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始皇嬴政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國王去哪了?

?

先來說一說秦滅六國的順序:

1、滅韓。

2、滅趙。

3、滅魏。

4、滅楚。

5、滅燕。

6、滅齊。

秦始皇嬴政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國王去哪了

秦滅六國前的形勢

東方六國被滅後,六國的國王去向和下場分別是這樣的:

1、韓王安:投降被俘,被軟禁於陳縣(今河南淮陽一帶)。5年後,亡韓故臣在韓國的舊都新鄭起兵叛亂,不久即被秦軍平定。隨後,秦始皇下令把並沒有參與叛亂的韓王安處死,以絕後患。

2、趙王遷:投降被俘,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最終餓死山,死時15歲。流放期間曾作如下亡國之歌:「房山為宮兮,沮水為漿。不聞調琴奏瑟兮,唯聞流水之湯湯!水之無情兮,猶能自致於漢江;嗟余萬乘之主兮,徒夢懷故鄉!夫誰使余及此兮,乃讒言之孔張!良臣淹沒兮,社稷淪亡;余聽不聰兮,敢惹秦王。」

代王趙嘉:趙王遷之兄。趙國被滅後,逃到代地復國,被擁戴為代王,並與燕國共同聚兵抗秦,6年後兵敗被俘,不知所終

3、魏王假:投降被俘。關於魏王假的最終結局有兩種說法:一說源自於正史,但記載不詳,只說秦軍水淹魏都大梁,俘虜魏王假,滅魏國,魏地設為秦國的郡縣。

而劉向所著的《烈女傳》記載:「秦殺假」。據傳,魏王假出降後,本人與魏氏王族全被秦軍殺掉,只有信陵君魏無忌的族人得以事先逃脫。

秦始皇嬴政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國王去哪了

秦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

4、楚王負芻:投降被俘。秦王政親自前往樊口接受負芻的納降,當面斥責其「弒君之罪」,並宣布將其廢為庶人。這是因為負芻本是楚幽王、楚哀王的庶兄。楚幽王去世後,楚哀王即位。但是僅兩個多月,負芻就令黨羽襲殺楚哀王,自立為王,所以秦王政說他有「弒君之罪」。

楚王啟:楚王負芻之弟。楚國被滅後,昌平君熊啟逃到淮南,被擁立為楚王復國,以長江為屏障,據吳越之地抗秦,後來被秦軍所滅,楚王啟自殺。

5、燕王喜:投降被俘。關於燕王之死,正史記載不詳。但是野史記載,燕王喜被俘後,由王翦率軍押往秦都咸陽,「途中,饑渴而死。」走一路沒有管吃管喝,活活餓死和渴死了。

6、齊王建:投降被俘。對於齊王建正史中所述極多:齊王建在位40多年沒有遭受戰禍,任命舅舅後勝擔任相國。後勝接受秦國間諜大量金錢,派很多賓客到秦國,秦國又給他們很多錢,賓客回來後搞反間活動,勸說齊王不要於秦國為敵。因此秦滅五國時齊國置之不理,視若不見。等五國滅亡秦軍攻入山東臨淄,百姓沒人反抗,齊王建投降秦國。齊人抱怨齊王建不早與諸侯合縱攻秦,聽信奸臣和賓客的話而亡國,唱道:「是松樹?還是柏樹?讓王建住到共城的不是賓客嗎?」

秦始皇嬴政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國王去哪了

對於齊王建正史中所述極多

關於齊王建的最終結局出自《戰國策》:說是秦國大兵臨境時,秦國賓客誘騙齊王建,稱只要投降便賜他500畝封地,後勝也勸說不要抵抗。等齊王建投降後,為兌現當初的賜地諾言,秦王政把齊王建安置在共地(今河南輝縣)500畝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並令兵士看管,不允許供給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推薦閱讀:

秦始皇如果沒有病死沙丘,十年後他會親眼看著自己創建的帝國毀滅嗎?
秦始皇死後他的子女都去哪了?不僅僅是處死,下場凄慘
秦始皇兵馬俑是偽造的嗎?
如果荊軻刺秦成功了會怎麼樣?
優酷超級劇集《秦時麗人明月心》將上線,誰「腦補」嬴政的愛情?

TAG:秦始皇 | 歷史 |

粵語劇中關於粵語的形成和來源?

討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粵語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雅言,現在的粵語影響力甚廣,許多電視劇都加入了不少粵語的幽默情節,如《武林外傳》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亢南越國時,也採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並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

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肇慶封開),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

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粵語劇中關於粵語的形成和來源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裡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

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這麼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這種雅言就是粵語的雛形。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非常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裡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胡語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秦漢時期的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粵語保存了大量的古漢語因素。

粵語劇中關於粵語的形成和來源

封川話濁塞音:早期粵語的活化石

粵語保存著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

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發展迅速,語言進化較快,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麼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和中原隔絕,處于山高皇帝遠的半蠻荒狀態,所以沒有"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在粵語的形成地封開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較為明顯。《切韻》音系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這套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然而,這套濁塞音聲母在封開的粵語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開粵語,不僅在《切韻》中念為濁塞音"並"、"定"、"群"母的字仍然讀為濁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韻》中已經念為清塞音"幫"、"端"、"見"母的字也讀為濁塞音。

我們知道,"濁音清化"是漢語聲母演變的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濁塞音聲母越發達,其年代便越久遠。有人說,封開粵語濁塞音比《切韻》音系發達,說明它保存著比《切韻》成書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兩漢時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說,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粵語的活化石,是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

粵語劇中關於粵語的形成和來源


推薦閱讀:

如何開始學習一門語言
日語有一馬斯,韓語有思密達,那外國人胡亂講漢語是什麼樣的?
有哪些類似於《滕王閣序》這種能體現中文之美的漢語經典美文?
粵語和普通話有哪些不一樣?

TAG:粵語 | 語言 |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