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孩的死,讓我們陷入了對人性極惡的思考

不散作者 | 周周

凱特·布蘭切特終於發聲了!

最近凱特·布蘭切特接受CNN採訪談及好萊塢的MeToo等平權運動以及與伍迪·艾倫的合作,表達了自己對於好萊塢的性侵和性別歧視等事件的看法。

她說:「社交媒體是一個很好的讓大家意識到很多社會問題的平台,但社交媒體並不是法官和陪審團。」

MeToo等平權運動興起後導演伍迪·艾倫涉嫌性侵養女的案件再度被公眾提及,導致其最新執導的電影《紐約的一個雨天》無法在電影院公映。

△《紐約的一個雨天》片場 蒂莫西·柴勒梅德&賽琳娜·戈麥斯

凱特·布蘭切特作為好萊塢最有聲望的演員之一,她也因參演伍迪·艾倫執導的《藍色茉莉》而獲得奧斯卡影后,此時她出來發表公正的個人意見,多少讓從去年年末開始的「打倒伍迪·艾倫」風潮開始懸崖勒馬。

「那些都是伍迪·艾倫的自家事,是令人痛苦也非常複雜的局面,希望他們能自己解決。當年的事情已經有了裁決,我本人相信司法系統,但如果這個案子有必要重新調查,我完全支持。」

蒂莫西·柴勒梅德、格蕾塔·葛韋格、米拉·索維諾、艾倫·佩吉等演員公開表示非常後悔與伍迪·艾倫合作,這讓伍迪·艾倫當年的性侵案件重新受到公眾關注。(當年的判決是駁回對猥褻迪倫的指控,法庭的結論「evidence inconclusive」)

公開站在不支持伍迪·艾倫一方的陣營中,女演員艾倫·佩吉尤其引人注意。

△2012年艾倫·佩吉出演伍迪·艾倫作品《愛在羅馬》

艾倫·佩吉一直是積極的平權運動參與者。

電影之外她勇敢地揭露對她有過性騷擾的導演、公開出櫃並與女友結婚、起訴電影公司對她的形象進行「數字化裸體」……

而她本人也參與多部積極推動女性權益的電影,並獲得奧斯卡影后提名。

△少女懷孕《朱諾》

△少女復仇《水果硬糖》

△女同性戀生存現狀《被拒人生》

今天要介紹艾倫·佩吉主演的另一部反映少女遭侵害的作品。這是一部看了讓人怒不可遏而又感到無助的電影,讓人陷入「人性到底有多惡」的深思。

美 國 田 園 下 的 罪 惡

A n A m e r i c a n C r i m e

導演 | 湯米·奧·哈沃

主演 | 艾倫·佩吉 / 哈蕾·麥克法蘭 / 凱瑟琳·基納 / 詹姆斯·弗蘭科

類型 | 劇情 / 犯罪

上映日期 | 2007-01-19

《美國田園下的罪惡》根據1966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的真實案件改編而成。

女孩Sylvia(艾倫·佩吉 Ellen Page飾)和妹妹(哈蕾·麥克法蘭 Hayley McFarland飾)因父母事務繁忙,被寄養在育有七女的單親母親格特魯德?巴尼澤夫斯基(凱瑟琳·基納 Catherine Keener飾)的家中暫住。

△Sylvia(右)和妹妹

無情冷血的格特魯德將生活中一切不如意都發泄在Sylvia的身上,不僅如此,她還慫恿她的孩子們,甚至讓Sylvia的親妹妹一起折磨Sylvia。

△被虐待的Sylvia

鎮子上的其它兒童也開始參與到這殘酷的虐待中,她脫水挨餓,被人用皮帶抽,被煙頭燙,被可樂瓶塞入陰道,被毆打,被凌辱,被烙印,被割傷,瘦弱的她成為了他們畸形馬戲團中的女主角,在暗無天日的黑屋,被關起來供人戲謔欣賞。這罪惡至死未休。

△腹部被刻字

當年20歲的艾倫·佩吉,用演技折服了觀眾。鏡頭裡脆弱無助又瘦弱的她叫人心疼。

△無助的Sylvia

電影的第一大看點是弱者之惡。中國有句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生活的弱者,越懦弱,越膽怯,有時候卻越兇殘。暴行很多時候是弱者對更弱者的變態。肆意做惡,內心卻總能卑微的為自己找到借口和理由。

△注意眼神

近幾年國內外的許多新聞印證了這一點。生活的失意者,報復社會不去找給他帶來災難的強者,而是選擇對學校、幼兒園的孩子施暴。還有點燃公交車的惡行,把自己的災難拉上和自己一樣為生活奔波、有著諸多不如意的普通市民墊背。

在這個案件中,以格特魯德為代表的生活失意者,個性懦弱、無能、膽怯、自卑且心懷妒忌。在她身上幾乎顯現著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與不爭——早孕而結婚,後來丈夫跑了,她自己非但沒有工作,疾病纏身,還要養活七個孩子。更糟的是,她還養了一個年輕的小姘頭,一個只知道在她這裡討便宜卻毫不出力的小混混,只為了求得生命中一點微弱光芒。

△格特魯德與小混混男友

所以當她得知自己的大女兒也像自己一樣未婚先孕後,她徹底崩潰了。這種脆弱和憤怒的情緒使她深深遷怒於一個最早悉知女兒懷孕的外來者——Sylvia。

△格特魯德與Sylvia

格特魯德是屬於典型脆弱型高自尊者,她對於自己,和眼下生活的良好評價都是建立在與別人攀比的過程中獲得的。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人格會曲解對自我價值和能力產生威脅的任何信息,攻擊性極強,迫害Sylvia的理由就是要把她從「高處」拉扯下來,好讓她看起來與自己平等,或者遠遠不如自己,求得失敗的平衡。

△試圖逃跑的Sylvia

生活中,無數個生活在社會中下層的人,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在如此強烈的自我否定下的生存,通常會採取行動證明自己的強大,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做各種殘暴的極端舉動;或者徹底地漠視生命,自我毀滅。

△恐怖片一樣駭人的角色

影片另一大看點是少年兒童作惡。認識發生學把少年兒童作惡當做「性本惡」的源頭。《十宗罪》有句話:人性之中有著冰山一樣的冷漠與殘忍。這一主題好多電影都有所反應,比如《醜八怪》、《告白》、《大象》等等。

△《告白》

△《大象》

現實甚至要比電影更加殘酷。曾經有新聞報道:河北四名未成年人以打撲克為名將被害人張某騙到小區樓頂天台進行毆打,然後在把張某勒死後還焚燒了他的屍體。英國利物浦2歲的小詹姆斯跟著媽媽一起逛街,被兩名10歲翹課男孩拐走,他們往小詹姆斯臉上抹塗料、拽掉他的鞋子和褲子,拿起石頭砸他,踢他,讓他吞電池,最後把小詹姆斯的屍體放在鐵軌上,用石板蓋住他的頭。這樣的新聞數不勝數。

客觀說,人性有善有惡,少年兒童為善作惡都是環境使然。這就牽扯到電影的第三大看點,平庸的惡——從眾之惡。集體犯錯比個人犯錯的代價更低。在女主犯的惡毒主導下,大姐的謊言,小弟的暴戾,影片中一大波人湧入地下室,像欣賞喜劇表演一樣看著這可怕的一幕幕上演,每個人都興奮著嘗試如何摧毀一個生命。

更令人心寒的是,連受害者的親生妹妹,和喜歡受害者的戴眼鏡胖哥兒也都參與其中。任何人都沒能倖免。

△被囚禁在籠中的小鳥

在《烏合之眾》的書中寫道:「異質性群體中間,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狂躁。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在群體中間,傻瓜,無能和心懷妒忌的人,為了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受到一種殘忍,短暫卻巨大的力量。」

△施虐者群像

格特魯德和孩子們犯下了如此可怖的、不可饒恕的暴行。雖然她也是這個社會中最可悲的弱勢群體。在觀影結束後,我們有的只是深深的無力感。但是,弱者不是暴行的遮羞布,弱者的殘暴不能歸於人性,畢竟不是所有弱者都選擇殘暴,個人一定要為罪惡的行為負責。

△被審判的格特魯德

艾倫·佩吉這個演員從骨子裡就散發著一種反叛氣質。其實我隱約期望她飾演的Sylvia是會站起來反抗不公和黑暗的。可惜她並沒有。這點讓人感到心痛,然而這正是現實里許多無辜受害者的真實境況。

沒有神轉折,沒有主角光環。

面對黑暗,我們不能像鴕鳥一樣永遠把頭埋在沙子里,享受象牙塔般的生活。我們需要保持敏感,也需要始終勇敢。

· THE END · 這是「不散」的 第 589 期 文章,嘉年華。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 不散(busan-movie)原創首發,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265名女性受害!最危險的性侵者披著怎樣的皮?
當孩子被性侵,我們該怎麼辦?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當開始了解關於性侵的話題,我好像不想原諒這個世界了
三種顏色事件:孔聖人沒有如期而至,有人開始期待包青天!
我是爸爸,你是媽媽

TAG:虐童 | 兒童性侵 | 電影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