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個美國人聊他們的經濟復甦
當Mike微笑著坐到我對面時,我知道他最近過的應該不錯。
相比六年前時的憔悴和焦慮,現在的他顯得更加意氣風發。不僅穿著筆挺的襯衫,連牙齒似乎都做了漂白。一張嘴,笑容耀眼。
這次和他見面,和六年前一樣,是想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了解一下美國的經濟狀況。
六年前的他和他的家庭,無論是工作還是消費,都還在金融危機的陰影當中。這次會有所不同嗎?
工作的起色——企業願意花錢了
我們的聊天從他的工作情況開始。
Mike在採掘行業做銷售代表已經十個年頭了,這在美國實在算不上一個朝陽行業。
六年前見他時,他正為了一筆不大的訂單焦頭爛額。因為建築企業不願意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增加投資,已經到了淘汰年限的重型機械卻還想修修補補再用兩年,Mike好說歹說都沒能讓對方動心。
對方拿出了當年的房地產數據,低迷的讓人看不到希望,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哪裡能有信心增加資本開支呢?
美國標準普爾房價指數(黃線)和全美住宅建築商協會調查指數(綠線)
資料來源:Wind
但現如今,Mike眉飛色舞的和我說,企業給他們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
由於房地產市場復甦,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也在去年觸底反彈,上遊行業的回暖逐漸傳遞到了中下游,像採掘、建築類的企業受益最明顯。
美國採掘業的結構物投資環比折年在今年一季度增速達到460%,而無論是非住宅還是住宅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都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高。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
在這數據背後,更讓人欣慰的是企業的投資熱情回暖。
根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 (Conference Board) 的數據,美國CEO信心指數在今年一季度升至了13年以來的新高。儘管這與當時企業界預計政府會出台更有力的財稅政策有關,而現如今,這些政策的姍姍來遲可能會給下個季度的數據帶來負面影響。但至少,企業變得更願意花錢是毋庸置疑的了。
上中下圖分別為美國企業CEO預計未來六個月資本開支的變化、地區聯儲的資本開支意向調查平均值、NFIB資本開支計劃調查指數(虛線)
資料來源:BCA研究
但Mike也提到,他的很多客戶都在等待政府稅收優惠政策的進一步明確,才敢加碼投資。所以一旦特朗普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出台,估計還會迎來新一輪的固定投資開支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兩年企業的資本開支明顯在接棒個人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旦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增強,再加上政府財政刺激的助攻,將讓美國經濟在正反饋道路上走得更加長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人的生意——出口有了起色
Mike的夫人在一家外貿出口公司上班。
自從特朗普提出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口號,並明確的支持出口行業之後,他夫人很是興奮了一段時間,也是堅定的特朗普支持者。無他,就是因為過去這麼多年中,美國的出口生意實在是太難做了。
強勢的美元和高企的勞動力成本,以及並不友好的財稅政策,使大企業紛紛將工廠轉移至海外。加上過去幾年主要貿易夥伴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復甦緩慢,讓出口生意難上加難。
但他夫人發現最近來諮詢的海外客戶變多了,尤其是歐洲地區,對各類商品的興趣都旺盛了不少。在歐債危機過去五年之後,歐洲也終於從衰退的泥沼中逐步走了出來。
開始走強的歐元和逐步復甦的經濟,讓美國的出口迎來了轉機。像食品飲料這樣的消費品行業,就率先出現了拐點。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
比食品飲料領域更振奮的是能源行業。
儘管油價自2014年底暴跌以來價格腰斬且回升艱難,但美國能源行業在頁岩油革命的刺激下,原油產量不減反增,四年時間接近翻倍。而彼時,美國為保障能源安全,禁止原油出口。正因為此,美國WTI油價曾長期折價於國際Brent油價,價差可以達到25-30美元每桶,相當於當時油價的20%。
美國核心頁岩油產區產量(百萬桶/天)
數據來源:EIA,雲鋒金融整理
但這一情況從2015年底開始改變,美國原油出口禁令正式取消。在此之後,以休斯頓為代表的出口港們就在日以繼夜的加緊建設和改造基礎設施,以適應日益高漲的原油出口需求。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今年4月份,美國原油出口已經上升到了每天58.1萬桶,相比2015年底增長超過20%。這其中,中國前5個月平均每天從美國進口的原油已接近10萬桶,是去年同期的10倍。旺盛的出口反映在油價上,便是WTI相對Brent的折價已經縮窄至1-1.5美元,相當於油價的3%。
正因為歐洲的復甦和原油出口的爆發,美國2017年一季度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比上升了7.3%,凈出口對GDP的貢獻也重新由負轉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經濟體同步進入復甦周期讓美國經濟得到了共振的刺激,而原油出口更是錦上添花,讓美國經濟不再靠消費一條腿走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直氣壯的要求加薪——勞動力市場趨緊
經濟向好讓Mike一家得到最明顯的好處就是——不用生活在失業的恐懼中。
在前幾年,他們兩口子的公司一直在裁員,這讓他們提心弔膽,生怕輪到自己頭上。而現在,公司重新開始擴張,裁員陰影終於解除,甚至有獵頭向他夫人拋來了橄欖枝,並承諾薪水會較之前的公司增長三成。
儘管到目前為止加薪對他們來說還是奢望,但Mike正盤算著過完今年就向老闆提出漲工資的請求,而夫人則在為跳槽做準備。
隨著經濟的復甦,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日趨緊張。
美國的失業率已經在今年5月降到了2007年以來的最低位4.4%,儘管6月份公布的失業率有所回升,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勞動參與率回升了0.1%。公司不斷開出的新職位正在吸引更多的人回到勞動力市場,非農就業數據屢超預期就是映證。
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和失業率
資料來源:中金海外策略
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近幾個月的工資增速看起來不及預期,但公司職員們正因為有更多的跳槽機會而可以理直氣壯的要求加薪,未來工資增長加速也是大概率事件。
高盛美國工資跟蹤指數 vs. 核心通脹
資料來源:高盛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濟的復甦和勞動力市場的趨緊,將讓美國勞工的薪資上漲開始提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費能力變強了——消費者信心創新高
就業有保障了,消費信心自然就加強了。
Mike今年想換一輛新車,目前的車他已經開了快七年了。據他說,換車背後更重要的原因,是現在的油價實在太便宜了。
Mike給我算了筆賬,他每天開車30公里去上班——這在美國是非常正常的一個距離,加上周末全家出門,現在每個月油費大概要花350美元左右,而這一數字在六年前是將近700美元。
要知道,這其中的差距,幾乎是他工資的10%,對他家庭消費的影響可見一斑。
上下圖分別是2012年和2017年美國加油站的價格牌
資料來源:新浪微博(2017年7月6日)
這也是為什麼他現在想換的,是一輛排量更大、更寬敞的七人商務車。畢竟油價高企的時候,換車也要考慮一下每個月要多付多少油錢。而現在,這些已經不是問題。
前兩年油價暴跌時,市場更擔心的是對能源行業以及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會有多大的影響,因為油價下跌會直接影響能源公司的利潤,以及產業鏈上的資本開支。但在另一端,消費需求端的影響卻是緩慢和漸進的。
但在數年之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終於達到了質變點——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突破了2006年的高點,而消費支出增長也連續維持在了高位——這其中,低油價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
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黃線)和個人消費支出(綠線)
資料來源:Wi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於車輪上的國家——美國來說,油價高低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因此當低油價時代到來之時,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就是一個大紅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該考慮再買房了——房地產穩步回暖
與六年前不同,當Mike談及未來時,眼中重新開始有了憧憬。
他想在這兩年把有些破敗的房屋做一次大的整修,甚至在考慮是否要為自己和妻子在加州買一套養老的新房。
從美國的新房銷售量來看,儘管和上一輪次貸泡沫時還相差甚遠,但相比危機時已翻倍有餘;另一方面,新房價格已經悄然創了歷史新高。同時,由於銀行貸款政策比起次貸危機前嚴格了很多,這次的美國房價顯然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美國新房銷售數量(紅線)和新建住房中間售價(綠線)
數據來源:Wi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美國的房屋空置率、房貸違約率、庫存水平都處於歷史低位,未來房地產對經濟仍會有明顯的帶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美國的經濟復甦在路上
Mike一家很普通,但卻是千千萬美國民眾的代表。
不同於金融市場每天的風雲突變,和媒體上不斷被各種數據擾動的專家觀點,他們的生活是穩定的、平淡的,卻是真正能體現經濟狀況的。
美國的經濟增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最核心的都是依靠消費者和內需驅動。只要像Mike這樣的普通民眾對未來又有了信心,我們就有理由相信——
美國的經濟復甦,還在路上。
美國ECRI領先指標(綠線)和GDP環比折年(紅線)
資料來源:Wind
註:ECRI領先指標是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消費品新訂單、失業救濟金數據、建築、消費者預期、製造商未交貨的訂單變動等一系列經濟數據生成的指標,可以通過該指標判斷未來經濟走向,若領先指標上升,則顯示該國的經濟會增長。
以上訪談純屬虛構,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封面圖片來自路透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