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記-腦膠質母細胞瘤

過了幾乎一周多了才來再寫文章,可見我還是夠懶,總是養不成這樣的好習慣,近一周感觸比較深的是一個晚期腫瘤患者,小夥子二十齣頭,正是生龍活虎、叛逆的時候,在他身上卻沒有那些戾氣,也許是因為病的時間久了,疾病讓自己快速成長,如此懂事的一個孩子,竟然,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腦膠質母細胞瘤。這一次入院,腫瘤又複發了,並且顱內病灶呈多發轉移,頭痛欲裂,由於顱內壓高所致的噁心、嘔吐,央求我們讓他去死,哎,心裡難受。

科普一下腦膠質母細胞瘤相關知識:膠質母細胞瘤又稱為多形性膠母細胞瘤(GBM),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屬WHO IV級。GBM可原發於腦實質內,亦可呈繼發性。繼發性GBM多數由間變性星形細胞瘤進一步惡變而來,少部分可由混合性膠質瘤、少枝膠質瘤或室管膜瘤演變而成。研究發現原發性與繼發性GBM的分子發生機制不同,前者的分子改變以EGFR的擴增與過量表達為主,而後者則以p53的突變為主要表現。腦膠質瘤年發病率約為3-8人/10萬人口。如同其他腫瘤(疾病)一樣,膠質瘤也是由於先天的遺傳高危因素和環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一些已知的遺傳疾病,例如神經纖維瘤病(I型)以及結核性硬化疾病等,為腦膠質瘤的遺傳易感因素。男女性發病之比為3:2。GBM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任何部位,但以額顳部多見,後顱窩少見,小腦僅佔0.24%。

臨床表現:GBM生長速度快,病程短,約半數患者病程在3-6月,超過1年者僅10%。患者主要表現為顱內高壓癥狀與局灶性神經癥狀,有頭痛(73%),精神改變(57%),肢體無力(51%),嘔吐(39%)、意識障礙(33%)與言語障礙(32%)。神經系統檢查可發現偏癱(70%)、腦神經損害(68%)、視盤水腫(60%)、偏身感覺障礙(44%)與偏盲(39%)。

治療:GBM治療以手術、放療、化療及其他綜合治療為主。手術應做到在不加重神經功能障礙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地切除腫瘤,擴大腫瘤切除範圍既可以有效顱內減壓,又能減輕術後腦水腫,減低神級系統併發症的發生率。目前,有學者建議術後放療同時即開始聯合應用替莫唑胺進行化療,放療結束後再繼續口服替莫唑胺化療,這樣可使部分甲基嘌呤轉甲基移酶陰性患者有效延長生存期。

預後:GBM預後差,95%未經治療的患者生存期小於等於3個月。患者的預後與多因素有關,年齡小於45歲、術前癥狀大於6個月、癥狀以癲癇為主而非精神障礙、腫瘤位於額葉及術前狀況較好者生存期稍長。腫瘤切除程度影響患者生存期,部分切除或行腫瘤活檢者術後6個月及2年的生存率為肉眼腫瘤全切患者的一半。肉眼腫瘤全切除對改善患者神經系統癥狀有幫助。放療可延長患者生存期4-9個月,術後放療可使部分患者生存期達18個月。然而,對GBM的綜合治療可暫時緩解病情進展,但不能治癒腫瘤,GBM患者經腫瘤肉眼全切、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後2年生存率近30%,僅小於5%的患者可長期生存。

小夥子今天又複查了顱腦核磁共振,觀片後發現腫瘤巨大,並呈多發,其父母要求再次做放療或者換藥物化療。患者2016年1月手術,術後規律服用替莫唑胺化療,目前除了腦內複發及轉移,還出現了脊柱的轉移,20歲的年紀已截癱。再次化療,換方案的話,有些藥物是不能通過血腦屏障的,腦內水腫的情況做放療也存在危險性,感到惋惜之餘,我們可做的竟然很少很少,可用的藥物也很有限,只能是減輕消化道癥狀,降低顱內壓治療,針對原發病的治療少之又少。有時候我甚至想,如果他能不這麼清醒該多好,如果意識不清可能他不會如此真切的感覺到疼痛,這難忍的感覺讓他一個少年如何承受?有些時候,醫生能做的太少了,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願少些痛苦,多些快樂!祝身體安康。

推薦閱讀:

TAG:腦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