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音:長樂公主李世民的最愛

貞觀二年,年僅八歲的李麗質被父親唐太宗冊封為長樂公主,食邑三千戶。

貞觀六年,唐太宗考慮到自己鍾愛的女兒即將出嫁,於是特別下令讓有司為她準備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的嫁妝。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韋挺剛剛上表批評過時風:「今貴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極歡宴;唯競奢侈,不顧禮經。……若不訓以義方,將恐此風愈扇。」結果唐太宗竟然頂風作案,要為愛女準備的嫁妝甚至比長公主還要多許多,此舉自然遭到了一向善於拍磚的名嘴魏徵的嚴厲制止。

畢竟長公主怎麼說也是皇帝的姐妹,而公主只是皇帝的女兒,輩分低卻要嫁妝多一倍,這點完全不合禮法,於是魏徵極力諫止。唐太宗下朝後將這件事告訴了妻子長孫皇后,長孫皇后不禁感嘆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徵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曉原來魏徵果然是於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徵作為臣下卻能夠秉直上諫,這份品行實在是難能可貴。」於是下旨賞賜了二十萬錢與四百匹絹給魏徵,並特意囑咐道:「我希望鄭公能夠一直將這份敢於直諫之心保持下去,認為不對的就直說,不要因為君臣之禮而有所諱言。」

這場風波雖然告一段落,但留下的影響直到唐高宗時期,仍有臣子張鷟等人還在寫文影射批評唐太宗為了愛女而逾制的這番舉動。

貞觀七年,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後,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愛女長樂公主正式出嫁,而駙馬不是別人,正是國舅長孫無忌的嫡長子,未來的趙國公,現在的宗政少卿長孫沖。縱觀貞觀一朝,長孫家族作為後族與功臣之家極得唐太宗的眷顧,富貴至極也顯赫非常,且長孫沖與長樂公主作為表兄妹,親上加親更是成就了一段良緣。

婚後的長樂公主與駙馬長孫沖琴瑟和鳴,恩愛無比,但她並沒有隻顧著沉浸在自己的個人幸福中,當貞觀十一年唐太宗試圖開歷史的倒車,分封諸位親王與功臣為世襲刺史時,當以房玄齡、魏徵、長孫無忌、馬周、李百葯、于志寧為首的眾臣在極力反對無效時,長樂公主毅然挺身而出,向父親轉達了公公長孫無忌的心愿:「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最後,唐太宗眼見實在拗不過大家,終於下詔停止封建。

然而好景不長,貞觀十七年時長樂公主突然病倒,久治不愈,留下剛剛結縭十載的丈夫長孫沖,於八月十日溘然與世長辭。

面對愛女的離世,唐太宗深受打擊,「皇帝悼深夭蕙,懷三號而猶感」,多次痛哭後仍然悲傷得不能自已,皇太子李治也「痛結分荊,尋萬恨而增慕」。只是逝者已矣,悲慟過後,這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唐太宗強打精神,敕命鴻臚寺卿韋挺為喪事監護正使、鴻臚寺少卿崔仁師為喪事監護副使,將長樂公主陪葬昭陵。

同時根據考古的發現,長樂公主的墓並沒有遵照公主墓只設一道石門的規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門——這不僅是在昭陵現已發掘的陪葬墓中獨屬一份,即便是在整個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號墓為陵」、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屬這一情況。由此也足可見唐太宗對長樂公主的鐘愛之情,從來不是史書上的一句泛泛之談。

而長樂公主的墓誌上還記載道:「(公主)散玉軸於縹帙,懸鏡慚明;耀銀書於彩箋,春葩掩麗。」

當展開公主所作的畫卷時,懸掛的明鏡就顯得黯淡無光;當展示公主所寫的書法時,就連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麗色。事實上長樂公主的墓室里陪葬的一方辟雍硯出土時,硯面四周的弦紋內仍殘留些許墨跡,硯面上還有清晰可見的長期研磨留下的痕迹,顯然正是長樂生前長期的所用之物,而長樂公主雅擅丹青,遂以生前用硯隨葬,也無愧於墓誌對公主書畫才藝的褒揚。

事實上長樂公主在書法丹青上的造詣也是有跡可循的,唐太宗本人就十分愛好書法,又擅長飛白體,長孫皇后的墨寶雖然在傳到清代後失傳了,但歷代看過的古人均將其與吳采鸞、胡惠齋、張妙凈、朱淑真、管道升等諸位女書法家相提並論。而長樂的同母哥哥李泰工於草書、隸書,同母弟弟李治除了草、行、隸書外還與父親一樣擅長飛白體,同母妹妹李明達也是寫得一手好飛白,和父親李世民的飛白體放在一起能達到別人不能分辨的程度。

縱觀長樂公主的一生,享年不永固然有些遺憾,但她出身尊貴,自幼被父母特所鍾愛,出嫁時父親唐太宗特地為了她想超越常規禮儀,後又嫁與外戚重臣之子,享盡尊榮華貴。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當朝中大臣沒法勸阻唐太宗試圖封建時,關鍵時刻長樂公主能站出來助朝中各位大臣一臂之力,終其一生,可謂是圓滿順遂。

推薦閱讀:

三銅,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4
唯有家族之名
夏文化思考(一)漠視夏商史的周人
一代理學大家朱熹,竟然毀在一個吃貨手裡?
下一個人物,是誰?

TAG: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