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發展的眼光育兒 - 二十年後,你的孩子會稱讚現在的你很先進嗎?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於2017年12月31日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元旦將至,再和大家一起回顧一篇我一年前寫的文章《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 - 二十年後,你的孩子會稱讚現在的你很先進嗎?》,一年過去了,不知道現在再看這篇文章,大家會不會覺得自己變先進了呢?相信這一年裡,無論艱難還是順利,我們每個人都有所進步。

十幾年前,我讀高二那會,有一次我的同桌月考沒有考好,她告訴我,她並沒有受到責問,反而,她父母在周末和她一起召開了家庭會議,討論分析沒考好的原因,並制定了下一步的學習計劃。在那之前,「家庭會議」這個詞只存在於我看過的電影中,就像老外的「雞尾酒party」一樣縹緲,聽得懂卻不知道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沒想到它真的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好奇的我繼續追問同桌,原來在她家,家庭會議是定期舉行的,每隔一段時間一家三口就會圍坐下來,分享和討論近期家裡發生的事情,大到工作和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小到家裡要買什麼電器,全家人都喜歡一起商量,每個人都需要發表自己的看法。難怪同桌口才很好,還在學校擔當廣播主持。

其實那個同桌的成績一般,高考只進了一所財經大學,但本科畢業後找到了四大的工作,後又去英國深造研究生,現在在北京發展得很好。她就是典型的成績不突出但靠高情商和溝通能力獲得成功的人。

我從小到大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因為我在家沒有隱私,我媽習慣幫我整理書包和抽屜。我們家也沒有關房門的習慣,如果我關上了,我媽會覺得奇怪得很,又替我把門打開......所以,我不喜歡寫日記。

高中住校時,我的室友每天晚上都有記日記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在她家,父母非常尊重她的隱私,進她的房間前都會先敲門,得到允許才進去。她的父母也不幫她打掃收拾房間,未經女兒允許不翻她的抽屜。從開始記日記那天起,她的父母就告訴她,他們絕對不會偷看日記,如果女兒想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父母願意傾聽,如果不願意,絕不打聽。他們相信女兒的判斷和分寸,事實上,這對父母也確實做到了。這個朋友現在是個非常有主見有思想的人。

還有一個高中同學,高一時跟我們吐槽父母周末出去慶祝結婚紀念日,把她一個人扔家裡。她的爸爸媽媽經常在她面前秀恩愛,還喜歡在家裡搞燭光晚餐。她爸誇媽媽漂亮,竟然說女兒長得不如媽媽好看......(我看過那位同學的全家照,確實她父母是俊男靚女,反倒這位同學長得有點對不起她父母了...)

再想想我自己,我連我父母的結婚紀念日是哪一天都不知道。秀恩愛吃燭光晚餐?對不起,我那時連燭光晚餐長什麼樣都沒見過。不是說我們這一代父母的愛情都很含蓄嗎?那位高中同學的父母讓我眼界大開,顛覆了我原來眼中對父母那一代人愛情的看法。

這些父母的育兒方式與我們父母那個年代的主流方式相比,絕對是非同尋常的,即使放到現在的標準看,也是相當先進的。每每聽到她們的講述,我總是羨慕不已。我常常想,是什麼讓她們的父母當年能夠做出如此新潮的舉動呢?他們的特立獨行有遭到其他人的嘲笑不屑和阻止嗎?

不管在哪個年代,總有那麼一些先進的父母在堅持做對的事情,他們有著超乎尋常的超前意識,不被周圍人的主流做法所左右。社會通行的標準不是他們判斷一件事好壞的依據,內心的標準才是他們所追求的。

在公眾號後台和育兒交流群里,經常能聽到一些在國內的媽媽在看了我的文章後感嘆:「悠悠媽,你說得很有道理,你寫的德國育兒理念我也很喜歡,但是我們生活在中國啊,中國的教育體制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德國人那樣教育孩子。」

還有人說:「我也知道在幼兒園階段提前學小學的知識不好,可是如果不提前學,進了小學就會比別人落後,排名會很難看啊。」

更有人在看了《德國幼兒園除了玩什麼都不教?隱形教學才是幼兒教育的最高境界!》一文後評論:「外國的什麼全面發展,在中國真的不適用,因為中國不需要那樣的腦力勞動者,中國更多的需要是體力勞動者,和聽話的下手。」

不知道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有沒有聽說過溫家寶總理說過的「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並且是飛速的變!我們現在培養的孩子是為了適應二十、三十年後的中國,而不是現在的中國!在科技發展和全球化深入的推動下,二三十年後的中國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會出現哪些新興職業,會需要怎樣的人才,我們現在誰也猜不到。

三十年前,有人猜得到移動互聯網是什麼嗎?有人猜得到網路解說遊戲也能成為一種職業?哪怕是十年前,有人猜到了在那些沒有考上名牌大學的人中如今很多也成了日入斗金的網紅嗎?

既然猜不到,我們就不要把培養孩子的標準限定在「現在的眼光」。大家用腳趾頭也猜得到,「現在的眼光」在二三十年後肯定會過時。

有的父母怕孩子因為沒有在幼兒園提前學拼音,在小學裡落後別人,於是迫於壓力送孩子去上課。

我說,如果我生活在中國,我會告訴悠悠:「這只是暫時的落後罷了,沒什麼大不了,人生的路還長著呢,不著急這一兩個月。咱們不和別人比,只和自己比。」

在德國,學校給學生排名次是被明確禁止的,公布學生成績和排名次會加劇學生的競爭壓力,降低合作意向,既不利於營造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是侵犯個人隱私的做法。

有的父母說雖然喜歡德國的教育理念,學齡前也給了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一進入小學,就立刻切換成應試教育模式了,孩子將來畢竟還要在國內參加高考,不得不適應。

我說,別說以後高考會不會廢除了,即使十幾年後依然和現在一模一樣,那又怎樣?我們也不能把教育的目標僅僅局限在考入名校吧?高考成功和進入名校又不是人生的終點,那才是剛剛的起點呢!多少人進入名校後因為心理問題而自殺?或者由於缺乏自律而荒廢學業?又有多少沒有進入名校的人現在混得很好?

我並不否定名校帶來的光環作用和人脈資源,我也認為能進名校固然更好,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一生幸福,TA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熱情。請相信,一個始終對學習、工作和生活抱有熱情的人,進不進名校都會發光的。

還有那位說中國不需要太多腦力勞動者,而需要體力勞動者和聽話的下手的,不可否認,在過去的中國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在現在某些欠發展的領域,也仍然是聽話的手下比有想法的人更吃香。但是我們不也看到,在越來越多的新興行業中(如自媒體、IT、設計、營銷等),真正有想法有創新的人成了被追捧的稀缺人才嗎?

不要低估了中國的發展速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在完成產業升級以後,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毋庸置疑,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從山寨走向原創(微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工種被人工智慧和機器代替。

既然未來很多工作都將被機器代替了,那需要人類幹什麼?——原創、想像力、管理統籌、人際溝通、trouble shooting(解決問題)、decision making(做決策)、跨文化交流、藝術創作等等一系列綜合能力。父母們應問一問自己,我現在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嗎?

學過歷史的人都了解,改革是在問題和需求升級到不可調和時才被迫進行的。先有問題,然後才會有人呼籲改革,也就是說,改革的發生總是滯後於社會發展需求的。中國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然而,我們國家為了滿足未來的發展需求和提高全球競爭力,實施教育改革絕對是趨勢,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事實上,現在大城市的教育已經進步了很多,但發生根本的變化還需要一個過程。何況國家那麼大,改革要從一線城市普及到全國,肯定是需要時間的。

那麼問題來了,在我們明知現行教育體制需要改革卻還未改的這段時間裡,我們是繼續要求孩子適應現行應試製度,做個擅長做題考試的「好學生」,還是思想更前瞻一點,著眼未來,培養一個適合未來社會的人呢?答案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真正能做到後者的永遠是少數。大多數人會和周圍人趨同選擇前者,適應當前環境:如果班上的孩子都在補課,那我也得送孩子去補課;如果大家都在教孩子打回去,那我也得教孩子打回去;如果大家都在偷看孩子的日記,那我看一看也沒什麼大不了......

畢竟,要做出與眾不同的決定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冷靜清醒的頭腦和承受別人評論的勇氣。這也是為什麼,優秀的永遠是少數,而大多數人淪為平庸。優秀的人引領潮流,普通人追趕潮流。看得比別人更遠一點,就是優秀與平庸之間的距離。

生活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父母如果不能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放眼未來,還用十幾年前的老方法教育孩子,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是過時的,會被將來的社會淘汰。

有人評論《春節吃飯,教給孩子這些餐桌禮儀,彰顯一個人的教養與層次》,中國人剛剛解決溫飽不久,就要求這麼多禮儀,有必要嗎?這顯然是缺乏發展的眼光。二十年後的中國還能說是剛剛解決溫飽嗎?那個時候的餐桌禮儀肯定比現在要講究得多,這是文明發展的大趨勢。我們的孩子將來是要去適應二十年後的餐桌社交場合的,如果你現在就教給TA二十年後能用上的技能,孩子將來定會感謝你!

很久以前我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叫:父母當年的哪些教育方法讓你覺得他們很先進?下面有很多令人羨慕的回答。其中一個人在回答下的評論讓我印象深刻: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好父母,再想想自己就想哭。

呵呵,多麼令人窒息的評論!要知道,孩子是無法選擇父母的,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父母!不要管你周圍的人在怎麼做,也別去比較別人家的孩子已經比你的孩子多掌握了多少東西,你只需要堅持做正確的,對孩子長遠發展有利的事就好。

希望二十年、三十年後,當我們的孩子談起父母時,我們會是他們口中那個走在時代前端的先進父母。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淪為那個羨慕別人家好父母羨慕到哭的可憐孩子!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我很慶幸父母沒有教我服從權威
如何引導孩子放棄玩賴習慣?
為什麼2—3歲的孩子愛打人?
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認識觀?
到底該不該給寶寶喝水???

TAG:早教 | 育兒 | 德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