟斷組織形式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第十三次經濟危機(1882年—1883年) 1878年到1879年的英國經濟危機並沒有以往一樣波及到美國和德國。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此後,大英帝國開始走向衰落,而美國、德國則日益強盛。為什麼出現這一轉折呢?1873年美、德陷入危機後,兩國政府都大大提高了貿易保護水平。南北戰爭期間,美國關稅即已達47%。戰爭結束後,主張貿易保護的北方工業集團取得勝利,而主張自由貿易的南方農業集團失敗,美國關稅進一步提高。1873年經濟危機發生後,美國繼續實施高關稅政策,特別是加強了對紡織工業和鋼鐵工業的保護。與此同時,壟斷組織廣泛出現,成為非國家的貿易保護力量。在高關稅和其他措施的保護下,美國強勁的國內需求成為重工業和輕紡工業的發展動力,主要工業部門的競爭力迅速提高。到1878年英國危機加深時,英國製品對美國傾銷能力已經大大削弱了。
1873年危機也使德國決定性地放棄自由貿易政策的殘餘。由於外國農產品的傾銷使容克地主的收入下降,地主和工業資本家第一次在提高關稅上達成一致意見。德國鋼鐵工業家為抵制英國鋼鐵製品進入,聯合各行業企業主,成立德國工業家中央聯合會,要求提高關稅。俾斯麥也積極推動,他希望用高關稅來增加稅收,增強帝國財政和軍事力量。這樣,高關稅就成為德國上下一致的利益所在。 美、德兩國先後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成為世界潮流,除英國外,其他各國都紛紛轉向。此後,美、德等各國競爭力不斷增強,其國內市場越來越多地為本國工業所佔領,英國的國際市場份額明顯縮小,甚至英國的國內市場都開始受到美、德商品的入侵。這是一股決定英國走向衰落的歷史大潮。從根本上說,這股潮流得以形成,是因為英國的國際統治經驗還不夠豐富,沒有將它的世界經濟優勢轉變成世界政治優勢,沒有花大力氣在各國國內扶植自由貿易派,打擊貿易保護派,從而無法決定或至少影響其主要競爭對手的國內政治。一百多年以後,美國就比較善於將經濟優勢轉變成政治優勢了。歷史是相信強權的,只有在政治上統治了各國,經濟上的優勢才能有保障。 貿易保護主義另一個後果是,世界經濟周期的同步性下降了。一個國家陷入危機時,另一個國家可能還在繼續高漲。而一個國家已經開始復甦時,另一個國家卻可能深陷蕭條。在程度上也有了新的特點。以往,受危機影響的程度更多地取決於國際競爭力和金融投機。英國競爭力強,可以轉嫁危機,受危機影響較淺,其他國家則常常比英國更嚴重。金融投機強的,受危機影響深。此後,貿易保護程度對危機程度也有了日益重要的影響。然而,由於美國經濟活動總量據世界首位,美國的經濟周期對其他各國的影響更大一些,換句話說,從1873年危機以後,美國危機的起迄通常主導著世界經濟的蕭條與繁榮。 除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外,帶動美國走出1873年的危機的,是鐵路建設的又一個高潮。危機擠破了泡沫,降低了建設費用,提高了技術水平,這樣,向遼闊的中西部和遠西部進軍的鐵路又可以重新開工了。從1879年到1883年,美國共建成鐵路近5.3萬公里,約佔同期世界鐵路建築量的50%,重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則增加了一倍,鋼鐵工業的技術水平開始與英國並駕齊驅。但是,美國鋼鐵工業仍不能滿足鐵路建設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進口英國鋼鐵,甚至開始進口一部分德國鋼鐵。於是,美國再次成為世界經濟走向繁榮的龍頭。 1882年,美國鐵路建設退潮,引發世界經濟史上的第十三次經濟危機。這期間美國建造了兩倍於實際需要的鐵路。平行鐵路惡性競爭,競相削減運費,使鐵路經營入不敷出,銀行及投資者紛紛拋售鐵路股票和債券。1883年倫敦市場上美國的鐵路股票價格跌至面值以下。鐵路投資驟然萎縮。1882年至 1883年,機車產量由2282台下降至800台,即下降65%。煤炭產量下降7.5%,生鐵產量下降12.5%,棉花消費量減少15.4%,甚至一直增長的鋼產量也下降了10.7%,出口減少13.4%,進口減少22%。從1882年到1886年,批發物價指數下降24.1%。蕭條持續了四年之久。蕭條期間,美國的托拉斯大規模發展,遍及鐵路、石油、食糖、肉類加工、煤、酒等產業,市場價格逐漸止跌回穩。這一方面促使公眾反托拉斯運動的形成,另一方面卻減輕了危機的深度,並為工人罷工取得勝利提供了經濟空間。 英國經濟早在1882年就開始下降,美國鐵路退潮後,危機加深了。危機期間,鋼產量第一次下降,達15.9%,棉花消費量縮減了19.7%,造船業下降最嚴重,達62.8%。1882年失業率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達10.2%。 法國的嚴重程度僅次於美國。1882年,聯合總銀行,里昂和羅爾銀行倒閉,震驚全國。同年企業倒閉達7000多起。從1884年到1886年,破產企業數和失業人數都進一步增長。從1882年到1885年,進出口連續幾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進口共下降15.2%。煤、鐵的產量,棉花的消費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德國的情況稍好。由於貿易保護和國內工業卡特爾化,德國工業的競爭沒有出現大規模投機浪潮,受外國廉價商品的傾銷影響小。只有對美國出口的鋼鐵和機器下降幅度較大。第十四次經濟危機(1890年-1893年)1886年以後,鐵路建設再一次高漲。從1885年到1892年,全世界修築的鐵路線達19萬公里,是上次高潮的近一倍。其中美國就修築鐵路 7.5萬公里,比上次高潮多一半。這一時期還開始了電氣革命,電燈、電話、電車、電動機等不斷問世,形成一個又一個新產業。但這一輪產業革命的領導者已經不再是英國,而是美國。
在鐵路建設和電氣革命的推動下,美國興建了大批煤井、鑄鋼廠、煉鐵爐,僅新建成的煤礦生產能力即達6000-7000萬噸。1892年,通用電氣公司已經向全國400多家電車公司供應設備。工業的迅猛發展,大量移民入境和新土地開拓,使美國的國內市場猛烈擴大。在歐洲,德國工業建設規模躍居第一位,鋼的生產能力擴大了一倍,新增採煤能力1800-2000萬噸。英國也在發展,鑄鋼工業的生產能力擴大了半倍,採煤能力也繼續增長。法國仍然是以輕紡織工業發展為主,從1882年到1892年,紡織工業設備的增長速度仍比採掘、冶金工業中的快,與美國和德國的情形恰成對照。總的來看,法國的發展遠遠地落在德國後面。 但是,德國也最先爆發危機。1890年3月,德國股票市場暴跌,此後股價連續下降兩年多。從1890年到1891年,破產事件約1.5萬起,鐵路建築規模縮減了60%。適逢農業歉收,危機更加嚴重。 美國的危機比較曲折,但卻更為嚴重和漫長。1890年,美國即發生金融危機。 1891年上半年,生鐵、鋼、鐵軌和機車,以及輕工業的生產都下降了,但下半年又迅速好轉。1890年再次陷入危機。從1893年1月到8月,工業股票平均市價下跌近一半。一年內有600多家銀行和信用機構破產,各類破產事件超過 1.5萬起。1894年,94條鐵路被拍賣,資本總額達11億美元。在危機中,鋼產量下降了18%,生鐵產量減少了,鐵軌和機車產量分別下降了47%和 70%。金屬和金屬製品價格指數下降44%,紡織品價格指數下降了26%。蕭條一直到1895年,美國經濟才進入復甦階段。 英國的危機也始於1890年,採煤量下降11%,生鐵和鋼產量分別下降19%和18%,船舶噸位減少32%,出口縮減18%,進口減少8%。 1890年開始,危機也降臨到法國各工業部門。但在採礦冶金部門,直到1893年才明顯表現出危機。危機期間,鐵軌和船舶生產分別下降34%和37%,棉花消費量減少23%,出口下降了18%。 這次危機的一個重要後果是,法國終於加入了貿易保護主義潮流。1892年法國制定了《梅利奈稅則》,大大提高了進口工業品關稅率。物極必反,法國在吃盡了自由貿易的苦頭後,所實施的保護政策是全歐洲最嚴厲的。第十五次世界經濟危機(1900年-1903年) 德國經濟於1893年開始復甦,美國1895年,英國比美國還晚一些。這一輪高漲是鋼帶動的。短短几年間,世界的煤產量增加65%,生鐵產量增加70%,而鋼產量增加將近兩倍。大部分鐵都被煉成了鋼。美國1890年的鋼產量為 1427.7萬噸,1900年達到1018.8萬噸。由於提煉技術不斷進步,鋼軌的價格從1873年的每噸120美元,降到1898年的17美元。而美國最大的卡內基鋼鐵公司還依然利潤豐厚,每年達2000萬美元之巨。鋼材價格的不斷下降,使一切鋼製品,如機器、工具、鐵軌、橋樑、機車、輪船等的需求都迅速擴張,從而帶動了新一輪經濟繁榮。 但是,危機還是不邀而至了,這次危機是從俄羅斯開始的。1892年至1893 年起,俄國出現其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可觀的一次高漲。從1890年到1900 年,俄國鋪設了22600公里的鐵路。頓巴斯的煤、巴庫的石油、南方的冶金業都有長足的進展。到90年代末,俄國的生鐵和鋼產量已超過法國而居世界第四位,鐵路線的長度僅次於美國。但是,俄國的發展主要是靠外國資本和進口機器、鐵軌進行的。1890年,外國資本在全部股份資本中約佔25%,到 1900年則佔40%以上。主要投資者依次為法國、比利時、德國。外國投資者看中的是俄國遼闊的土地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當他們在本國找不到有利可圖的投資出路時,就把目光投向了俄羅斯。因此,這一輪高漲既是俄羅斯大規模開發的開始,也是俄羅斯經濟的進一步殖民地化。迅速而持續的擴張自然引來狂熱投機,濫設企業,虛估前景,股票和債券高溢價發行。結果,1899年夏天一場金融危機席捲俄羅斯,隨之工業生產陷入危機。在俄羅斯有大量投資並向俄羅斯大量出口的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最先跟進,英國尾隨其後。美國的危機發生得較晚,比較曲折,但程度卻最嚴重。 1900年生產已經開始下降,市場信心開始失穩,1901年5月,紐約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漲。1901年和1902年,美國的固定資本投資還在繼續,生鐵、鋼和煤的產量都有所增長,直到1903年,美國才爆發全面危機,並轉入蕭條。危機期間,美國的生鐵產量下降8.4%,鋼產量下降7.3%。1904年鐵路修築量比1902年減少36.4%,機車產量縮減33.2%。1904年失業率高達10.1%,工資降低10%-20%。在失業增長和名義工資降低的情況下,房租等生活費用卻反而出現上漲。這是壟斷組織哄抬物價的結果。最終,工人的購買力進一步縮小,危機也就更加延長了。
這場危機戲劇性地展示了英國和德國的競爭地位的消長。由於德國鋼鐵工業的技術先進程度、生產集中程度都高於英國,而且採取鼓勵輸出、限制輸入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德國鋼鐵大量出口英國,並佔領英國的海外市場。1900年到1902 年,德國黑色金屬的凈出口增長3.5倍,從1900年的凈出口 71.5萬噸,增長到1902年的320.9萬噸。與此同時,英國黑色金融進口額在1900年到1904年期間增加了62%。這就使德國能夠儘早擺脫危機,而英國的危機則被延長了。 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的崛起,面對世界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潮流,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開始動搖了。英國內閣以張伯倫為首的集團開始主張恢復保護關稅,取消自由貿易,代之以「帝國國內特惠關稅」。這一主張得到了重工業的大資本家們的擁護。但是,由於英國鼓吹自由貿易日久,以欺人始,以自欺終,這一有利於英國長遠利益的主張並未成為新政策。 日本在1900年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第十六次世界經濟危機(1907年-1908年) 1905年,美國最後一個擺脫危機並迅速轉入高漲。這一次高漲不僅時間短,而且強度弱,但投機程度卻很高。這一時期,一些新興工業崛起,如電力、汽車、化學等。從1902年到1907年,美國的發電量從48億度增至106億度,增長了1倍多。1900年至1907年間,世界汽車產量由7000 輛增至8.4萬輛。在德國,化學工業的從業人數從1900年的15.3萬人增至20.8萬人。法國的汽車工業格外引人注目,1907年,法國已經生產了5.5萬輛汽車,超過美國的4.4萬輛。但是,帶動這一輪高漲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鐵路和重工業建設。1905年至1907年,美國建成了25000公里鐵路,使用了860萬噸鋼軌,生產了2萬台蒸汽機車和69萬節車廂。 有這許多新興工業的崛起,這一輪高漲本來可以指望持續時期比較長。但是,創業投機猖獗,使這一輪高漲暴起暴落。在美國,這一時期大量個人企業轉變為股份公司,發行摻水股票,從中牟取暴利。大量歐洲資本通過提供短期信貸來資助創業投機,1906年,吸金融投機吸引到美國的資本總額達5億美元,美國信貸機構投入的資金約為3億美元。這段時期,英國新設企業2.24萬家,德國新設企業的資本額達15.54億馬克。美國和德國的投機活動最為強烈,而英法的資金則被捲入其中。在英國和法國,70%-75%的有價證券是外國債券。因此,美國與德國的生產能力迅速擴張。這一輪高漲的新建生產能力大部分都是在 1906年到1907年建成投產的,由此帶動原材料價格的飛漲。1907年鐵的最低價比1901到1905年間的最低價上漲了39.2%,銅價上漲了一倍,鉛價上漲了92%。 如此高的價格是很難被有限的需求接受的,於是泡沫破滅的時機又成熟了。 1907年到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超過300個,負債達 3.56億美元,大多數銀行則停止支付現金。30多家鐵路公司倒閉,他們擁有股票和債券6.1億美元,鐵路長度1.3萬公里。還有2.74萬家工商企業登記破產,共負債4.2億美元。在美國,這次危機引起的生產下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嚴重。以月度數字計算,鋼產量下降近60%,生鐵38%,機車69%,貨車車廂75%,新建鐵路量46%。1908年,新建築合同減少23%,鋼托拉斯所屬企業一半以上停工。失業人數超過以往各次。 與美國經濟聯繫密切的英國首當其衝,危機深度僅次於美國。1907年,黑色金屬消費量減少20%,生鐵產量下降11%,鋼產量下降19%,新建船舶噸位減少48%,棉花消費量下降14%。從1906年到1909年,生鐵價格下跌25%。 危機在德國也十分嚴重。1907年,黑色金屬消費量縮減20%以上,鋼產量下降13.1%,已竣工商船噸位減少三分之一,建設業損失最慘重,業務量縮減 36%,與此相應,水泥等建材工業產量下降近一半。輕工業損失也不小。棉紗和棉布的出口減少18%,棉布價格下跌23%。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黑色金屬消費量縮減,但由於該行業壟斷程度高,黑色金屬的價格竟提高了14%。 1907年,法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6.5%。其中絲紡工業危機最嚴重,絲織品出口減少了24%。危機不但使工人生活惡化,甚至教師與國家公務人員的生活都受影響,工會活動活躍起來。1909年,巴黎郵電職工大罷工,一時電訊中斷。 這次危機以後,德國工業實力已經明顯超過英國。德國的鋼鐵產量比英法兩國的總和還多,機器製造業發展迅速,電氣、化學等工業成為德國的驕傲。造船工業在 1896年以前還不具規模,1899年至1913年間,每年平均造船30.5萬噸。到1913年,德國輪船總噸位達到510萬噸。德國海軍實力已經接近英國。雖然如此,英國還擁有重大優勢:龐大的殖民地,巨大的商船隊,數額巨大的資本輸出。德國認為,其實力與海外殖民地規模很不相稱,而殖民地的重要性在經濟危機時期更顯重要。於是,從經濟戰爭轉向軍事戰爭的時機漸漸成熟了。 1909年起,美國、法國經濟開始復甦並很快進入高漲階段,德國到1912年才走向高漲,英國則更晚。然而,這一輪經濟高漲的主要動力卻是軍備競賽。1913年,新一輪經濟危機已初露端倪。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轉入戰時計劃經濟,危機遂告消失。第十七次經濟危機(1929-1933) 1914 -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歐洲是這次戰爭的主戰場,英、德、法、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霸權互相拚死廝殺,元氣大傷,唯獨美國在戰爭中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就連當時頭號投資大國英國也欠美國41億美元的債款。美國已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債權國和國際金融中心,同時,美國也從戰前的工業大國之一躍為資本主義世界名列首位的經濟大國。 1920-1921年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其中尤以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引人矚目。美國的經濟高漲雖然在1924年和 1927年被局部的中間性危機中斷過,但到了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實際工資也有所增長。這一時期,共和黨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對壟斷資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業的稅負很輕,對壟斷組織的發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實際上已不執行。這些政策,刺激了技術發明和新興工業的發展。20年代是美國汽車工業大發展的時期,1919年美國的汽車產量已達150多萬輛,到1929年猛增到將近540萬輛,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製造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部門,它的發展也推動了鋼鐵、橡膠、石油和玻璃等行業的發展,當時的鋼和生鐵的產量分別達到5700萬噸和4300萬噸,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其他如電氣業、建築業、化學工業和公用事業等部門也發展得十分迅速。家用電氣產品總值在 1921年還只有1060萬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億美元。在戰爭期間,民用建築幾乎停止,住房十分緊張,房租高昂;戰後大興土木,每年建築費用均超過70億美元,1926年的建築費用甚至高達110億美元。從1919至1929年,汽油產量也從8600萬桶激增至4.39億桶。美國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國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億美元增為1929 年的878億美元。1929年,美國擁有5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占當時世界黃金儲備總額90億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產的高漲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脹。從1923-1929年,美國有價證券的發行額達490億美元,僅在1928和1929年間,就發行有價證券180億美元。證券交易所瘋狂的、規模空前的投資使證券價格不斷上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券平均價格1923年初不過98美元,1929年初漲到306美元, 1929年9月達到了最高峰,漲到365美元。 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1900-1934年的市場表現 當時購買證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證金,參與證券投機的人都靠借款來購買大量的證券,2/3的證券交易是靠銀行貸款進行的。證券市場投機猶如一股潮流,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和報紙上的議論資料。證券的投機狂熱助長了繁榮的幻景。 在投機活動上,堪與證券市場等量齊觀的還有狂熱的房地產投機活動。在這種活動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斷增加,這對於鋼鐵、木材、採礦等基本建設有關的工業部門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這狂熱的年代裡,輿論大肆宣揚『永久繁榮』和『美國例外論』,似乎美國已超越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之外,再也不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特徵的經濟危機了。就連美國總統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職演說中,也高唱要消滅貧困。 工業的『合理化』運動和汽車、奢侈品等新工業的擴張,還使得整個『繁榮』時期中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趨勢加強,中小企業和獨立的小生產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運。在1927年,美國全國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佔有全國公司總收益的近70%,其餘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潤。 由此可見,美國以至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猶如被吹得過大的氣球,隨時有一觸即爆的危險。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一場規模空前的大危機終於爆發了。危機首先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爆發。美國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10月 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產,特別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產,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內,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 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產,茅盾在其小說《子夜》中所描述的資本家跳樓自殺的事情在美國頻頻發生。 證券交易所破產的浪濤波及到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交易所也相繼破產。1929年秋季證券交易所的破產是其生產過剩危機加深的信號。此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持續下降,商業繼續萎縮,失業不斷增加。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才開始從危機轉為蕭條。 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歷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國際貿易額的實際貿易量也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僅生產下降的幅度驚人,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機中,生產下降的延續時間不過幾個月,而這次卻是幾十個月。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的危機的極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結合在一起,使這一次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它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產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一戰』前的各次危機通常使生產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況極少。而1929-1933年的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德國退到1896 年,英國退到1897年。這次危機不僅限於生產和商業範圍,而且也擴展到銀行信用系統,以及外匯和債務等領域。生產過剩危機中商品價格下跌,使工業資本家、手工業者、農民等債務人難以支持,從而使許多公司和企業主遭到破產。美國、德國和法國有幾萬個股份公司因此倒閉。不僅資本家破產,而且實際上某些資產階級國家也破產了。 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繫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間,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幣制度崩潰的浪潮襲擊了美國。美國銀行倒閉之風更加劇烈。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 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就職之日,不得不宣布銀行『休假』,隨即關閉紐約金融中心,並放棄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的危機是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於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乾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企圖利用加強『國家乾預』經濟的人為措施來克服危機,消除失業和防止革命。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