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人如何治療心理疾病?

傳統醫學正在走向現代,傳統醫學中的心理治療也正在走向現代,然而在走向現代的過程中,古代的心理治療,其實也有許多有趣也有價值的地方,值得我們去玩味。

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中醫醫書中,醫生運用心理療法的案例有六百多例,可見心理治療在中醫治療中,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對中國傳統醫學而言,把人的身心看作一體,《靈樞·天年》云:「血氣已和,營衛以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身心一體才是完整的人。

身體的不調會影響心理,「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素問·調經論》),同樣心理的不調,也會影響身體,「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口問》)。

《東醫寶鑒》說:「古之神聖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致於有病;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捨本逐末。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雖一時僥倖而安之,此則世俗之庸醫,不足取也。」認為疾病的根本在人心,治病不醫心,是捨本逐末的行為。

一.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在中醫里是屢見典籍,並且收效甚好的一種療法。

在面對許多「疑難雜症」,其實也就是如今劃歸精神類的疾病時,藥物往往難以見到效果,中醫們便積累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心理療法,比之如今的認知行為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名醫類案》記載:一人誤飲有很多小紅蟲的水,從此,總覺得「心中如有蛆物」。治療者將一些紅線「剪斷如蛆狀,用巴豆二粒,用飯搗爛入紅線丸十數丸,令病人暗室內服之。」等到他拉出來後,看到那些紅線「蕩漾如蛆,其病從此解。」醫生並沒有真正開藥,而是讓病人建立肚子里沒有蟲子的認知,當病人建立起了良好的認知,病就不藥而癒了。

還有用厭惡療法的。《世醫得效方》記載:為了治療一個酒精成癮的「酒鬼」,醫生讓家人把他手腳捆綁起來,放一壇酒在酒鬼口邊,「其酒氣沖入口中,病者急欲就飲,堅不與之」。一會兒病人吐出一塊瘀血,醫生便讓家人將瘀血放人酒中燒煮。瘀血形狀難看,並且散發出濃濃的惡臭味,把這位酗酒者噁心到不行。這個嗜酒如命的人「自後雖滴酒不能飲也」。

名醫俞用右接到一個癔症病人,這個病人是女性,因為一次打哈欠把手舉起來便從此再也不能放下去。當她來到俞用右面前時,依然高舉雙手,請求醫生施藥。俞用右當下取來銀針,揚言要解她裙襦,還沒來得及等病人同意,俞用右便已經開始拉病人的裙帶,病人因為羞恥,害怕裙子當著眾人的面掉下去,下意識地用手去提裙子,從此手就能放下了,行動如常。

更為精密的,還有使用「系統脫敏療法」的。

系統脫敏療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恐懼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稱為「系統」,便是因為行為療法的脫敏要建立恐怖或焦慮層級,逐漸實現擺脫焦慮和恐怖,是非常系統,也是針對焦慮症和恐懼症最為有效的療法。

雖然號稱是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實際上中醫對此也有一定論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到:「驚者平之」。

元朝的名醫張從正就用過這樣的方法,並且這例醫案和現代的系統脫敏法相比,頗為神似。

《儒門事親·內傷形》記載了一例張從正用系統脫敏治療恐懼症的案例:衛德新之妻晚上遇盜受驚,從此,一聽到響聲就「驚倒不知人。」張從正在治療時首先當著患者的面以木猛擊茶几,「其婦大驚」,但是「張曰:『我以木擊幾,何以驚乎?』」,他讓患者暴露在恐懼環境中時,又立馬令其放鬆。「伺少定,擊之,驚少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張子和反覆如此,讓恐懼和放鬆狀態交替,直到患者不再恐懼。然後,「以杖擊門,又暗遣人擊背後之窗」建立更高的恐懼情景層級,「是夜使人擊其門窗,自夕達曙」然後繼續提高層級,最後「嗣後雖聞雷聲亦不驚」病人的驚恐癥狀完全消失。

二.「精神分析」療法

傳統醫學的心理治療,除了立竿見影的行為療法,還常常採用具有精神分析色彩的心理治療,讓病人直面無意識,溝通意識與無意識間的連接,消除力比多的衝突,從而減緩、治癒癥狀。

《靈樞·師傳》篇說:「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傳統醫學認為治病要「順其志」,也就是要讓病人內心的力比多得到流動,要讓病人的自我和本我能夠和睦相處。

《程杏軒醫案》記載了清代名醫程文囿治一「室婦鬱症」,就是治療一個患了抑鬱的女孩,醫生髮現該女孩其實是性慾得不到滿足,該女是因思嫁未遂致抑鬱,於是進食即吐,葯治無效。於是勸告女孩家長令其出嫁,女孩嫁人後癥狀就痊癒了。

《景岳全書》講治療「詐病」,除了故意裝病,還有就是有癥狀但是查不出器質性原因的疾病,如今不再稱為詐病,而是稱為癔症。治療癔症要「借其欺而反欺之,則真情自露,而假病自瘳也」。「借其欺而反欺之」,這就是精神分析中的利用其防禦機制進行工作,讓其「真情自露」令無意識湧現,就可以達到「假病自瘳」的治療目的了。

弗洛伊德說精神分析治療的秘訣在於「愛與工作」,《四川醫林人物》載:「肖文鑒,南充人。一室女患鬱症,形消骨立,鑒囑女結伴鋤菜園蔓草,刈草二背。女初不耐,久習為常。如是一百,體漸強壯,面生華澤。」肖文鑒醫生的治療方法,也未嘗不是「愛與工作」的體現。轉移,是精神分析治療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例如催眠,就是一種轉移的方法,而工作也是如此,當患者心理能量得到轉移,不再固結於一處,並且在工作中樹立起自我效能感,獲得自我認同時,心理癥狀就不藥而癒了。

三.人本治療

傳統醫療非常講究「以人為本」,《素問·湯液醪醴論》甚至指出「病為本,工為標」,與人本學派的「來訪者中心」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本學派認為人天生具有自愈的能力,心理治療師的作用不是去藥到病除,而是去幫助病人找到自己的需求,以人格的成長為手段同時也是目的,來帶動整個心理系統的成長,已經癥狀的治癒。《素問·湯液醪醴論》「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正是人本的精神,患者自身才是治癒的關鍵,醫生起到輔助的作用。

《靈樞·師傳》,也指告誡醫者:「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在治療中,勸慰開導病人,是治療的手段,也是醫者的義務。

孫思邈指出:「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治,以嗜欲多於丈夫,感病倍於男子,加以慈戀愛憎,嫉妒憂患,染著堅牢,情不自抑,因此成疾。」醫聖孫思邈的觀察與當代的研究有相似的觀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女性大於男性,神經症、抑鬱症等疾病,女性的患病幾率幾乎是男性的四倍,這也是因為男性女性的生理構造以及社會影響的不同所導致。

看似冷酷的指責,實際也是人本的精神,在乎患者個體,而不僅是癥狀,《內經》中提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嘗富後貧,嘗樂後苦......必問貴賤,封君敗俗,及欲侯王」,對於來訪者除了癥狀的診斷,更要對來訪者個體的心理甚至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等加以診斷,比之人本的會談,同樣具有來訪者中心的精神。

並且孫思邈看似冷酷地對女性進行責備,實際上也是在告訴我們人本身的能量對身體的影響,女性之所以比男性多病,並且更難以治療,不在於身而在於心,如果我們能夠協調自己的內心能量,都可以做到健康並快樂。

無論心理治療還是身體的治療,醫生都要學會「等」,等待病人準備好痊癒,醫生才能施術。所以醫生醫不好喝酒的肝病患者,心理治療師也醫不好內心動力沒有啟動的來訪者。

傳統醫學以患者為中心,不是書本里的字句,而是醫者所奉行的原則。

《儒門事親》載:「息城司候,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之,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住。葯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傍,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結塊皆散」。戴人就是那個使用「系統脫敏療法」的張從正,他不僅為了病人敲桌子敲門,還為了病人當著大眾的面扮演小丑,又蹦又跳還說段子逗患者樂。這樣的治療,心理治療師也難以做到。

四.情志療法

情志療法是中醫的特色,現代心理治療對此多有借鑒,但是情志療法是中醫所特有,不僅是方法,更是其背後的哲學背景。

陰陽五行是中醫的根本理論之一,傳統醫學認為「陰陽消長」「五行生剋」,是治療的根本方法,於是也提出了相應的心理療法,稱為「以情勝療法」。《素問·五運行大論》言:「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憤怒的情緒失調就會傷及肝臟,可以用悲傷的情緒來中和憤怒的情緒,而高興的情緒失調會傷及心臟,就要用恐懼的情緒來中和,脾、肺、腎也是各有所主,各有所和。這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也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情志療法的背後,代表了整個中華哲學的精髓和根本。

金代朱丹溪也曾診治一年輕秀才。秀才新婚後突然亡妻,終日悲傷哭泣,食寢失常,形神俱損,遍求名醫,久治無效。朱丹溪診其脈後說: 「你有喜脈,恐有數月。」秀才捧腹大笑說: 「什麼名醫,男女不分,庸醫也。」此後每想起此事就發笑,亦常將此事作為笑料告之他人,與眾人同樂。後來秀才心情慢慢好了起來,食慾增進,病態就消除了。

《呂氏春秋》記載齊閔王因為思慮太多,導致一病不起,於是請宋國的名醫文摯來治病,文摯診斷後發現齊閔王的癥狀是由於思慮過多引起,於是故意激怒齊王,對齊王傲慢無禮,請三次才去給齊王開藥,一到齊王床邊,直接穿著鞋踩上去跨在齊王身上看齊王。齊王終於忍無可忍,大發雷霆要處死文摯,也因為這麼一怒,齊王的病竟也不藥而癒了。

《奇症匯》載:李大諫的父親由於兒子科舉高中,於是大笑不已,歷時十年,「初猶間發,後宵旦不能休」。治療者讓其兒媳捎信回去說他兒子死了。患者大悲,悲屬陰,正好用來調節喜即陽過盛,大悲顯然是陰盛於陽,於是又捎信回來說兒子病治好了。李大諫的父親一喜,陰陽便平和了,於是「笑症永不作矣」。

情志療法往往在生活中運用靈活,並且出人意料,效果良好。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情緒能夠「發而皆中節」,就是養生,也是治病。

修身養性是很靠譜的療法,於身於心都是如此。

情志療法中除了「以情勝療法」,還有音樂、藝術、喝茶、靜坐,都是心理治療。

山東省淄博市人民醫院曾經利用中醫的情志說來治療神經症患者,其中一例:患者,女,36歲,教師,已婚,2013年6月7日初診,因夫妻感情不和而漸表現情緒低落,興趣少,喜靜怕亂。懶散少動,嚴重時則有厭世情緒。人院診斷為抑鬱性神經症,常規藥物治療,輔以中醫「喜勝悲」之工娛療法,音療曲目為「百鳥朝鳳」,適當體育活動,10天後患者心情明顯好轉,興趣活動增多,飲食大增,獲痊癒治療效果。

結語

中國傳統的醫學以及哲學,都特彆強調「心理」,如果心理學離開了心,那麼心理學又是怎麼樣的科學呢?

西方在公元3世紀後,隨著古羅馬文化的衰落,特別在中世紀,精神病人被視為魔鬼附體,他們被送進寺院中去,用禱告、符咒、驅鬼等方法進行「治療」。許多專門「著作」,研究魔鬼的性質與精神癥狀的關係。甚至教皇親自指定編輯一本名叫《魔鬼的鎚子》的手冊,來為拷問、審訊、發現「魔鬼」提供方法。

至中世紀未宗教思想更形荒唐,對待精神病人更為殘酷。如用烙鐵燒炙皮膚,用長針穿舌頭等,用可怕的苦刑來處罰躲藏在軀體內的魔鬼,使之無法棲身。聲援精神病人的正義呼聲很可能被宣判為異端邪說,那些人被當作社會上的危害分子而加以燒殺、坑害。成千上萬的精神病人被傷害,被控告。

而中國對於心理的重視以及關懷,是傳統文化里值得學習的地方,在發展現代心理治療的同時,傳統醫學中「大醫精誠」的精神和誓言,依然值得所有心理工作者去學習、傳承。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通靈神探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綾瀨遙有怎樣的成長經歷?
夏洛特煩惱中都有哪些梗或者笑點?
學好心理學有什麼用?
缺這三樣你可能就是自卑的人

TAG:心理學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