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人的友誼十分濃烈,比如李白和杜甫?

雖然杜甫寫了許多懷念李白的詩,讓人感覺他們情誼深厚,但其實不僅是李白與杜甫,如果我們仔細回憶一番古代詩詞,就會發現關於抒發會見友人愉悅之情、離別之難捨、久未見之憂、好友離世之傷的詩詞在其中佔據一個重要比重。比如我國晚唐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其好友元稹去世九年之後所作的悼亡詩《夢微之》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這首七言律的頸聯「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古往今來不知讓多少人讀後傷懷。我們不禁感覺到:似乎古代人情誼之濃厚遠遠超過當今這個被批判為「人情冷漠」的社會。

為什麼古代人的友誼十分濃烈,比如李白和杜甫

杜甫對李白的思念似乎也到了一個不能忘懷的程度,著有《贈李白(一)》、《贈李白(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等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在思念李白的同時想像著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除了詩人多情絲、大都感性之外,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交通不便、通信困難,友人難得一聚。此次一聚,下次再見不知何時。本都是有才之人,知己難逢,相遇相識已是不易,如今再加上一個難再逢,每次離別的愁緒和別後的思念便顯得理所當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相較如今交通稍顯不便,文人偶爾相約開筆會時候天南海北的人長途跋涉齊聚一堂,有時還通宵促膝而談。因不知何時才能再聚,分別是也是依依不捨,回去後便會作文紀念此次聚會。

為什麼古代人的友誼十分濃烈,比如李白和杜甫

當今社會,便捷的通訊方式卻反而讓人際關係變得疏遠起來,兩人隔桌而坐,做的最多的事卻是玩手機,多樣化的生活方式讓人們選擇變多,對親情、友情進行維護的精力被分攤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上。

古代汪倫踏歌而送,被傳為千古佳話。若在當今社會有人像汪倫一樣唱歌送行,得到的恐怕就不是讚賞了吧。不是古代人的友誼太濃烈了,而是越來越便捷、多樣化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潛意識不再苦心經營一段情感了



推薦閱讀:

古代人做飯時哪來的這麼多柴火的?
在春秋時代當平民百姓是什麼感覺?
武俠小說里行俠仗義混跡江湖的高手平時的生活費怎麼解決的?
古代人晚上的生活是怎樣的?

TAG:李白 | 古代人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