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現實釋體?

原作:Overcoming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譯者:Cain

與人格解體很相似的一種心理障礙是現實釋體。這個詞最早於1935年由愛爾蘭精神科醫生愛德華·馬波瑟(Edward Mapother)提出。鑒於人格解體也涉及自我知覺的扭曲,而現實釋體指的是以某種異化的方式感知自己所處的環境,因此常常被當做DPD的一種表徵來看待。受現實釋體困擾的人們對它的描述是「外部世界所見皆陌生且不真實」。舉個例子,你的視覺可能出現異常,導致看到的物體比實際的更大或更小。司空見慣的場景變得陌生或怪異。不知何故,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是你原來的認知里應該有的樣子,就好像它們不該是這種大小或形狀,亦或者在某種程度上與環境格格不入。

在本書中,我們將探討本書的作者們所研究的四類DPD患者。艾米麗(Emily)是個年輕的女性人格解體者,她堅持認為自己是被環境壓垮。她無法閱讀,因為無法集中精神在單個詞語上,總是被眼前的整體畫面分散注意力。約翰(John)也患有DPD,他說道,每當他閉上雙眼,就會產生各種詭異的感覺:身下的椅子變得過於狹小,躺著的床正將他吞沒。理智上,他知道環境中的一切並沒有真的在變化;因此,他的癥狀屬於現實釋體,而不是幻覺。艾米麗和約翰的體驗都是與DPD相關的現實釋體。

另外,現實釋體也可能讓你開始質疑日常環境中的事物存在的意義。例如,你可能會覺得路上的車在毫無目的地移動。經常與你聊天的那個人也顯得陌生而機械化。由於世界看起來如此虛幻,你還可能出現異常的軀體感、扭曲的認知、以及失重感或基本官能(包括嗅覺、觸覺或味覺等)的喪失。或許你會感覺時間變得遲緩或急促。物件彷彿是二維平面、或顏色趨於蒼白單調。眩暈感也很常見。甚至連你自己的聲音聽起來都顯得遙遠而生疏。總而言之,你對所有能夠進行觀察的事物(包括你自己的內部感覺)的感受都發生了異化。

小測驗:你是否存在人格解體的癥狀?

  1. 你是否感覺內心空洞?
  2. 你是否感覺失去了自我?
  3. 你是否感覺自己像個旁觀者,正站在自身之外遠遠看著自己?
  4. 你是否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
  5. 你是否麻木,無法感覺到情感,即使你知道本應該有的情感是什麼樣的?
  6. 你是否會將自己的生活形容為「行屍走肉」?
  7. 周圍的環境對你而言是否顯得陌生,似乎與其他人感知到的世界不一樣?
  8. 你是否感覺身體與靈魂相隔離?
  9. 你周圍的一切是否顯得朦朧而虛幻?
  10. 你是否感覺環境如此離奇、超現實,以致於似乎活在夢境中?
  11. 你是否感覺自己像個正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員,台詞爛熟於心,卻毫無共鳴?
  12. 你是否常常花費大量時間思考哲學或宗教問題(例如:我們為什麼存在,我們是否真實,究竟是誰在說話,以及時間與空間的本質是什麼等)?
  13. 你是否感覺思維與身體分離?
  14. 你是否過於關注自己的軀體感覺、或強迫自省,又或者二者皆有?
  15. 你是否擔心失去對自己的行為的控制?
  16. 你是否對噪音過度敏感?
  17. 周圍的物件看起來是否與過去不同?
  18. 你是否感覺似乎有一道內在的聲音,分明是你本人的聲音,卻同時與你交流,或打斷你的其它思維?
  19. 你是否感覺與他人或事物相隔離?
  20. 你是否感覺自己長時間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

如果你的情況符合以上問題的一半,很可能你患有人格解體症。不過,很關鍵的一點是,你還是需要諮詢一位有過DPD及其它解離症相關工作經驗的醫生來確診。

DPD一般何時出現?

DPD並不一定表現為嚴重或頑固的疾病;對有些人來說,DPD的感覺僅持續幾個小時、幾周、或數月。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它是持續一生的痛苦掙扎。此外,部分患者是在經歷了災難等導致的劇烈心理或情感變化後,出現了DPD的癥狀。這就是在實際案例中DPD難以被確診的原因。DPD與重度抑鬱症(MDD)、廣泛性焦慮障礙(GAD)之間存在許多相似的表徵,因此常常為誤診。研究者發現,致命危險的倖存者中,大約三分之二的人記得自己創傷後出現了DPD的癥狀(卡德納(Cardena)和施皮格爾(Spiegel) 1993),這意味著人格解體很可能是大腦用以對抗創傷的策略之一。

DPD可能造成嚴重焦慮;與此同時,焦慮也會引起人格解體。DPD的部分較嚴重且持久的癥狀通常可以在廣場恐懼症(害怕公共場所)、疑病症(對身體健康憂心)、或強迫性神經失調(OCD,其特徵為受各種侵入性思維操控,例如情感的痴迷、情緒的衝動,或二者兼而有之)等患者身上見到。我們將在第四章對DPD與其它精神障礙之間的關係進行更加詳細的探討。

耐人尋味的是,因吸毒而患DPD的人可能本身對解體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事實上,部分患者表示,他們剛剛攝入非法毒品的瞬間就產生了解體的體驗。我們將在第三章討論DPD與濫用毒品之間的關係。

正是因為DPD與其它精神障礙之間存在如此繁雜的相似之處,你得到的診斷很可能並非真正的癥結所在,也無法解決給你帶來不適的問題。甚至你所諮詢的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也許都無法明白究竟哪裡出了問題,而這對你的挫敗感和疏離感更是雪上加霜。由於解離症的癥狀幾乎難以客觀定義,沒有相關經歷的人可能會質疑這種疾病的真實性或合理性。但是,人格解體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隨著對DPD的科學認識持續發展,以及我們對該病症的了解與日俱增,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必將能更好的診斷與治療DPD。

與DPD相關的行為、情感和思維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描述了DPD的部分癥狀,但現在,我們將進一步仔細審視這些表現。讓我們將那些癥狀分解為五種經驗因子。看看你的情況是否與以下內容部分或全部吻合。

感官變化

  • 事物的味道或氣息與之前不同。
  • 物體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遠或更近。
  • 世界顯得更明亮。

認知變化

  • 你的聲音似乎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變化。
  • 你感到不真實。
  • 你覺得自己似乎在夢境中。

心境變化

  • 感到焦慮。
  • 感到抑鬱。
  • 感到麻木。
  • 感覺情感淡漠。

思維方式變化

  • 你的思維似乎不屬於自己。
  • 你感到混亂迷茫。
  • 你時常試圖找出自己的大腦是否出現損傷。

行為變化

  • 你的思緒雜亂無章。
  • 你很容易分心,在與他人交談時常常脫離交談的場景。
  • 你很難堅持完成一項任務。

如果你發現自己與以上任意癥狀吻合,並且對前兩節的小測驗中的大部分問題都回答了是,這本書或多或少對你有幫助。DPD擾亂了你的生活,使你感到極度孤立無助。解體患者常常被誤解,卻又無法表達自己所遭受的痛苦。也許你甚至有種錯覺,似乎你與周圍的人說的不是同一種語言。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將討論DPD癥狀如何影響了你的生活。

DPD如何影響了你的生活?

DPD造成的困擾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你可能感到混亂迷茫。實現各種目標所需要的注意集中力與其它能力似乎都與你感覺到的「解體」的嚴重程度息息相關。DPD使你難以專心,完成任何事情都舉步維艱。

注意觀察一下你是否刻意逃避做那些讓你感到不適的事情。例如,你是否避免出門購物、或者不願意去酒吧、餐廳等,因為那些地方的噪音難以忍受?你是否只進行短途駕駛,因為視野中的景物看起來顯得非常遙遠,讓你覺得開車很危險?你是否甚至對自己的軀體都感到不適應,因而不停地在鏡子或其它任何反射物面前確認眼前的影像就是自己?也許你不只通過眼睛來觀察自我,而是乾脆動手掐自己一下,以確保自己還有感覺能力。上學或上班是否變得更加困難?或許對你而言,社交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練習:我的DPD如何影響了我的生活?

請花幾分鐘時間,列一個清單,詳細記錄DPD影響了你生活的那些方面,然後,在本書結束時,再做一次這個聯繫,看看你是否能夠改變其中的某些行為。

    何時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助?

    很多人可能都有個疑問:DPD能否只依靠自己的努力康復,還是需要向心理健康醫師等尋求幫助?這個問題很難三言兩語回答清楚,但是,有三條經驗法則可用於判斷患者是否需要專業醫生的治療,且適用於幾乎所有心理障礙的情況。如果患者癥狀很嚴重,難以維持正常的基本生活,或者產生了任何自殺傾向的情緒或思想,那麼務必要接受治療。當你對自己的癥狀有疑問時,也最好向專業醫生諮詢。

    尋醫問葯時,一定要找一位有行為療法實踐經驗的醫生。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詳細闡釋為什麼行為療法是治療人格解體的正確方向。而現在,大家只要記住,當你與醫生交談時,不要害怕提出問題;例如,你可以問他們是否曾經為人格解體症患者治療過,是否使用過暴露與反應抑製法行為激活等手段。我們將在第八章解釋如何應用這些治療策略。假如你已經在接受治療,請記住,一名優秀的醫生除了能夠幫助分析你的行為傾向外,也需要與你建立信任、友誼等情感。因此,請選擇一個熱情友好、對你承受的苦難懷有同理心的醫生。

    作為解離症之一的人格解體

    根據 DSM-IV-TR(APA 2000)的定義,人格解體只是解離症的一種類型。解離的意思是喪失了對某些體驗的部分或全部知覺。換句話說,它意味著,在某種意義上,你無法感知當下這一刻。正如我們前文所述,人格解體涉及內在感受的麻木,無論是你的情緒、對他人的感情、對事物的感受能力、還是注意集中力,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僵化;部分內在體驗幾乎難以企及,甚至鈍化消失。不過,人格解體只是所謂的解離體驗的冰山一角。大多數人都聽說過分離性同一性障礙DID,即過去俗稱的多重或分裂型人格障礙),主要指一個人分裂出兩種或多種的「異化的自我」或截然不同的性格。被診斷為DID的人往往存在嚴重解離的情況,以至於喪失了完整統一的意識。他們通常無法察覺到自己從一個身份切換為另一個身份,並且,某個人格不會記得另一個人格的行為和記憶。有時候,DID患者也表示他們同時出現人格解體,但若反過來則不能成立,DPD患者一般不存在多重人格障礙

    人格解體症與分離性身份障礙的預測因子有一部分是一致的(例如虐待或創傷等)。不過,DID通常來自比較嚴重的創傷。因此,假如妄想、人格解體、以及DID處於同一個連續體內,那麼,妄想屬於正常且常見情況;短暫的人格解體屬於正常但罕見情況;慢性人格解體則是異常的、能持續一段時間、且代表了心理紊亂的信號;而DID卻處於連續體的極端:代表了異常的、各種功能紊亂、並且相對而言對個體更具毀滅性。妄想和短暫的人格解體也許算不上一種心理問題,然而,慢性人格解體與DID卻極具破壞力,使人苦不堪言。

    DID相當少見,對它的診斷也存在爭議,一個原因是美國的DID的患病率高於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處理情緒的方式。於我們的目的而言,只要知道解離症是真實存在的就足夠了;DID可能源於截然不同的事件,卻有個共同點,即:它是人類對抗創傷帶來的極端壓力的常見方式之一。解離症還包括分離性漫遊離解失憶症。儘管在本書中,我們沒有多餘的空間進一步闡述DID、分離性漫遊、以及離解失憶症的詳細情況,不過,這些疾病所展示的研究領域神秘而吸引人,如今有許多書籍都對此略有提及(無論是自我療愈的書、信息指南、或回憶錄等)。例如,The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Sourcebook,作者是Deborah Haddock(McGraw-Hill,2001),這本書為DID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了一份通俗易讀的治療指南。

    總結

    正如你所見,DPD隨時隨刻可能降臨在任何人身上。倘若你出現前文提及的癥狀,請記得你並不孤獨;在這世上有許多人遭受著與你相似的苦難。在本章,我們審視了DPD的癥狀、診斷標準、及其對患者生活的影響。我們將個人的解體體驗分解為具體的幾種類型,以及這些類型分別干擾了生活的哪些方面。在後面的內容中,我們將努力讓讀者理解人格解體癥狀的本質,並學會如何控制癥狀。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不定期推送關於人格解體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VVGtlQnM3RTBaT3VyWXBsOTJ4R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虛空之實8——仙境綜合征的愛麗絲
    弗洛伊德:偉人還是神棍?
    弗洛伊德為什麼放棄了催眠?
    是否在任何情況下,咨客對心理諮詢師產生的愛慕都要歸為移情?

    TAG: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