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仨

夫妻日常

今天開始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這本書是在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的四年後問世的,當時的楊絳92歲。

我本來以為一本年邁老人的家庭回憶錄沒有什麼好看的,卻被書中最平淡的生活給打動。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不知道是編輯的用意還是怎麼的,一開始就直接放了幾張照片,每一張還標註了時間和地點。

有幾張照片都是他們婚後去國外留學時候照的,有他們女兒錢媛的照片,還有他們晚年一起的照片。其中有兩張是他們在給對方互相理髮,楊絳會用電剪刀,錢鍾書會用剪刀,滿滿的幸福感。

錢鍾書和楊絳真是配一臉啊

記憶的水龍頭是從他們婚後去國外留學開始的。

楊絳說,她只知道錢鍾書不會打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兒那樣一把抓。她並不知道他其他方面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

然而,似乎錢鍾書就是要讓她知道他全部的底細,一到牛津就摔倒,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急得楊絳到處找醫生。

愛情,就應該這樣的。一旦結合了,我是什麼樣,就想讓你全部都知道。

兩人很宅,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房間看書,他們甚至會覺得跟眾人一起吃飯會比較浪費時間,而選擇在小房間里捯飭黑暗料理。兩個書獃子加生活白痴,吃的每一頓都是在冒險,卻是他們最快樂、開心的日子。

楊絳說,吃上紅燒肉就是冒險成功。

吃扁豆,兩人都不識貨,把扁豆剝殼,還一邊剝一邊嫌豆小。

做蝦吃,楊絳很內行的說,得剪掉蝦須和蝦腳,可剛剪一刀,活蝦就抽搐,她就被嚇得扔下剪刀,扔下蝦,逃出廚房,又走回來,說:「蝦,我一剪,就痛得抽抽了,以後我們不吃蝦了。」

錢鍾書跟她講道理,說蝦不會像楊絳那樣痛,他還是要吃的,以後就由他來剪。

錢老,說起情話來,真的好甜啊。

這段時間,他們玩著學做飯,兩人都過得很快樂。

楊絳生小孩住院,錢鍾書自己一個人在家闖了不少禍。

他把墨水給灑了,弄髒了房東的窗帘。

楊絳說:「不要緊,我來洗。」

「可是是墨水啊!」

「墨水也能洗。」

回去之後,又把檯燈給砸了。楊絳問清楚是什麼燈,說:「不要緊,我會修。」

再下一次,他又把門給軸弄壞了,楊絳還是說:「不要緊,我會修。」

楊絳說:「不要緊」。錢鍾書就真的放心,後來楊絳也就真的把這幾樣東西給修好了。

夫妻之間的日常,不是互相推卸責任,而是你錯了,我幫你解決。

他們想很少吵架,有一次大吵的是為了一個法文「bon」的讀音。

楊絳說錢老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楊絳也儘力傷他。後來請教法國人,證明楊絳對,錢老錯了。

可是兩人都不開心,楊絳雖贏但覺得無聊;錢老輸了,也不開心。

至此,他們覺得吵架很無聊,從此講定,以後可以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這兩夫妻的日常可謂是讓人羨慕不已,楊絳一開始就說了,他們都是樸素單純的人,與世無求,與人無爭,生活中稍有一點快樂,就會很快樂,儘力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求樂趣。

上輩子的情人

錢鍾書和錢媛,絕對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楊絳在書里寫道,一遇到困難,他們夫妻倆就會共同承擔,困難也就不復存在了;多了個女兒,不管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這樣看來圓圓(錢媛小名)就是他們的蜂蜜。

在國外求學的第一個假期,錢鍾書和楊絳去巴黎遠遊,在這期間,楊絳懷上了孩子。成家的人都盼著有個孩子,他們也不例外。錢鍾書對楊絳說,他不要兒子,他要一個女兒——只要一個,像楊絳的。楊絳則想要一個像他的女兒。這是愛情最好的模樣了吧,彼此都希望孩子像對方。這個孩子,是帶著父母的盼望來到這個世界的。

錢媛出生的那一天,錢老來來回回跑了八趟醫院,見到女兒的第一眼便得意地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這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歡迎辭」,不是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嗎?我想這是,這輩子最完美好的告白。

錢媛三四個月的時候,小手小腳的骨骼造型和錢老一樣一樣。錢老聞她的小腳丫,故意做噁心嘔吐的樣兒逗她,她咯咯直笑。

錢媛一歲多的時候,與父親有了第一次短暫的分離。那時候她還小,不會說話,只是獃獃的望著爸爸坐上小渡船離開,漸去漸遠,沒有回頭。

後來,錢鍾書從外地回到上海就職,一家三口終於聚到一起。由於兩年不見,錢媛一開始望著這個陌生人,還很不放心,猜疑的監視著。久別重逢的第一句就是:「這是我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錢老於是在她耳邊說了一句悄悄話,圓圓立即與爸爸和好。從此父女倆成為了一起淘氣玩耍的好哥們。

他們父女倆的感情真的是好得讓人嫉妒。多年以後,錢媛躺在病床上寫書,第一小節就是《爸爸逗我玩》。

親情之於他們,一定是生命中美好的色彩。

幸福的家庭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我們仨》這本書的最後一句話。如果說,寫下這一行字的楊絳還在尋覓,那現在,她應該找到那個家了。

我在看《我們仨》之前,不止一次地聽到別人說起楊絳,每當在文章里或新聞里看見有關她的消息,心中就會很平靜的想:她還在世,現在住在北京。

現在的念頭則是,他們仨終於重聚了。

她逝世的那天,網上的悼念此起彼伏,微博熱點掛了幾天,微信公號的文章一篇又一篇。

這似乎成為習慣了,一旦名人去世,網上就會掀起無比熱烈的悼念。

對於一生堅持:「與人無爭,與世無求」楊絳來說,這一切都不重要。

《我們仨》用很樸實的文字記敘了他們一家三口的日常小事,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任何說教式的語言,就像一個老人在講述她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這樣輕輕鬆鬆的打動眾人,讓人慾罷不能。

天大地大,終於找到一家可以配得上「幸福」這兩個字的家庭,一家人無論遇到怎樣的艱辛與苦難,都是不離不棄,相守到老。

最近正在追的一部劇《女不強大天不容》,一開始男女主角還是挺幸福的,在讀書的時候一見鍾情,剛畢業後工作就進入婚姻,而且夫妻倆在各自的工作崗位都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後來卻因為兩人工作的性質的不同,導致彼此的分離。

即使電視劇是虛構的,但是也是反映現實題材的。在當今的社會,那個家庭能夠敢於說我們的家庭能夠稱得上「幸福」。

現在很多模範夫妻,都是表面做做樣子。很多夫妻都是這天還在秀恩愛,隔天就翻臉不認人,互相揭短。

但是看了楊絳的《我們仨》,我依然相信愛情。

那種願得一人,白首不相離的愛情是真的存在的。家庭最好的樣子,就是只求相聚咋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大家一起承擔。再苦再累的日子裡,也能找到甜蜜的調味劑。

他們仨團聚了

一個痴痴的錢鍾書,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卻不能一竅不通。一生分不清左右腳,六十幾歲才學會劃火柴。一個賢惠的,有才學的楊絳,一生卻怕黑,怕鬼。兩人都是生活上白痴,於是就有了一個「全能」的女兒,繼承他們聰明,還補足他們的缺點。

當女兒和丈夫先後離世,對於楊絳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她說過,鍾書逃走了,她也想逃走,但是能逃到哪裡去呢?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盡應盡的責任。也可能是錢老合眼前對於她的囑咐,讓她好好過。於是她依舊讀書、寫字,有時還做做夢想想他們。

對於《我們仨》我收穫最多的是感動,如果不是楊絳,我想沒有人能夠這麼清楚的知道他們一家的點滴,也沒有這份感動。

楊絳呢,她在只有她一人的歲月里,是如何度過的?如何忍受那巨大的空洞?

幸如今,楊絳已經找到他們家,和丈夫女兒團聚了,真好。

文 |鍾碗勻

寫於2016年7月

推薦閱讀:

《知識的邊界》 讀書筆記
睡眠革命
我們交錯而過,又繼續各奔東西 ---《江城》讀後感
如果不是發生了這件事,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讀《資本論》

TAG:讀書筆記 | 豆瓣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