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只是一個人的朝聖——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看一個人的朝聖,覺得自己也走完了87天,267英里的朝聖之路,從英國的西南角到東北角,無意之中窺探了一個英國紳士一生的秘密。

作者蕾秋喬伊斯一開始只是給我們扔了一顆洋蔥,然後一層一層,我們隨著它的文字去剝開它。直到寫到書的最後我才知道戴維早已在20年前就已經自殺,而莫琳在書的一開始與哈羅德遙遠的距離也是因此而起。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戴維只是因為和父親哈羅德關係緊張,所以離開了家,獨自生活。最後這一刻,哈羅德在給加油站女孩的信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真正解開了有關戴維的秘密。20年之間,無論是工作里還是生活之中,哈羅德讓自己活的就好像一粒塵埃。與莫琳的婚姻名存實亡,與戴維關係緊張,這本身就已經讓人很痛苦了,以至於知道戴維20年前就已經自殺而死,猛然之間我感覺受到了重擊。這樣的痛苦於我而言是震驚,於哈羅德和莫琳而言,這是一生都不敢觸及的傷痛。千瘡百孔的心復原以後只剩下一層乾脆輕薄的皮,似乎微微一驚動,鮮血就會噴涌而出,苦苦支撐的生命土崩瓦解。

哈羅德的母親太不會扮演母親的角色,而莫琳則是太會扮演母親的角色,然而,結果就是,兩個女人,無一例外,都傷害了哈羅德。

哈羅德的母親不會扮演母親的角色,所以她在哈羅德年幼之時就離開了哈羅德。父親身邊的女人三月一換,他叫他們阿姨,事實也是,她們只把自己當做哈羅德的阿姨。作者在書的最後描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哈羅德在走進奎妮軒尼斯的病房前,仔細的弄掉帆船鞋上的灰塵,然後擦乾淨鞋底,就像多年以前走進那些阿姨的家一樣。可以想像,它的童年是怎樣一種卑微,稍有不慎,他就會被辱罵,甚至被扔出家門。對母親來說,他是累贅,所以他被拋棄了;對於父親來說,哈羅德只是他不得不承擔的責任;對於那些常換常新的阿姨來說,他的存在無關緊要。在最需要安全感的年紀,哈羅德這個上帝的棄兒,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多餘,所以他只能減弱自己的存在感,換取卑微的生存。

與莫琳美麗的相遇讓我曾以為童年的經歷沒有給他留下太多的創傷,然而事實證明童年的經歷正是造成他一生悲劇的重要原因。童年時期安全感的缺失讓他一生保持低調的行事風格。酒廠老闆性格爆戾,他選擇忽視這一事實。缺乏母愛和父愛讓他沒有學會如何成功扮演父親的角色,戴維的出生讓他感到緊張。究其一生,他沒有學會如何愛自己的孩子,不是不愛,而是不知道如何表達。戴維酗酒,吸食毒品,晚上把戴維拖回房間,第二天還要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一再容忍戴維的所作所為。哈羅德母親的離去不僅傷害了哈羅德,還間接傷害了戴維。

莫琳太愛戴維,以至於將對戴維的愛轉化成對哈羅德的埋怨。書的一開始,作者就說明了哈羅德和戴維之間的關係,莫琳在戴維自殺以後就搬去了客房住,不再在院子里種上各色蔬菜,給房子掛上了厚重的窗帘,拒絕打擾,並且每天將戴維的房間保持原樣。哈羅德也以為莫琳恨他。但是莫琳不是真的恨哈羅德,相反,她一直深深的愛著哈羅德。戴維的去世給莫琳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對戴維厚重的愛已經失去了永遠的寄託,如果不是轉化為對哈羅德深深的埋怨,也許她的心早已崩潰。多年形同陌路,但是兩人一直居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直到哈羅德走上了朝聖的路,莫琳才逐漸意識到她是有多麼需要哈羅德,她一直那麼愛他。哈羅德剛剛離開之時,莫琳開始焦躁並且憤怒,後來他開始想念哈羅德,她重新搬進原來的卧室,將自己的衣服和哈羅德的衣服配對,她躺在哈羅德曾經靠過的枕頭上,聞到哈羅德身上熟悉的氣味,她甚至重新在花園裡種下了豆莢和甜菜根。在媒體的炒作下,莫琳甚至開始懷疑哈羅德愛的是奎妮軒尼斯,而不是自己。

莫琳愛哈羅德,可是她也愛戴維。這個感情豐富的女人,曾經不顧一切給過哈羅德一個家,曾拼盡全力去愛自己的孩子,曾在門前種瓜點豆,也曾在喪子的悲痛中無法自拔,傷害丈夫。但是最終,莫琳看清了一切,鼓勵哈羅德勇敢的走完最後的路,完成對奎妮軒尼斯的承諾。這段朝聖之路不僅是哈羅德一個人的朝聖之路,也是莫琳的朝聖之路。讓她終於認清自己,認清現實。

哈羅德,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卻被人們稱之為朝聖者,大概朝聖這個詞適用於所有有信仰的人。除了哈羅德和莫琳,一直堅強的等待哈羅德到來的奎妮軒尼斯也是朝聖的一員。在生命即將油盡燈枯的時刻,她忍受著病痛等待這哈羅德的到來,我想一直支持她堅持下去的信念也是一種堅強的信仰。她的最後時光也是她的朝聖之路,雖然她一直都是一個天使。

這,並不是一個人的朝聖,而是三個人的朝聖。


推薦閱讀:

平凡的黃土地(《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第一章總結
大問題——上帝篇
<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書摘-1
為什麼老闆總是鼓勵你加班?為什麼社會告訴你一定要買房?——《資本論》第1卷揭露的秘密

TAG: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