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賴父母,怎麼辦?
我們平時說的【依賴】和【被依賴】,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們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當一個人處在【依賴】別人的境地,隨之而來的,除了有點感謝之外,更多的感覺是——沒有能力、沒有價值感、怨恨、挫敗和生氣。
而長時間處於【被依賴】的境地,就會產生無窮盡的滿足感、喜悅感,因被需要而有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行為指導。
舉一個很形象的例子:
一個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工作熟練,方法得當,還能經常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所以,這個管理者就是他工作環境的主人。當別人遇到問題而發怒,他會微笑面對,表現出很好的自我控制力。
這種控制力來自於他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自信。
然而……
當這位管理者回到家裡,如果妻子做的菜不合口味,他就會對妻子大發雷霆、一頓呵斥,這並不奇怪。為什麼?
他不再是那個能幹的管理者,這個時候,能幹的是侍候他、為他做飯的妻子。這個家,是妻子的天下。
如果這位管理者也學會了做菜,或許他就不會專橫跋扈了。
夫妻之間的依賴關係暫且不說。
孩子的感覺到【依賴】,父母的感覺是【被依賴】,這種相處關係正常嗎?
這確實是無奈又進退兩難的事實。
一方面,我們的孩子確實需要我們,因為他們太小沒有經驗,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告訴他們怎麼做;
另一方面,他們的依賴又會導致對我們的敵意,讓我們無奈又不得不警惕。
沒有能力、沒有價值感、怨恨、挫敗和生氣……
在日常生活中,怎樣讓孩子的這些感覺降到最低呢?
我們先介紹三個小技巧:
第一,不問太多問題;
第二,尊重孩子的努力;第三,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放了學,家長們通常會喋喋不休的問孩子:
今天在學校(幼兒園)怎麼樣?
老師今天又教了什麼?
今天的作業難嗎?
同學之間相處的怎麼樣?
…………
孩子如果單獨出去玩,回家之後,更是【問題重災】時間:
到哪裡去玩的?坐什麼交通工具?
都是誰一起去的?
你們都玩了什麼?
有沒有家長和你們一起?
最後你們一個一個怎麼回家的?
…………
說實話,將心比心,這一些問題,讓孩子會感到無形的壓力和隱私侵犯。
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就知道了。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沒有準備好【怎麼回答】,或者不願意回答的適合,他們防禦性的回答只有兩種:
「我不知道」
「別煩我」
一位媽媽和我說,她覺得,不問孩子問題的家長就不是好家長。
有這樣思想的家長很多很多。
以前我也是,直到我看到了這個方法:
不問太多問題。
如果我們戒掉【狂轟亂炸】的問孩子,我們就會發現:
只要在孩子【想說話】的時候,認真的傾聽,孩子就會願意和我們說,甚至說很多。
如果我們在孩子【沒說完】就打斷,或者【不耐煩】孩子說的話,即使問再多的問題,孩子也會閉緊嘴巴,不再說了。
在之前我們文章里分享過:充分關注自己的孩子。
其中有一條就是:安靜專心的傾聽。
在女兒身上,我刻意的試著【用】這一條,效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平時女兒說話的時候,我盡量不打斷她;
如果我沒有聽清楚,我會重複一下:「你是不是說……」;女兒興緻勃勃的說話時,我會盡量全神貫注的看著女兒;我發現——如果我把手裡的事情全部都放下,面對著女兒,她說的更多……
我們不說的時候,孩子就感到解脫了,如果你願意聽,孩子就願意說了。
第二個【鍛煉孩子自立】的技巧是:
尊重孩子的努力。
先來看看這樣幾個場景:
場景一:
【孩子正在努力的想要擰開罐頭的蓋子】
A媽媽:「來,把罐頭給我,我幫你!」
B媽媽:「瓶子蓋不容易打開,有時候得用勺子撬開一邊……」
【總結】:
如果我們忍受不了站在那裡,看著孩子怎麼都打不開罐頭,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替他們去做】。
場景二:
【孩子正在努力的系鞋帶】
A爸爸:(等了一分鐘)「怎麼這麼長時間還沒有系好鞋帶?」
B爸爸:「系鞋帶很考驗你手指的靈活性。」
【總結】:
有些我們大人覺得非常簡單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確實非常難。
如果我們能夠給孩子一種【可能會難】的暗示,這樣孩子如果成功了,會自豪;如果失敗了,也不會那麼氣餒。
場景三:
【孩子正猶豫要不要學慣用筷子】
A媽媽:「用筷子很簡單,來,我教你。」
B媽媽:「學慣用筷子吃飯可能會比較難,剛開始不太容易成功。」
【總結】:
對於孩子來說,也許正在做的這件事情,是第一次做,沒有任何經驗。
所以,孩子們有權利知道,我們家長也有義務去提醒孩子:做這件事的難度。
給孩子喂葯,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可能是最頭疼的事情之一。
講一個家裡親戚的例子。
成成是個大眼睛男孩兒,還不太會說話,起碼不太會表達需求。
有一次,成成發燒特別嚴重,必須馬上吃藥。
媽媽和奶奶就開始做嚴峻的準備工作:備好了小勺、溫水、葯、成成。
鑒於之前的經驗,媽媽怕成成閉著嘴不吃藥,就悄悄的和奶奶說:
「您捏著他的小鼻子,我負責給他往嘴裡喂葯。」
奶奶會意的點點頭。
結果就在奶奶和媽媽兩個人,準備好了姿勢,馬上要實行高難度【喂葯】動作的時候。
成成說出了人生中第一句完整的話:
「媽媽,我自己來!」
這年,成成3歲。
對於孩子來說,生病必須吃藥,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葯的苦澀讓孩子【沮喪】和【退縮】。
這個時候,如果給予孩子一種「怎麼去做」的選擇,孩子就會把注意力放到「選哪個」,而不是事情本身。
比如,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喂葯之前可以這樣商量:
「看得出來你並不想吃藥,但是我們又必須吃藥。你是想用蘋果汁喂葯,還是冰糖水?」
這就是我們【鍛煉孩子自立】的第三個技巧: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適當的選擇,會讓孩子學會【控制和主導自己的生活】,鍛煉他們成為自己生活的小主人。
我們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有意識】給孩子提供選擇。
比如:
「今天上學,你穿綠色的外套,還是藍色的?」
「大聲喊叫會影響我們吃飯,要麼別喊了,要麼到自己房間去,你自己選擇!」「我們10分鐘之後出發,還是15分鐘,你來決定。」「喝水,還是喝蜂蜜水?」「你要坐靠窗的位置,還是中間的位置?」…………
我們來重新溫習一下【鍛煉孩子自立】的三個技巧:
第一,不問太多問題;
第二,尊重孩子的努力;第三,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就像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清楚的知道:
給孩子【包辦】一切,相比於,【教會】他們一切,容易太多了。
比如,家長【喂飯】和【鍛煉】孩子自己吃飯。
要知道,【教會他們吃飯】不僅僅要拿出十倍、百倍的耐心,而且,這項工作會十分的單調、乏味、困難重重……
有沒有稍微簡單一些的辦法呢?我們下一篇一起討論討論。
推薦閱讀:
※浙江一名億萬富豪收養了一位漂亮的養女,竟然是為了……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與感覺統合功能訓練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團隊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寒門再難出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