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血戰松骨峰》為啥不如《血戰鋼鋸嶺》?沒書名號前並不輸!

圖片是最近熱播的一部反應美軍二戰題材的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截圖,這部影片在國內足足賺取了4.26億票房。

一部《血戰鋼鋸嶺》為何如此受到中國觀眾的青睞?

通過搜集網友評論,無外乎就是:場面震撼,血腥暴力,有衝擊力,故事真實。

如果單純從藝術的角度來看,確實沒毛病。但是,藝術雖然沒有國界,但藝術家、藝術作品是有國界的。我認為,導演梅爾·吉布森通過本片向我們集中宣揚了4種價值觀:信仰、英雄、和平、血性。

信仰:電影主人公道斯不吃肉、只吃素,不肯殺生,手裡總是拿著一本聖經,他是一名徹頭徹尾、虔誠的基督教信徒。

英雄:道斯始終堅持不帶武器上戰場,赤手空拳成功救出75名傷員,成為國家英雄,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為他佩戴國會榮譽勳章。

和平:美國在歷次海外擴張中,都聲稱是出於人道主義援助,聲稱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而道斯就是他們的形象代言人。

血性:罪惡滔天的日本鬼子,窮途末路時,仍然負隅頑抗,用剖腹的形式表達對他們的天皇盡忠,向世界人民宣揚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這也正是日本軍國主義下右翼勢力所津津樂道的。

信仰、英雄、和平、血性,本應是我們極力推崇和為之奮鬥的價值理念。但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包裝下,卻成為了他們對我進行意識形態領域滲透的工具。這難道不好笑嗎?一個手裡沾滿了戰亂國家人民鮮血的國家居然把自己標榜成為一個熱愛和平的典範!一個靠著強大武力滿世界剪羊毛供養自己的國家居然把自己標榜成一個充滿信仰的英雄!

一部美國的《血戰鋼鋸嶺》,讓我直接想到了我們的《血戰松骨峰》。

信仰:在這裡,我們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堅定追隨的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英雄:在這裡,我們有「英雄連長」戴玉成、「英雄指導員」楊少成、「活烈士」李玉安等,數不勝數。

和平:在這裡,我們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浴血奮戰換來了整個東北亞地區和國內將近70年的和平。

血性:在這裡,我們英勇奮戰,誓死保衛陣地,三連120名指戰員,打到最後只剩下7人,仍然像釘子一樣死死地釘在陣地上。

試想一下,《血戰松骨峰》如果拍成電影上映後,能否受到觀眾的熱捧?能否在世界電影市場上受到歡迎?能否在國外賺回4.2億的票房?

在這裡,我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為什麼《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等虛無縹緲的武俠故事能夠被反反覆復搬上熒屏,不斷與時俱進、加深記憶?而《狼牙山五壯士》、《英雄兒女》、《地雷戰》、《地道戰》等有血有肉、感天動地的英雄故事卻始終停只留在60後、70後乃至80後兒時的記憶里?

從「鋼鋸嶺」到「松骨峰」,到底有多遠?我想,至少30年吧。

那麼,問題出在哪呢?客觀上來講,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影視作品商業性較強,題材的選擇取決於觀眾的需求。而觀眾更多只是追求感官上的衝擊,缺乏思想營養的汲取與升華,缺乏直戳痛點的勇氣和知恥奮進的決心。誠然,觀眾認知水平的提高還需要社會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需要教育的循序漸進。

與其坐等改變,不如從我做起。我們不能斷然遏制他人的行為,但我們卻能夠通過思想和行為去影響身邊更多的人。

軍人應是社會的表率,我們應該首先從自身做起。在社會上,我們同時兼顧著兒子、丈夫、父親等多重角色,能夠帶動和影響幾代人。

我認為,無論在軍營還是在社會上,應該大力倡導唱革命歌曲,講英模故事,看紅色影視,這是我們佔領意識形態領域主陣地,努力縮小這30年差距的實用之道。

我想,這是我們能夠做到,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作者: 碧海波濤; 本文經兵哥論兵授權發布;更多軍營韻事、浪漫軍戀、涉軍熱評,請微信搜索公眾號關注軍旗獵獵。歡迎轉發分享朋友圈,未經授權謝絕商業轉載,違者保留行使法律維權權利。


推薦閱讀:

中美軍事哪國厲害?
朝鮮半島有核的真相是什麼?
日本鋼鐵造假驚人,三峽工程差點被毀?
你知道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嗎?

TAG: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