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不叫「點心」,叫「餑餑」

北京有個地兒,現在算是一個旅遊商圈了,但是裡面有很多品質一流的吃食。

比如護國寺小吃的總店,比如一家長沙臭豆腐(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臭豆腐,會把每塊的皮戳破,把汁灌在裡面……啊啊啊好餓啊),一家驢火,據說還有一家非常正的螺絲粉兒……

鑒於我是個糙人,此前去到這個地方主要就是吃這些個東西,不過,近期發現了有個非常有情調的——餑!餑!鋪!

對了,既然護國寺小吃的總店在這裡,衚衕當然叫護國寺衚衕了!

吃完這家餑餑鋪後,我才去查到底「餑餑」和「餑餑鋪」是個什麼因緣。

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曾有過震撼人心的一問:北京的朋友們,能夠告訴我兩三家做得上好點心的餑餑鋪么?

答案來了!就是護國寺街上的這個餑餑鋪了。

綠色的紗門,進到裡面是幾個八仙桌,還有榻,這是客人坐著用餑餑的地方。而下單就在前台,也是一個長長的櫃檯,就是時代劇里那種縱深感。

那麼餑餑是什麼呢?

是舊時候北京人對於麵食的統稱。從元代開始,由蒙古人帶來的這麼一個稱呼。元朝是蒙古餑餑,到了清朝,就變成了滿洲餑餑。總之,這不是漢人的文化。而之所以能夠在漢人中普及,與酷刑相關。古時死刑有自縊、斬立決、剮刑這幾種。其中剮刑其實就是凌遲,犯人要承受千刀萬剮。而為了不承受碎身之苦,犯人或者親屬會重金賄賂行刑者,讓他在凌遲之前先了解了犯人的性命,一刀扎向犯人的心臟,是為「點心」。那麼自然,老百姓誰會願意買點心呢?商家和百姓們就統一將這種吃食叫做「餑餑」了。

「香餑餑」最開始可能也是指的這些吃食,但我沒有查到具體的資料,只能姑且這麼認為了。

餃子可以叫做煮餑餑,烙餅可以叫做硬面餑餑,但是餑餑鋪,似乎賣的大多是味道甜的糕點。我吃的這家就是,或者說都是茶點,沒有包子烙餅這樣的乾貨。

而老北京的糕點因著民族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滿洲餑餑擅用奶油,漢族餑餑擅用大油,清真餑餑喜用香油。

這些惹人喜愛的糕點自然在皇宮內苑得到了極大的發揚。深宮大院里沒有太多的愛好,吃上花點功夫也不為奇。而貴族們對吃食的講究也使得餑餑得到了升華。

這家餑餑鋪就是用的宮廷老法還原了一些傳統餑餑。很多人覺得老北京小吃就這麼回事兒,事實上,可能遠非這麼回事兒。

說兩個我最愛的吧!雖然在減脂期,但還是忍不住吃了(好幾次)呢!

其一,果子乾。

這樣東西,我在過去的24年北京生活里從未見過,連讀到的文章里也不曾有過。所以我極為有興緻,一嘗之下,更是驚喜。

果子乾是冷碗,所謂冷碗就是冷飲嘍~原來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大戶人家度夏都會用冰窖里的冰,這就是老北京消夏避暑的佳品。

用甜杏干、柿子餅熬出的湯,放上時令的藕片,澆上糖桂花,絕了~有酸甜開胃,又有藕片敗火。

古老的智慧在這麼小小的冰碗上就能體現的非常豐富了。

所謂冰碗,我們常見的炒紅果啊、酸梅湯啊比較多,但是果子乾,現在實在是少見。當然自己試著在家做一碗可能也不是非常難的,可以試試~

《燕都小食品雜詠》里記載,杏干柿餅鎮堅冰,藕片切來又一層。勸爾多添三兩盞,保君腹瀉廁頻登。

笑死人了~不過,這是不是古時候的製法?把杏干、柿餅和冰混合,化了以後碼上鮮藕片,澆上糖桂花?

聽上去是挺涼的!

其二,豌豆糕。

來北京玩的人里可能大部分都嘗試過豌豆黃,估計覺得膩的不行,心裡估計會憐憫北京人,要麼吃餿的(豆汁),要麼吃下水(鹵煮),要麼就是這種齁膩齁膩的東西。

豌豆糕和豌豆黃可不一樣!味覺上,豌豆糕是進化後的豌豆黃,升級換代了不止一個level!

但從歷史唯物史觀上講,恐怕豌豆黃才是豌豆糕演進後的產物。豌豆糕是旗人小吃,旗人入關才把這種小吃帶進了北京。「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居里,十文一塊買黃瓊」,這才有了豌豆黃這個名字。而這種「純如初戀」的口感,是慈禧太后改良的。真不知道她是個什麼品味……

傳統的豌豆糕保持了部分豌豆的顆粒感,從口感上就減少了膩感;其次,豌豆糕上碼了一層柿餅,柿餅估計也是很有講究,有嚼勁的柿餅和顆粒感的豌豆部分是配合的;第三,豌豆糕中加了一層紅色和綠色的果脯,從味覺上中和了柿餅的甜和豌豆的香。所以結合起來是非常有層次感的,與豌豆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說到這,看客估計就發現了,要做到這些是非常費人力的。這也是宮廷小吃、王府菜的特點。

其他的比如芸豆卷,要篩3次,比如玫瑰餅,要自己釀玫瑰醬……都是巨大人力織造的。

雖然是北京土著,但這種餑餑真的刷新了我對北京小吃的認識。

上次吃了百姓家的炸醬麵、麻豆腐、豆兒醬啥的,是人間的美味。

這次吃的宮廷里的餑餑,算是「上流社會」的美味吧~笑

說個八卦,我在這家餑餑鋪設計了一個活動,想帶著朋友一起動手做芸豆卷。店老闆勸我說,還是別做了,廚師怕你們浪費……

沒有啥利益相關,所以就不說這家餑餑鋪的名字了吧。

不過和我去吃,倒是能打折~笑:D

說好的逛衚衕也怎麼他媽的變成美食專欄了暈……
推薦閱讀:

「小蔥日食記」——艾窩窩:尋找地道北京味!

TAG:北京美食 | 宮廷生活 | 傳統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