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美是我虛構的

我做了遊戲,然後我變成遊戲開發者;我做了投資,然後我變成投資人;我寫了隨筆,然後我變成作者……我是什麼?我是誰?當我將自己解釋或過度解釋成某個樣子時,那到底是真實的我?還是虛構的我?

是界限完成了我,還是自由完整了我;而「我」又是活在怎樣的理解里呢?

所謂「真實人生」,難道不都是虛構的、不都是磨過稜角的圓石、不都只是「作者視角」的嗎?

由「我」所增生的突觸──是不限於佛洛依德、拉康、米德等分類式的,奧德賽追尋式的或黑格爾辯證式的,又或是科幻電影中通過機器擺出面向人類群體般反思式的,而是彷彿沒有一個本來的「我」的「我」。

那個閉上眼視為理所當然,並有著堅固定義的「我」,到底是什麼?

「我」沒有定型,卻也不是百變。「我」是在這個架著堅固岩盤的世界的縫隙中長出的韌性思維。透過思維,看見清明。但清明者的代價首先是痛苦,然後是孤獨。

「我」不但是「虛構」的,也是「共構」的,能挖得有多深,是最難理解的,因為只有跟得上,才能挖得夠深。?要挖得多深才找得到出口呢??夢沒有出口,只有醒來。?醒來是痛苦又孤獨的,醒來的人便是清明者。

夢就是悖反;而醒來就是建構。?悖反是徒有虛名的情節與戲劇效果,建構才是人生的本質。

每一本好看的散文都摻雜了小說的虛構,那是從「我」的角度所看見的「真實」,有點偏頗卻又如此貼近。而每一本好看的小說也都滲著散文的真誠,那是「我」裂解無數個「我」,並循著情節或角色而增生演繹的構作,太過巧合卻又如此精準。

比如說,我到底是丑還是美?如果沒有自由意志,只依從一般看法分類美醜,那丑或美沒有意義,那不是你自己的感受,只是剪貼般複製了他人意見貼過來。

美醜這東西跟我們的情感連結,喜歡的便覺得美,痛恨的便覺得丑。而喜歡或痛恨,又跟我們的經驗連結。

如果對玫瑰的第一個印象是讓玫瑰刺扎傷,恐怕很難覺得這種花朵美麗。

所謂的「美好」幾乎有清單,日常生活里,碰到了,人們就自動分類: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我們傾向於漠視那種被歸類成「不好」的,也就是「丑」的東西。

而其實,所謂的「丑」,有時比一般概念的美,要更加美。

看一件事,如果能夠穿透表相,看到了「背後」去,便可以看到事件的本質,可以看到美。

多年前看到一張圖片,農村那種四合院的低矮小屋前,有名老者抱著個小女孩坐在沙發上。是張又舊又爛的藤編沙發,扶手上的藤條已經鬆脫,用藍色塑膠繩隨便綁住。老人和小孩都穿著棉袍,但棉袍也是破破爛爛的。很明顯,這家人窮的不得了。但是畫面上,那老人笑得好開心。他貼著小女孩的臉,正在親吻她。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孩子。

照片底下有一段話:「不管怎樣的孩子,都會有真正愛他的人。」

這就是生活里的詩。詩並不是什麼風花雪月,什麼夢啊幻想啊露啊電啊。生活再實際不過了,那些看似硬梆梆的,無可迴避的苦惱,衝撞,不幸,求不得,得而復失,如果可以看到「背後」,我們就能看到詩。

有次在街上看到一個過馬路的女孩。她是小兒麻痺症患者。很明顯的長短腳,走路姿勢詭異,撅著屁股,一跛一跛向前邁步。這女孩打扮華麗:蕾絲邊長裙,繡花小背心,頭髮上扎著粉紅緞帶蝴蝶結。她而且還非常肥胖。包裹著這一身不合襯的衣物的她,完全像卡通片里出來的丑怪人物。

這女孩不會不知道她自己是什麼模樣,活了多久,就面對了這具軀體多久。可能是一路被取笑著長大的。但是,無論如何,她還是希望自己美麗。並且,無論如何,她也在努力這樣做。

這是比她的外型更美更強大的東西。她那種努力要讓自己美麗的心情,讓她自己成為了詩。

老朋友中間,一直有兩類人,一種非常怕老,永遠不提年齡,臉書資料上只有生日沒有年份。另一種則是坦然面對。對於老去這件事,非常看得開。奇妙的就是這種不怕老的人,通常不大顯老。他們只是「勇往直前」向耄耋衝去。前一種人總是向後看,而後一種人則始終向著前方。

人生之路,事實上也就只有這兩個方向。而任何年紀都可以選擇自己要面向哪裡:是背對過去,還是背對將來。

撿石頭的故事,我猜許多人聽過。那個決心要撿一顆最大的石頭的人,一路往前走,看到大石頭時總是想:「也許前頭有更大的。」於是繼續前行。但是石頭越來越小,走到最後,只好隨便找了顆小石頭。

這條石頭路,就是回不去的人生之路。故事有許多含意。但是我感興趣的是,人究竟是走到了哪個階段,才會停下來,對自己說:「就撿一顆小石頭吧。」

那些看著前方的人,能看到前路不長,我猜這個念頭來的比較早。雖然石頭很小,因為明白這是唯一的石頭,一定會珍惜。但是那些總在回頭望的人,恐怕要走到了盡頭,才覺悟到自己兩手空空。

年齡給人帶來的變化之所以如此界限分明,我覺得是種提醒。提醒我們,人生已然來到了新的站點,跟青春期一樣,「上一站」攜帶的「行李」,對「這一站」完全不適用。

如果能看到這箇舊皮囊所「變」成的,那個很不習慣,但其實是全新的自己,那麼,我們就能發現生命依然充滿驚喜。而生命真正的詩意,便在於能夠欣賞自己。


推薦閱讀:

自己不想負責任出於什麼心態,總是感覺周圍很多事情很煩惱,總想讓自己輕鬆點,什麼事情都不去想,想不負責任的拋下所有事,這是一種什麼心態?我應該怎麼做?
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我情願孤獨,比社交舒服
為什麼聽一些音樂(夜空中最亮的星、春天裡、老男孩)時很感動,很容易獲得周圍的共鳴?和眾人的經歷有關嗎?
你什麼時候感覺最難過?
看完電影——一隻狗的使命。你有什麼感觸?

TAG: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