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中國劍客能打贏一個歐洲武士(一)?丨歷史八卦諮詢處

東方人對西方劍術的「傲慢與偏見」由來已久。戰敗民族的自我麻醉與自我安慰,各種「揚我國威」的民族主義式的功夫電影(年輕人,那些只是電影),當然還有好萊塢電影這樣的「豬隊友」······

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你我對歐洲武士的認知:蠢笨的大塊頭、嗜血的莽夫···但實際的情形,這個問題大概可以敲醒你——幾個中國劍客能打贏一個歐洲武士?

這是我知的一篇特約稿,內附精彩實戰視頻。

接下來你將看到:

東方人對西方劍術有多少偏見?

黑暗時代:個人武藝的復興

I.33:第一部系統的劍術著作

東方人對西方劍術有多少偏見?

長期以來,歐洲武士及其技藝都在東方人心目中留下了不值一提的蠢笨形象,東方人一廂情願的把歐洲武士想像成一群人高馬大的莽夫,摔倒就不能自己爬起來的鐵罐頭,要靠滑輪和絞索驅動的吊車才能騎在馬背上的野蠻笨蛋,並形成了一系列諸如此類的趣味謠言。

騎士上馬靠吊車的謠言實際上來自於一部40年代的電影《Henry V》中的愚蠢鏡頭,實際上14-16世紀的歐洲板甲相當靈活輕便,本文作者就能夠身穿全套15世紀的騎士鎧甲跑出100米15秒的成績。

這種東方式偏見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跟英國人交戰一年了,依然固執的認為——

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以制其死命。」

這種偏見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學原因,用醜化對手形象(西方人愚蠢、笨拙),來抬高自身形象(東方人聰明、靈巧),從而在戰爭的失敗中挽回一點點自尊心,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類似的做法我們在現代電影里也常常看到,西方人通常被描述成行動緩慢的反派大力士,靠蠻力橫行一時,最終敗在靈巧的東方拳師腳下,箇中奧妙,各位看官可以自己揣摩。

● 其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中肉搏專精的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面對英軍訓練有素的刺刀突擊,在白刃戰中也是一敗塗地。

當然了,二十世紀60-80年代好萊塢電影拙劣的武術指導也對這種成見的形成功不可沒。

我們常常看到那個時代拍攝的中世紀電影中,兩個滿身肌肉的糙漢像打棒球一樣揮舞著一根一磅重的鋁片(好萊塢電影中的道具劍通常是鋁的)笨拙而兇狠的互相毆打,這種鏡頭當然毫無美感可言,也加深了東方觀眾長期以來對西方人的偏見。

實際上,經過優秀的武術指導,歐洲劍術同樣能夠展現出華麗的技巧和炫目的視覺效果↓

幾個中國劍客能打贏一個歐洲武士? - 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s0360bq5ghq.html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劍術體系在19世紀的全面衰落和失傳,隨著近年來歐洲武術復興運動(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的蓬勃興起,一大批歐洲武藝,特別是冷兵器格鬥技術根據古代流傳的劍術手冊和圖譜被重構,使我們得以一掃多年來的誤解和偏見,一窺古代西歐武藝寶庫的

全貌。

歐洲武術復興運動(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黑暗時代:個人武藝的復興

隨著羅馬帝國不可避免的衰敗和滅亡,西歐進入了黑暗時代,古希臘、馬其頓和羅馬的軍事遺產和軍事科技大部分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而遺失或者散落了。

在羅馬帝國時代士兵最普遍裝備的鎖子甲,在黑暗時代的早期也變成了很貴重的裝備,基於古希臘的幾何學、力學和彈道學成就而製造的弩炮和重力投石機等精巧的戰爭機械則徹底失傳了(重力投石機後來又再次出現)。

蠻族慣於使用的散兵戰術和騎兵戰術構成了黑暗時代早期的主要戰爭形態,歐洲,特別是西歐(拜占庭帝國還存在)的戰爭水平,相對於古典時代發生了退化,使得戰場上個人武藝又重新回到了相對重要的位置。

羅馬帝國那些以個人勇武和單打獨鬥而著名的敵人們

這對騎士的劍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騎士從小就接受嚴格的劍術訓練,在長大成為另一位騎士的侍從後,繼續接受他的指導和訓練,繼承他豐富的戰爭經驗並且獲得親自上場磨鍊的機會。

儘管這個時代,一把劍的價格超過了5頭耕牛,但還是作為一種標準配置的副武器,在騎士階級中基本達到了人手一劍的水平。

描述諾曼征服的貝葉掛毯(11世紀),可以看到騎士劍和鎖子甲是諾曼騎士的標配,還有很多人有鳶形盾。

這個時代的十字形長劍,或者叫武裝劍、騎士劍,在戰場上的表現未必比同時代東方流行的直刃長刀更出色,因為雙刃武器的技術相較於單刃武器要複雜,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夠掌握,他狹長三角形的劍身更利於穿刺而不是劈砍,劈砍是人類的一種天生就會的本能動作,而穿刺則需要大量刻苦的練習。

中世紀的惡趣味系列古畫《騎士大戰蝸牛》中,騎士揮舞的一把典型的武裝劍。

儘管如此,這個時代的西歐騎士在短兵肉搏中還是不遜於任何東方戰士,公元732年,「鐵鎚宰相」查理馬特指揮的法蘭克軍隊在普瓦提埃徹底擊潰了越過比利牛斯山侵入西歐的阿拉伯軍隊,在戰役最後的夜襲引發的混亂肉搏中,訓練和裝備都比對手好的多的西歐騎士徹底壓倒了宗教狂熱的阿拉伯軍隊並殺死了對方的主帥,最終取得勝利。

這是穆斯林軍隊最深入歐洲腹地的一次, 900年之後奧斯曼軍隊才摸到了維也納的邊兒。

普外提埃戰役中,法蘭克帝國的騎士徹底壓倒並屠殺了阿拉伯侵略軍,使他們再也不敢越過比利牛斯山。

值得一提的是,普瓦提埃戰役之後19年,唐帝國的軍隊在高仙芝的率領下與入侵的阿拉伯軍隊在怛羅斯(現在哈薩克的塔拉斯)進行了一場規模非常相似的戰役,但結果卻

令人唏噓。

I.33:第一部系統的劍術著作

在中世紀早期,騎士武藝的傳承主要靠自小的嚴格訓練,老一代的騎士親身傳授,以及自身積累戰場搏殺的經驗,這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精英戰士並無什麼不同。

但古希臘的哲學傳統的逐漸回歸,促使西歐的騎士們,把他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與各種不同敵人(馬扎爾人、伊比利亞半島來的摩爾人、突厥游牧騎兵、東方的拜占庭鐵甲聖騎兵同行、瓦蘭吉武士、蒙古人等等)廝殺積累下來的格鬥經驗,形而上學到理論的層次,形成體系並輔以一目了然的圖譜。

這就形成了歐洲最早的一部劍術著作,因為原著的一部分已經遺失,因此研究者也不能確定這部殘本的名稱,於是史學家給他賦予了一個編號I.33

歐洲最早的劍術著作I33(殘本)

I.33號劍譜記錄了公元1270-1320年間一系列刀劍格鬥技術。儘管這些技術明顯地偏向單打獨鬥,但是劍譜中記錄的這些實用、兇狠、凌厲的招式,顯示出這些技術明顯是脫胎於戰場的。

劍譜中,對對方頭部佯攻而使對手疏於對腿部的防禦,一擊致殘後,再從上方給予頭部致命一擊的招式比比皆是。

佯攻頭部伺機重創對手腿部的陰狠招式比比皆是(來自I.33)

在對1361年維斯比戰役戰場的挖掘中,考古學家發現I.33中的記載所言非虛。

在挖掘出的1000多具戰死者遺骸中,超過一半的人頭部有致命傷,超過70%的死者下肢受過重創,腿部受傷的死者,通常在頭頸部左側和左肩也有致命傷,說明死者先是下盤受創,倒地後頭部又遭到對手自右上向左下的劈砍而死。這與I.33中記載的打鬥技術是高度吻合的。

維斯比戰場的亂葬坑,死者中大部分下肢受創者頭部也有致命傷。

可以想像,當時的人們也會把這些兇狠的技術用於司法決鬥、街頭巷尾的瑣事糾紛,以及任何「一言不合」的場合。格鬥技術的高低對當時的人們,特別是貴族非常重要。因為那個時代的西歐,沒有任何個人矛盾是不能通過一場一對一的單挑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場。

理論上,你的殺人技術越高,在糾紛中也就越有理。我們可以看到以中世紀為背景的美劇《冰與火之歌》中,瑟曦蘭尼斯特敢於在君臨城中花樣作死,也是因為她有生化魔山這種傢伙作為代理騎士,幾乎不可能輸掉比武審判。

一場司法決鬥,因為兩位騎士從頭到腳都被熱處理過的優質鋼板保護著,因此刺穿對方頭盔的視窗、腋窩、腹股溝乃至菊花等保護薄弱的位置,就成了一門專業的技術。

更多內容請關注視知的後續連載

原標題:《至高之術:西歐劍術的起源、興盛、衰亡與復興》

本文的完成鳴謝視頻提供者——普羅米修斯漢化組的雲南白藥君

作者簡介

幻想狂劉先生,男,年齡不詳,宇宙真理學專業碩士,粗通英、德雙語,德國Liechtenauer劍術WildeSchulen流派練習者,虎賁騎士團成員,國內某美式橄欖球隊防守截鋒。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大國·小民·螻蟻之心》,雜文《反智主義的背影(上下)》《二十世紀社會主義簡明嗑藥史》等。

出品丨視知 作者丨幻想狂劉先生

視知(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醫學和二次元五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知識看得見。

推薦閱讀:

TAG:劍術 | 西歐 | 歐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