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女神、女王沒什麼關係,婦女節最重要的意義也許應該落在勞動上

1

先扯一些題外話。

我原來在國企上班的時候,每年婦女節的福利是日化用品套裝,除了紙巾、牙膏以外,還有一堆洗衣液、肥皂、抹布、洗碗手套等家務用品。

每年收到這一堆過節禮物的時候,我都感覺哭笑不得。

雖然日化用品可以說非常實用,但在過節的時候發了一堆幹活用的東西,感覺就像是小時候興高采烈地期待兒童節禮物,拆開精美的包裝,裡面卻裝著一套課外練習冊。。

2

前幾天我看到了一個活動標語,我才第一次看到婦女節的官方全稱:國際勞動婦女節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

國際勞動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我第一次意識到,婦女節並不是對女性的特殊化,而是讚頌勞動婦女成就的節日,是呼籲男女平權的節日

知乎心理學話題優秀回答者Sylvia Wang這樣寫道:

善意性別歧視是指,認為"女性是更加柔弱的、需要被男性精心保護的"。

一眼看上去,善意性別歧視並沒有惡意性別歧視那麼偏激。但事實上,心理學家們認為善意性別歧視對女性的自我追求和發展所造成的限制非常可怕。

3

2015年百度和谷歌的節日logo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谷歌2015年婦女節節日logo

百度2015年婦女節節日logo

百度該插畫作者"Yonana的日常"在微博自述:

我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整天忙碌辛苦的女人們可以暫時放下家庭,責任和各種社會壓力,想想那些屬於自己的純真夢想和快樂人生。我想就算女科學家女宇航員,也喜歡過洋娃娃吧。

洋娃娃一般來說是一個穿著裙子、天真爛漫的公主形象。而很多女孩子追求的,是十指不沾陽春水,養尊處優,妝容精緻,嫁給心愛的白馬王子。這個理想和洋娃娃的形象高度重合,但是,洋娃娃人生並不是所有女生的追求

最強大腦21歲的逆襲少女卜瑋,剪著精幹的短髮戴著黑框眼鏡,被嘉賓問是不是"女漢子"的個性,卜瑋回答自己內心其實是個萌妹子。我聽到嘉賓毫無依據地提問卜瑋是不是女漢子的時候心裡有稍許的不適感,難道不留長發、不化妝、不穿裙子,就是不想當一個少女了嗎?

當今社會,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能夠抱有十二分的寬容,卻大肆宣揚韓國女生出門倒垃圾都要化妝,甚至有人大談化妝是一種禮儀和對別人的尊重。總有些人看女性過得好不好,先看這個人的形象是不是精緻優雅。看到女性頭髮凌亂、皮膚粗糙,出席同學聚會沒化妝,背著一兩百塊的淘寶包包,就從內心裡給她打上了「過得不好」的標籤。

同樣是六十多歲,趙雅芝和董明珠的外在形象差距巨大,但不妨礙她們同樣是成功女性。那麼,對於不那麼成功的我們,難道就只有形象好氣質佳,才能划到優秀女性的範圍中嗎?

有很多女性心裡永遠住著一個小公主,但也有很多女性即不想做女神,也不想做女王。

4

過去的婦女不論個人意願,全部服務於家庭,包辦幾乎所有的家務,負責生養子女,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女性在舊社會裡是男性的附屬品,需要依賴男性才能得以生存。步入新時代後,很多女性選擇走出家庭,擔負起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然而有些工作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有些家庭的男性依舊什麼家務也不願意承擔,有些地區存在嚴重的重男輕女,對待女孩比男孩要苛刻很多,甚至剝奪女孩的生命。新時代的女權,倡導女性和男性擁有平等的權利。

然而,近些年女權主義卻在中國頗多差評,我想主要還是有很多人打著"女權"的旗號,實際主張的卻是女性凌駕於男性之上,拒絕合理的付出,鼓吹靠著女性的身份坐享其成。

義務和權利是相對的,沒有盡到相應的義務,又怎能爭取到相應的權利呢?沒有相匹配的工作能力,就沒有要求升職的權利;沒有創造任何價值,就沒有要求享受工資的權利;沒有付出愛,就沒有要求得到愛的權利。

婦女節的主體是女性,但也有個非常重要的前綴——勞動,婦女節的全稱是國際勞動婦女節。

婦女節紀念的,是曾經為女性權益奔走的女性,曾經影響立法和促成工會組織建立的女性。她們是女性,但是同時,她們和通過她們的努力爭取到平等權利的女性們通過勞動,為人類的發展創造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價值。

這個簡稱婦女節的節日,恐怕更重要的意義並不是婦女,而是要落在勞動婦女上吧。


感謝觀看。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假裝中產」。


推薦閱讀:

致那些熟悉的陌生人
【3.8女神節】給自己一份最好的禮物
寫在3月8日婦女節,什麼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三八節:女王節到來,祝福在鋼鐵行業的女漢子、女王、女神幸福美滿

TAG: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