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逼真的砍頭?
點擊下方鏈接,觀看本期視頻:
http://www.miaopai.com/show/2oBKWoB7dZkTBi3rYFvxhpgLBou4S1CK14Lw-Q__.htm
-
以下是視頻文字稿:
電影史上的第一次砍頭出現在 1895 年。
通過在拍攝中暫停攝影機,把演員替換成人偶,完成了這部名為《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行刑》的短片。自此,電影中的砍頭鏡頭開始不斷進化,隨著特效化妝和電腦合成的完善趨於逼真。
設計一次砍頭有三個部分:人頭模型、噴血狀態、頭身分離。
製作人頭模型時,業界通常採用真人倒模。倒模時,演員要戴上光頭套,抹上藻酸鹽,再貼上石膏繃帶固定,等藻酸鹽凝固後割開取下。然後往藻酸鹽模具里灌入石膏就可製成石膏母模。
現在更先進的技術是用 3D 掃描直接列印出母模,十分方便快捷,不過更傳統也更細膩的做法是靠雕塑師手工製作黏土母模,但這種方式高度依賴雕塑師的手藝。
有了母模之後,需要用雕塑泥分離出前半部,貼上玻璃纖維,刷上凝膠,凝固成最終的模具,母模後半部及底部的模具也是這樣製成。緊緊貼合三塊模具,倒入調好顏色的硅膠,凝固後拆開,就是一顆硅膠人頭。
這顆頭還要進一步化妝,並植入牙齒、眼球和毛髮,脖子的切面處也要再精細處理。
然而這樣一顆人頭要耗費數月的製作,造價也不菲,相比之下,噴血特效就簡單便宜得多。
現在市面上已經有現成的特效假血,物美價廉。假血的配方千差萬別,最經典的是好萊塢著名特效化妝師 Dick Smith 發明的糖漿血,主要由玉米糖漿、水、奶精、卵磷脂以及紅黃藍三種可食用色素調配而成。
電影《教父》《計程車司機》《殺死比爾》里就是用這種假血。值得一提的是,早期黑白電影因為沒有顏色,電影製作者乾脆直接用巧克力糖漿代替。
有了假血之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真實的噴血狀態。為此,我們找來了科普作家劉大可。
人的頸部內埋著兩條粗大的頸總動脈,每次心跳通過的血量約為 100 毫升。砍頭後,兩條頸總動脈會立即噴射出兩條血柱,達一米多高。這種情形大約會持續 7、8 秒,然後隨著血壓降低很快變為流血狀態。
噴血的效果主要由氣壓罐來實現。氣壓罐里裝著假血,接出一條軟管,隱藏到假人體內,再布置到頸總動脈的位置,按下氣閥,就可以噴出假血。
最後是頭身分離的鏡頭製作。
大部分電影會通過剪輯利用幾組鏡頭間接呈現砍頭場面,略過斬斷的瞬間。
但也有影視劇,例如 98 版《水滸傳》用砍假人直接展現砍頭過程,但粗糙的道具很容易穿幫,只能一帶而過。而有了電腦合成圖像技術之後,電影製作者終於能流暢地呈現砍頭了。
以電影《最後的武士》為例,先拍攝武士揮空刀,被砍演員戴著綠色頭罩倒下的鏡頭,接著拍攝武士揮真刀砍斷一顆架在綠色柱子上的假頭,假頭掉落的鏡頭。後期製作時會摳出綠色的圖像,合成兩組鏡頭,展現完整的砍頭瞬間。電視劇《權力的遊戲》採用的也是類似的做法。
當前影視作品中的砍頭戲普遍採用實景拍攝結合電腦特效,86 版《西遊記》中孫悟空被砍頭的片段即是用藍屏摳像製成,效果雖拙劣,但在當時已屬先進,隨著技術發展,2006 年的電影《斯巴達 300》已經敢用慢鏡頭來強調砍頭瞬間。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特效製作砍頭場面是否逼真,關鍵在於演算法,以皮膚的質地為例以皮膚的質地為例,相比於以往的偶級反射模型,現在的量子化擴散模型更加精細。這種模型能保留更多皮膚細節,讓電腦渲染出來的人物更加逼真。
然而,足夠逼真的電腦特效十分昂貴。為此,一些影視劇不得不另闢蹊徑,94 版《三國演義》在拍攝關羽斬韓福時,就把演員埋在土裡,只露出腦袋,以此表現人頭落地,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土辦法了。
-
在微信回復「砍頭」,獲取砍頭特效製作教程。
推薦閱讀:
※《陳二狗的妖孽人生》這部網劇怎麼樣?
※為什麼國產劇的題材沒有看點與創新意識?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4 · 影視 |傳統影視眾籌能否給電影產業帶來新的轉折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部怎樣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