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讀書隨想:《自卑與超越》
因為感覺近期各方面都遇見了瓶頸,事業,社交,婚姻,看到《自卑與超越》就讀了,當遇見困難的時候,回到基礎點,靜下心來找找根本原因。
真的特別想做一個快樂,同時也讓別人感覺快樂的人,有時候有種手足無措的感覺,面對尷尬不知道如何是好,雖然內心極力想化解。
有的時候,對於自己的行為也感到非常的後悔,但確實一種自然而然的表現。
我想從性格的形成過程來剖析自己,從而得到解決。
畢竟,希望自己可以開心的過生活。
《自卑與超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寫,與佛洛依德齊名,看下來還是有點失望的;
因為初次接觸心理學的書,總是在心裡問自己,他這樣說科學嗎?經過論證嗎?舉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種現象嗎?這是我一直心存的疑惑。
不過前面對兒童的行為進行分析的思維方式倒是值得借鑒的,雖然有時候這種推理也顯得牽強附會。
然而對於犯罪歸因的時候,把犯罪行為簡單的歸因為懦弱,沒有合作精神,也是我所不明白的。
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自卑(殘疾的)孩子,因為不具備與人合作的能力,因此而變得自私自利,未免太武斷。
《自卑與超越》整本書都在強調培養孩子從小到大,與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方式,更多的是強調家庭,學校培養孩子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並沒有給出培養的方式,有點不完美。
嗯,只能說,這是一本簡單剖析行為的書,從中可以找出一些自卑行為的原因,至於怎麼解決,再說吧。
從這本書里,還是稍微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 培養對他人的興趣感,可能有助於產生阿德勒所謂的合作能力,從而解決社交過程中的生澀感。
不過,我又有一個疑問了,一個人對其他的人的吸引力,感覺更多的取決於自身能力所散發出的魅力,親和力(可以理解為阿德勒所說的合作能力)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魅力。
無論如何,既然想改變這個現狀,不妨試著去做做,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推薦閱讀:
※安慰劑效應的概述是什麼?
※喜歡與愛的區別是什麼?
※《古文觀止-貨殖列傳序》的對後人的影響是什麼?傳播效果如何?
※我的心理學之路(路的開端)
※為什麼喜歡王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