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公,你選擇懂事還是自私?

最近屢次看到一篇文章《懂事的孩子最可憐》,文章的引子是作者說自己八歲的侄子,為了想去玻璃棧道遊玩,答應了她在一個月內,認真地把暑假作業做完,且保證85%以上的正確率的條件,並且嚴格認真執行。

而與此相反的是作者表妹家的孩子,當他得知「玻璃棧道約定」後,非要去,根本不理會他媽媽同樣的寫作業的要求,直接把筷子拍在桌上,開始在地上打滾,哭著喊著就是要去,馬上就去。作者表妹無奈,只好答應帶他去,明天就去,作業先不寫。

後來的結果就是侄子默默地回到了屋裡,趴在床頭傷心的哭泣。

看到這裡,我們可能也都要開始同樣感嘆:懂事的孩子只能認真完成任務,遵守規則,用完美的表現來爭取糖。他們壓抑自己的慾望,小心翼翼地去討好大人,卻完全沒有哭鬧的孩子「嚷一下」效果好。懂事的孩子,總是乖得讓人心疼。

這個懂事的侄子,讓很多懂事的人產生了深深的共鳴,這也是為什麼這篇文章隨處可見的原因。我們很懂事,我們善解人意,我們為他人著想,我們壓抑自己的慾望,我們是父母口中的省心的孩子,我們是老師口中的聽話的孩子,我們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然而遵守規則的我們卻沒有得到優待。

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就索性去做那個滿地打滾的孩子吧!可是問題又來了,你能做的到嗎?罪惡感、羞恥感、不安感·······反正你不會是那麼心安理得。強烈的道德感早就在懂事的孩子們內心形成了做事標準,這真是讓人感覺無可奈何。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多年前,弗洛依德曾建立一套精神分析模型,他把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體現的是本能,想要滿足自己的原始慾望;超我就是道德倫理下束縛下的我,就如同上述故事中的侄子,就是因為他強烈的道德觀束縛了他的行為,讓他覺得不遵守規則是可恥的;而自我則是兩者協調下的我,直接呈現的是人的外在行為。

三者總結概括為:本我追求愉悅,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則追求現實

有一個小例子,可以通俗的解釋三個我的關係。試想某一天我們做公交車出遠門,上車的站台是始發站,人少座多,你會選擇哪個座位?很多人選擇了最後、最裡邊的那個位置,為什麼呢?這就是本我和超我平衡下做出的選擇,本我告訴你路途很遙遠,你需要一個座位,否則會很累,超我告訴你要做一個有良好品德的人,遇到老幼病殘孕都要讓座,這時候自我出現了,在平衡下,所以你做出了讓其他兩個我都舒服的選擇,既不累又不用讓的座位。

所以當一個人超我大於本我的時候,人就會顯現為懂事,當本我大於超我的時候,人就會顯現為自私,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生活中有那麼多形形色色的人。

然而,懂事就好嗎?自私就是不好嗎?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若總是活的那般小心翼翼,想必誰都覺得太過於憋屈,而抑或全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本能慾望,又會做出一些違背常理,為人所不齒的事情,我們需要在兩者之間有一個度,而這個度該如何合理把握著實是個難題。

那就試著去關注常常被我們忽視的自我,因為只有這個我,才是當下真正的我,讓人感受到喜、怒、哀、樂。對其進行接納,這是為了讓我們更能客觀地認識自己,正確的評價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無論你選擇的行為是什麼,那就按照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以自己的節奏,開心的活著在世上。

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自己了,才會變得心平氣和,才會變得不求全責備,才會變得不再苛刻,才會變得不以小疵蔽大德、以微瑕掩碧玉,才會不把過去的錯誤拿來橫亘於此時此刻幸福。在這樣的一片祥和中,愛必然會不由自主的外泄,自然周邊的人也會感受到快樂、被接納。

接納自己,貌似也沒有什麼是比這個更簡單有效的了!

------------------------

微信公眾號:隔岸觀火(review100)

新浪微博:隔岸觀火Review100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在里約奧運會上各種被黑?
如何看待大學老師惡意給低平時成績?
人類生存公平的六個內含
公證員有什麼技術含量?
羅爾斯提出的道德應得與合法所有之間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TAG:選擇 | 公平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