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3-情緒獨立
聽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課程,他提到兩種人的性格,和莊子講的這個有點關係。一種叫做討好式人格,就是這種人是以別人對自己的反饋來判斷自己是否正確。別人認為好的就是成功,別人認為不好的就是失敗。所以他特別關注別人對待自己的看法。這樣做最大的問題,就是成功與失敗之間,沒有中間狀態。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在驕傲與自卑之間切換。今天做了一件事情,大家都說好,就很高興。明天做了一件事情,大家說不好,就很受打擊。這樣一些需要與其他人互動的能力,就很難得到全面提高,因為他們害怕失敗。例如學英語,如果你不怕別人恥笑,堅持和會講英語的人交流,那可能幾個月時間就能得到很大的進步。但如果你想學得很完美才去和別人說話,恐怕學很長時間都是啞巴英語。
另一種人叫做進取型人格,他們有一個目標,就是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所以他們對別人的反饋就沒有這麼敏感。他們在成功與失敗之間,是有很多中間狀態的。做某件事情失敗,他會從中找到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再繼續做。就比如做一個蛋糕,從1.0版本做到2.0、3.0,一直做到第10個版本,可能就是一個完美的蛋糕。所以,他們雖然也會關注別人對自己的反饋,但相對而言,他不會因為別人的稱讚或批評而放棄自己做蛋糕的目標,而是把別人的評價做為自己能力提高的工具而已。那這種人,如果修鍊到極致,就是宋榮子的「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那莊子接下來又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古代的一個皇帝叫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一個堯認為比自己厲害的人。堯的話說得很漂亮呀,大家以後如果想拍別人的馬屁可以學習一下。堯說,「您老人家呀,就好比那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我這個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難道是要跟太陽和月亮比光亮嗎?您呀,就好比及時雨在滋潤大地,可是我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不是顯得很徒勞嗎?所以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許由認為,你小子雖然沒有我厲害,但是已經把天下管理得不錯了,我又不願追求名聲,幹嘛要替你做皇帝。就如同我是一個主持祭祀的人,那廚師即使不做菜了,我也不能就代替廚師去做菜呀。我們有個成語叫「越俎代庖」,就是出自莊子的這段話了。用我們今天時髦的話來講,就是不忘初心。許由的意思是說,我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不會因為你的讚美而改變自己的目標。這是一個「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的例子。那「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呢,莊子舉了一個葫蘆做例子。莊子有個朋友叫惠子,他說他種了一個非常大的葫蘆,但發現這個葫蘆沒什麼用。拿來裝水吧,葫蘆的殼太薄又會破,拿來做瓢吧,又太大,沒有什麼地方放得下。所以我把葫蘆砸爛了。莊子說,你為什麼不把葫蘆做成一個游泳圈呢,這樣就可以依託它在江湖上自由的游泳了。就是做為一個葫蘆,如果按照別人的看法,葫蘆就只能裝水或作做瓢。如果這兩種能力都不被認可,是不是就失去了信心,備受打擊呢?莊子的看法,就是你不要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把自己局限在葫蘆的功能上。跳出這個限制,就能找到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剛才講的都是怎麼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那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其實也不會太受關注啦。那另一個角度,就是你怎麼對外界發生的事情不產生情緒呢?莊子在另外一篇文章,叫做《山木篇》里講了一個空船的例子。他就說如果一個人在河上泛舟,突然之間他的船被別的船撞到了。那這個人回頭一看,如果發現這是一個沒有主人的爛船,剛好隨波飄過來的話,那這個被嚇到的人就算平時是一個脾氣很爛的人,也不見得會發脾氣。因為沒有可以發脾氣的對象。但是如果船上有人的話,那一般人可能都會罵一下的。就是你會起情緒這件事情,與你受到的傷害大小無關,而是與傷害你的人有關。
帶過小孩的人可能都會有這個體驗,就是一個小孩如果被椅子絆倒了,如果旁邊沒人,他可能哭幾聲就不哭了。但是旁邊有父母在,他可能就哭個不停,希望別人哄他。如果父母能打一下那把椅子,那就更好了。那這種自己有情緒,就能得到別人更多的照顧的印象,可能就會一直存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面,伴隨我們的成長。所以莊子這個例子大概就是說,我們人會起情緒這件事情,與其說是受傷害的越重,情緒越大,不如說是你越覺得有可以勒索的對象,你情緒越大。 所以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就很習慣性的會推卸到外人的頭上。可是不要忘記,不是每個人都會象小時候的父母一樣被哄你的。其實每個外人都有可能是「空船」。你就算髮脾氣也不見得能撈到什麼甜頭啦。 從這個角度來講,要不起情緒,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找一個沒有其他船的地方。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人,會找一個安靜的隱居修鍊,有些人甚至會去出家做和尚。另一種方法,就是要培養自己把別人看成空船的能力。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難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各種衝突的事情是層出不窮,防不勝防。說起來,雖然我做學莊子,但脾氣也沒有什麼長進。有一次因為學習的事情在罵兒子,我兒子就說,爸爸你不是在學莊子嗎?為什麼還老是發脾氣?聽到這個,我竟無言以對。好在莊子不僅是提出了一個目標,後面的篇章還有一大堆方法,可以循序漸進,我們以後慢慢再學。不過呢,莊子那段文字其實還有一個妙處。就是,我們不但要把別人當成空船,還要讓別人也把自己當成空船。因為我們也可能碰到別人嘛,那如果別人把我們當成空船,別人就不容易對我們起情緒。
就是原則越堅定的人,大家越不會跟他鬧彆扭。碰到衝突的時候,大家可能會說「那人就是那個鳥樣,你跟他吵也沒用,我們還是想想其他辦法。」而那些越沒有原則,甚至沒有底線的人,大家就越會跟他糾纏不清。因為有可能今天吵了沒用,明天再吵一下他就會妥協了。就是那越留給別人一絲希望,別人就越容易對你有情緒。 以上,就是莊子講的宋榮子這個人達到的境界。他已經是我們需要仰望的境界了。但是,莊子對他的評價是「雖然,猶有未樹也」。樹是樹木的樹,因為樹要紮根,這裡就是引申為根基、基礎的意思。就是宋榮子雖然這樣,但是他還沒有根基。怎樣才算是有根基呢?莊子又舉了列子做為例子。好了,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裡。要想聽列子的故事,請留意收聽我們下一期的節目。再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