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開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心開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最近禪老師寫出《地藏法門》,而我的角色就是一個「先行部隊」,甚至像代理人似的角色,將一些重要而複雜的佛理重新包裝推廣出來。

在過去一年中,本人以「輕心」這個筆名說出了普遍宗教圈內不敢公開探討的課題,其中就是包括「性慾、愛情」,尤其是「禁慾、性需要」的領域,筆者借題發揮花了接近三萬字篇幅談論這個課題。

筆者一早清楚知道「大乘佛法」的原貌並非現時民間流傳般的這樣,但既然有心求覺,此乃所有佛弟子必須擁有的知情權。

由於大部份人沒有得到真正的佛法傳承,於是將其不明佛理的狀況,就像失足掉進大海中四肢胡亂狂抓,務求找出一種安全感,導致一廂情願、以訛傳訛,習非成是,將佛法轉移到不合邏輯、不合情理的個人喜惡領域之上,此盲目不理智之思想言行,為他們締造了一份「修行存在感」,其實此情況就是「迷信」。

舉例說,最大迷信之轉移莫過於以下五點:

一、設法破壞性器官功能~「禁慾」。

二、專註揀飲擇食~「貪素厭肉」。

三、口中對經文、佛號唸唸有詞,卻不懂經文內涵及憶念覺的意思。

四、專註「放生、捐錢」求贖罪、求功德。

五、將修行課題扭曲,只寄託於死亡後的凈土,卻完全漠視人生。

以上五點幾乎是過去100年中國民間佛教的主軸,實屬可惜,更令人啼笑皆非。有見及此,禪老師和輕心以俗家居士身份深入民間,將高深佛理配以現代語表達,將佛法核心詮釋出來,目的使佛法流布更清楚,進一點綿力期望令社會安穩,思路更清晰,藉此令人生活更和諧。

本來佛法修行必須從人心的思維轉化開始,故此《地藏法門》清晰地將佛法修行切入點及輪廓勾划出來,表面是說地藏菩薩行願,其實就是修行上的「佛心直旨」,猶如地圖路徑,不知讀者是否能夠感受出來?

演講者、作者通常會在演講完畢、寫作完畢後也會祝福聽眾、讀者遇上好運、生活順利,但我不打算這樣做,以下會告訴原因。

認識我超過三個月的讀者,也知道我從來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因為筆者清楚自己角色,有必要將角色扮演與現時民間傳統佛教劃分出來。

筆者文章內容表達跟傳統佛教有所不同,這個所為不同就是本人所得到的佛法渠道,並非局限於中國民間流通的書籍、中文字佛典及言教,而是來自印度梵文經典及一脈相承的系統學習而來,亦即所謂具有「傳承系統」。

接下來的的說話,可能會令一般佛教信徒感到刺耳,甚至反感,但仍鼓起勇氣,冒著被批評的下場而說出一些內心的善意說話.......

尤其必須向已經對《六度般若波羅蜜多》有雛形了解的朋友道出以下的說話及已通過《地藏法門儀軌》法脈傳承的同修........

  • 我希望你們今後不時遭受「不公平對待」,這樣你們才能理解「平等心」的重要。
  • 我希望你們今後不時遭受「背叛、出賣、加害」,這樣你們才能培養出「慈悲」。
  • 我希望你們今後不時遭受「失去擁有、所求不遂」,這樣你們才能徹底明白「布施波羅蜜多」的透過扶持來「舍我」,真正目的意義是「破執」,而並非「求福」。
  • 我希望你們今後直接面對花花世界、滾滾紅塵,不時遭受「利誘、打擊、疾病、苦難、厄運」,這樣你才能學會觀察出「情緒起伏」,馬上為自心起戒,直至完全將「戒律波羅蜜多」發揮得淋漓盡致,改變成「降伏自心」,而不是把戒律視為法律般強行遵守,內心卻仍然耿耿於懷、忐忑不安地活下去。大家必須明白戒律是遍及人生一切處,從來都沒有局限什麼領域,更並非「否定、排斥」該領域。佛法教人「設戒防守」,目的要認識到「執著滯留」所帶來的後果就是下墮於生死流輪。

例如「五戒」只是五個針對「心執」而要留意調整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條船,五戒就是說船身五個較易破穿漏水的位置,並非叫人無事惹事,明明自己本身不會吸食亂性毒品,卻無情白事告訴自己「永不飲酒一滴」,這無疑是在船身刻意鑿穿洞,再去修補。

戒的意義在「止貪」,猶如《大悲咒》中其中一句「raga-visa vinsana將貪心之毒除去」,如果是否為自已構成傷害身心也不知,這叫「moha-visa愚痴之毒」。

因此,大乘佛法修行人,千萬不能矯枉過正、為戒而戒,如不明白戒律意義是針對每人個別執著而設,你的人生將會充滿黑暗。

  • 我希望你們今後不時遭受「冤枉、侮辱、逆境」,這樣你們才能體會出「安忍波羅蜜多」,而不是強忍,內心卻帶著委屈及埋怨。
  • 我希望你們今後不時遭受以上不如意的事情,這樣你們才能徹底執行那份「離迷入覺」的大方向勇往直前,不再為了預設的結果而「患得患失」,這種運動家精神會使人從而明白「精進波羅蜜多」的真義。
  • 我祝你們透過遭逢「厄運」,這樣你才能體會「機運」也是人生的一部份,幸福並不是必然,從而打從心底真正接受那份世間上的無常變化~諸行無常。
  • 到時候你們會理解到「自己的成功不全然是應得,別人失敗也不全然是他們應得」,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天地萬物運行就是受制於「眾緣和合」而生滅,當中就是牽涉了無盡人心凝聚構成一件世事,際遇本身是沒有自主性,推動的是人心~諸法無我。

勿再不負責任,一切都是人的心所造成,自作自受。

  • 世事本來就是中性的活動,分別感覺、觀念的只是人心,一切二元對立也是人類一廂情願的界別,一切善惡對錯也是只維持人間社會之秩序,一切「規矩、道德、人倫、法制也隨著隨著時空、國家、文化、種族、觀念」而有所改變,各處鄉村國處例,並不應滯留於心,這樣你們才會明白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多」,如果要清晰分出對錯只有到法庭。
  • 當大家不可避免地遭逢失敗跌倒時,我希望你的對手會幸災樂禍,人生是需要充滿磨難,才能明白人生的「貪、執」就是苦的根源,必須找出導致解脫諸苦的原因,才能真心真意、有效果地走上菩提之路。
  • 清晰明白世間中性的運作,無論思想也不滯留、人事互動也不滯留,這樣才稱得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地面對生活,這個就是真正的「禪定波羅蜜多」。
  • 我希望你們今後不時遭受「發惡夢」,請醒來的時候好好回憶反思,便知道醒來時候何曾也不是一樣如夢,不斷思考如何面對這個「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卻感覺拳拳到肉的「夢」,最終發現那只是一份「記憶殘留」,這樣你們才能徹底明白什麼叫「諸法無生」。
  • 更需要明白了一切皆空,並非教人沒有任何目標做人,反之,真是清清楚楚面對人生的一切,人間的一切領域都需要學習遵守,然後不再滯留,不要為了預設目標而執著,一切取向都可以存在,卻不帶著絲毫的執著滯留,這才真正成就「無去處」,這種不執著取向的狀態,此乃真正的「波羅蜜多」。
  • 我希望你會被別人忽視,不再事事以自己為先,這樣你才會了解到傾聽及理解別人的重要。
  • 最後,以下說話更刺耳,我希望你們受傷遭受到孤獨,這樣你才不會把幸福是為理所當然,從而珍惜遇上的所有人,廣結善緣。

儘管此刻筆者所說的是大乘佛法切入修行點,但是閣下不可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佛門各派,各有千秋,你不單止要尊重所有宗教、門派,更要尊重所有生命。

坦白說,就算筆者不希望壞事降臨在我們身上,壞事終究會找上我們,因為人生本來就是充滿八種苦難。至於我們能否從這些厄運學到東西,就看是否能夠解開這些不幸背後的人生課題~萬法唯心。

  • 如果不思考自己,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就無法找回真正自己,欠缺自省的人生是沒資格活下去。
  • 一個充滿智慧的前賢告訴我們,欲獲得完美人生的一個關鍵,就是「不要追求完美人生為目標」來做每件事,因為世間根本不存在完美,只有圓滿,而且要圓滿的只是人心。

修行從來也不是形於表面的讀誦經文、禁慾、揀飲擇食,也不是等死求浄土,更不是妻離子散、眾叛親離、走入深山食樹皮、遠離人群代表清浄。

撇除任何宗教理念,人的悲歡離合盡在生活,相信沒有人可以反對。故此,修行人如果想解決煩惱,理應從生活中切入修練調整,因為「六根」跟「六麈」的互動就是「生活」。換言之,佛陀一生說法40多年,就是教人如何用智慧面對生活。

佛陀所教的「六度波羅密多」就必定教人如何用智慧面對生活,此六個切入點將會是大乘佛法修行人的主軸。

  • 不要覺得修為有所成就的時候就覺得高人一等,我們應該向街上倒垃圾的人、洗廁所的人、餐廳侍應介紹自己,問他們叫什麼名字,用帶著微笑及直視目光面向他們眼睛,完全要體驗出那份什麼叫大慈大悲的心。

作為大乘佛法的行者,面對別人針對「大乘非佛說」之言論,不必耿耿於懷,閣下可以嘗試溫和解釋,亦可以採取強硬發言面對,誰也沒有權利阻止你們,但請閣下內心也應當保持平穩。

說到這裡,筆者希望各門各派,也不必針鋒相對,各自做好本分便是,請用言行證明閣下的智慧,公道自在人心,修行是修證自己的心,不是修理他人,共勉之。

~《輕心》

外布施,不張揚,

三輪體空不住相。

內布施,養生強,

色身基本需滋養。

波羅蜜多財布施。

無畏扶持法宣揚。

執心頑,身心傷,

當下起戒福慧長。

稱讚我,侮辱我,

順逆安忍無生過,

是道則進非道退。

隨緣盡心精進推,

盡心後,隨緣里,

患得患失皆粉碎。

襌思維,不著相,

定於一行三昧香。

手持文殊般若劍,

粉碎二元斬四邊。

法無常,法無我,

涅盤寂靜如來果。

地藏願,六度行,

地獄無間不再生。

~《輕心》

推薦閱讀:

【雲居山夜話】初上雲居十一:起七
金剛經中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什麼意思?
阿羅漢和佛的區別是什麼?菩薩和佛的差距在哪裡?

TAG:地藏菩薩 | 佛教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