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生態去談金融?

微信公眾號:zsl13973399819,前香港《文匯報》駐湖南記者,TMT產業時評人,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從博客中國時代遺留至今的自媒體恐龍。出版有《實戰網路營銷》(1、2版)、《推手兇猛》、《探路:互聯網+時代行業轉型革命》、《榜樣魔獸》等多部著作。

幾乎一夜之間,一直有些勢成水火的主流互聯網金融平台,都分別和四大國有銀行牽上了手。

2017年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和中國建設銀行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6月16日,工商銀行牽手京東劉強東進行全面合作,6月20日,百度與農業銀行宣布達成戰略合作;6月22日,騰訊則下了個「雙黃蛋」,同一天與中國銀行和華夏銀行均簽戰略合作協議……

至此,互聯網(不限於金融)領域俗稱的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與四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均結成了互助對子。

怎麼用生態去談金融

科技金融還是金融科技,這是個問題

此次聯姻被外界所矚目,不在於各自結對,畢竟對於BATJ和工、農、中、建來說,互聯網圈和金融圈的結盟,幾乎年年都有。

最早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4年,騰訊與工商銀行開展戰略合作。而有媒體更細數了歷年來的合作,發現阿里戰略合作了11家銀行,騰訊與百度則分別合作了7家,互相之間的合作形成了一種犬牙交錯的生態。同時,百度還在2015年6月與中信銀行達成合作之後,於當年11月宣布共同籌建直銷銀行——「百信銀行」,只是尚未開業。

但這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勢力劃分,過去的各種戰略合作,往往偏重於一些細分的領域上進行資源互換,如2004年騰訊和工行之間合作虛擬聯名卡、2005年阿里和建行合作建立中小企業誠信通網路平台,以及2016年騰訊和中國銀行合作推出的「中行視頻聯名信用卡」……

而此次,BATJ和工農中建的抱團,則把目光鎖定在了更深層次的「金融科技」(techfin)之上。

頗為有意思的是,在這一概念的演述上,中國文字的排序智慧變得頗為耐人尋味。在2016年開始,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均有意無意的給自己冠以「科技金融」(fintech)的字眼。

去年12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香港的一次講演中,則在第一次提及科技金融之時,用了如下界定:目前「fintech」一詞很流行,支付寶是「techfin」,因為「fintech」是金融體系自身的改善,而「techfin」則是科學技術對整個行業的結構性改變。

這其實也就是阿里和建行合作前夜,螞蟻金服高調宣稱的「只做tech,不碰fin」這一定位的較早版本。

與之相似,在今年二季度財報會議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第二季度,是百度金融立足智能金融、培養核心能力的關鍵時期。百度與中國農業銀行達成合作、共建智能銀行。

不一樣的表述,呈現的是同樣的意思,而在更早之前,馬雲那句「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還曾經點燃過互聯網金融的熱潮,可口號並不能當飯吃。

一個詞序的變換,就使得如果以「科技金融」為立足點,則必然是過去各種寶形成的跨界打劫生態,對傳統金融進行模式顛覆;而以「金融科技」為立足點,則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也就有了對話空間和合作舞台。

而對於已經進入紅利末期的互聯網金融平台來說,這將是一個機會。

智慧銀行,一場傳統地盤的科技顛覆

共同的訴求,才是這場大聯誼的基礎,而對於傳統銀行來說,此刻最希望得到的,是互聯網思維下的技術迭代。

龐然大物一般的國有銀行,需要有外力來協助它實現變革,尤其是在近年來壓力上行的狀態下。有評論就認為,從傳統金融的角度講,銀行這幾年營收與利潤增長緩慢,且面臨央行縮表的壓力,以及對錶外資產的管理等等,增長受限、增長緩慢,需要轉型以找到新的增長點。

3月,第一個吃螃蟹的建行即基於此種心態。行長王祖繼就表示:「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的飛速成長,為傳統金融提供了互聯網式的思維和解決方案,也推動著建設銀行的創新發展。」

而這樣的合作緣起,也在於阿里不斷的強調自己的屬性。「螞蟻金服將自己定義為Techfin(科技金融)公司,用技術和數據能力助力金融機構,去服務好那些曾經沒有被服務好80%的群體,即普通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共同打造一個更加平等、普惠、透明、開放的新金融。」螞蟻金服CEO井賢棟的這番話,其實亦傳遞出了整個BATJ們聯姻銀行們的定位。

在全球範圍上看,金融科技的顛覆力已經讓許多傳統金融機構的業態發生了巨大改變。有資料顯示:「三年前,高盛紐約總部現金股票交易櫃檯擁有超過600名交易員,今天這個櫃檯只剩下2名交易員;去年三季度起,美國銀行、花旗和摩根大通關閉了至少400個線下網點,因為櫃檯的面對面服務完全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線上渠道自助完成;而年初,全球市值最高的銀行——美國富國銀行表示,將關閉400家線下門店,將其替換為自動化系統和在線銀行產品。銀行業的分析師、風控師、保險精算師、櫃檯櫃員,越來越多崗位都在被機器所取代。」

本來應該是傳統金融機構自身進行變革和顛覆的業態,卻在中國形成了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兩大陣營。以餘額寶出現為代表的攻城略地,一度將眾多草根游散資金聚合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領地,而這也讓傳統金融有了強烈的危機感。

但由於互聯網金融更多的只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資金到消費、資金到理財等領域的距離縮短,並沒有真正在金融的傳統營收上帶來深刻變革。因此,當距離縮短的紅利期過去之後,也就出現了風光不再。直接表現則是各種「寶」的年化收益率不再誘人。

但互有攻守之間,傳統金融機構也失去了提高增長率的機會。尤其是在移動支付上,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的移動支付交易總額為38萬億元,其中超90%來自微信支付和支付寶。

這種雙方都有切膚之痛的發展瓶頸,讓他們也就有了共同的利益結合點:在互聯網金融來說,是科技金融,在傳統金融來說,則是智慧銀行。

一個內涵,各自表述而已。而結合的索求,也可以簡單分為,互聯網金融在距離紅利消失後,希望獲得更大的數據紅利,去找到人海市場;而傳統金融則亟待先期通過距離縮短來形成用戶紅利,進而用更多的技術來完成深層次用戶場景體驗。

怎麼破?智慧銀行必然在各自的結對中形成不同的生態。

怎麼用生態去談金融

差異化的智慧銀行生態,才能活

在普通用戶看來,傳統銀行似乎除了名字外,沒有本質區別。一樣的存儲、一樣的貸款、相似的利率……原本通過名稱定位於不同領域的差異化模式,也因為金融界的競爭加劇,以及傳統士農工商階層之間、行業之間的邊界模糊,而變得不再差異。

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入局,恰恰能夠帶來這種差異化。

據公開報道顯示:建行與阿里的合作範疇,主要是信用卡線上開卡,以及線下線上渠道業務合作、電子支付業務合作;工行和京東的合作,則範圍頗為廣泛,在金融科技、零售銀行、消費金融、企業信貸、校園生態、資產管理、個人聯名賬戶乃至電商物流,展開全面合作;農行與百度之間,以金融大腦、智能投顧、智能客服為主,並共同成立「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騰訊與中國銀行、華夏銀行兩家的合作,則偏重於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的探索。

不難從合作之中,看到互聯網大佬們的差異化特徵,龐大的電商交易量和背後的大數據留存,是阿里的賣點,也是傳統銀行希望獲得的;而建行所能給予的,則是傳統資源,即螞蟻金服近年來銳意拓展的中小企業貸款。

可形成閉環式金融流動結構的中小企業貸款,都將成為其智慧銀行的底色,而電商數據匯入一直潛伏在線下的銀行資源中,則亦可協助阿里,找到一直想要進軍的線下場景的入口。線上電商反而成為一塊不會觸碰的蛋糕。

為「建設」服務,將是兩家的交匯點。

同樣有電商基因的京東,打出的近乎是全面合作的旗號,則更強調電商上的金融融合。畢竟,工行作為四大行之首,在全球擁有得578.4萬公司客戶和5.3億個人客戶。京東物流體系將與工商銀行電商平台「融E購」之間的對接,顯然可以讓這個在主流電商平台中唯一擁有物流+電商,能夠更好的幫助工行形成跨界,而B2C的京東模式,亦可在品質保障和品質用戶的消費升級上,形成互相背書。

因電商而「工商」,或許將是其合作的關鍵特色。

百度作為互聯網金融的掉隊者,在2016年移動支付交易總額中,只佔到了的0.4%,且它的搜索數據,對於金融領域來說,作用過於間接。而最有效的差異化在於它的技術實力,尤其是就在合作前的5月,李彥宏剛打出的「未來百度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人工智慧公司」定位,也讓和農行的合作,變成了一場技術改造,即讓人工智慧進一步縮短用戶與消費、用戶與理財之間的距離,形成人力資本節約下、更為高效、扁平的互聯網金融場景。

早前,百度高級副總裁朱光就透露,百度對自身在金融業務內的客服進行了智能化升級,目前成效已現,服務成本下降了80%。「現在智能機器人能夠處理97%的在線諮詢,解決率已達到90%。」

借勢,且深層次技術改造,是雙方共同的基調。

騰訊的合作角度,看似和百度大同小異。但其深入的族群特色,尤其是年輕用戶群體的社交屬性,決定了它與中國銀行、華夏銀行的合作,將會在年輕人的社交場景上找尋切入口。

怎麼用生態去談金融

從相殺到相愛,還要解決三大問題

但理想化的模型,總是有缺陷的。在BATJ與工農中建的抱團中,無處不體現出對自己優勢領域、核心資源以及關鍵數據的不容染指。

除去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之間各種利益的糾結外,僅僅著眼於雙方合作,亦有用戶層面宏觀的三大問題亟待解決:

其一是紅利期還有多久。

靠科技金融打造出來的智慧銀行,目前最大的利好在於進一步降低資金的「過路費」、「手續費」,形成紅利。而對於用戶而言,更快捷的互聯網服務,以及消費、信貸上的快速完成,都會在短期內發生一定效力。但這樣的紅利期,就如互聯網金融之前走過的那樣,不會太久。

其二是能帶來多少新收益。

科技金融的核心是讓互聯網思維下的科技加持,改變金融的業態,形成更多的產品和個性化體驗。然而這種產品體驗,不僅僅建立承載「工具」的提速和「距離」的縮短之上,能否用科技金融開發出更多的場景和金融產品,讓用戶獲益,而不是簡單地攬儲、消費和貸款,將成為核心的命題。顯然,如現階段的智能顧投,均只能提供新鮮感和快捷感,而無法真正提高資金的收益。

其三是能否形成個性化服務。

在前述問題暫時無解的狀態下,互聯網金融聯姻傳統銀行所重新塑造出來的銀行差異化特徵,能否最終通過大數據和消費場景的心態,為不同年齡、不同族群、不同需求的用戶,精準的提供個性化、定製級的金融服務,滿足消費升級和個性化金融的核心訴求?這顯然,也是各方成立各種「實驗室」,並期待破解的邊緣化創新路徑。

然而,僅僅是有科技,而無「人性」,以智慧銀行為表現形態的雙邊合作,可能就和早年的各種合作一樣,逐步變成一種宣傳。



簡介:百度問咖(大咖線下約見平台)職場技能、產品領域專業大咖。

怎麼用生態去談金融

生態就是一個未來的預期和架構。我想簡單的看,談談互聯網金融平台擁有三個最基本的特質:

  第一、改變數據的渠道

  以前,我們購買金融產品的渠道一般是去銀行開戶購買,去證券公司購買,而現在人們最先做的就是在網上搜索相關的理財產品,通過各種互聯網金融平台進行購買。從這一的一個轉變可以看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在線下渠道購買理財產品花費的成本高,且互聯網金融平台的便利性更高,未來也會有更多的金融產品通過在線交易,是未來人們的最佳選擇。

  第二、本質是金融

  其實,說到底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為主,但是和傳統的金融模式不同,互聯網金融平台可以針對客戶做C2B的金融服務,更好地對不同客戶進行分類,哪些是付費用戶、哪些是增值用戶等等。

  第三、平台層面屬性

  互聯網金融既有金融屬性也有互聯網屬性,且容易產生壟斷行為。對於一些新型公司來說,既需要具備互聯網屬性,又需要具備金融屬性,當兩者都具備之後,整個互聯網金融就會形成馬太效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目前大家比較熟悉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有阿里、騰訊,京東等,比如說阿里,它既有支付和徵信功能,也有淘寶的基金店、金融機構的旗艦店等,它需要的是一個流量入口。而騰訊擁有眾多的QQ、微信用戶,它的理財通就是一個很好的流量入口。這樣的商業模式對於小公司來說是無法實現的,這麼大的流量小公司無法提供。

  對於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看法和觀點很多人都有不一樣的意見,以上為您介紹的是比較大眾化的看法,也是眾多專業人士對於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完整總結。相對於傳統金融模式來說,互聯網金融平台還是有很大優勢的,未來發展也更令人矚目。

所以你看看生態,看看未來。我們是否可以一起努力構建。 傳統的金融生態會慢慢變成互聯網屬性的金融。



推薦閱讀:

MFC推薦:以通用軟體平台為基礎的普瑪寶軟體生態系統
兩萬條Kingfish從養殖場越獄,醞釀著一場新的生態災難,澳洲政府愁白了頭

TAG:金融 | 投資 | 經濟 | 股票 | 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