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毒藥安可以妄攻?

某人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服用了二代頭孢類藥物,癥狀稍有緩解後,與朋友外出喝酒,很快出現視覺模糊、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出汗、口乾、胸痛等癥狀。送醫院後癥狀持續加重,最終不治身亡。

這個是非常有名的「雙硫侖反應」。一些抗菌藥物會使酒精代謝過程中斷,乙醇氧化為乙醛後就不再繼續代謝,出現乙醛中毒。所以,醫生在開處頭孢菌素類藥物和其他一些抗菌葯時,會避免使用其他含有酒精的內服藥物,例如含酒精的藿香正氣液。

現代醫學所使用的藥物絕大多數都有詳細的適應症、禁忌症和不良反應說明,所謂的「副作用」廣為人知。提起中藥,有些人認為「沒有那麼多副作用」,甚至於中醫學課本上也寫有「中藥的優勢之一是較少的不良反應」云云。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曾聽說過東莞某醫院的醫生給一個腎功能損傷,腹脹不大便的病人使用大柴胡湯,連用十多天,最終導致病人腎功能衰竭。大劑量的柴胡和大黃會對腎臟造成很重的負擔,持續服用超過兩周,就有很大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腎損害。

還有一例。某個診所的醫生治療一個八個月大的嬰兒。患兒發熱、哭鬧,處方開的是大青龍湯(內含較大劑量的麻黃,麻黃的主要成分之一麻黃鹼能令人出汗,降低體溫)。患兒服下一劑後大汗不止,而後發生抽搐,於是該醫生急忙叫家長送醫院,後來患兒搶救不及時,不幸身亡。該醫生在某網路平台慶幸家長並未追究到他頭上,但事實正是因為他的處方導致患兒發汗太過,水鹽代謝嚴重紊亂,且又未及時止汗補液,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上述的兩個例子趨向於極端,較為溫和的中成藥中也有不良反應。

我曾觀察到一個服用規範劑量的六味地黃丸後眼部不適的案例,原因大概是其中含有澤瀉這味葯(本草書籍中有「久服令人眼暗」的記載),而服藥者恰好對此葯敏感。無獨有偶,另一個案例中病人服用正常量的附子理中丸後出現頭痛頭眩,停葯則消失。後來每服含有附子的藥物都會有這一癥狀。這是一個對附子敏感的病人。

雖然說這兩個案例不良反應相對輕微,但既然有這樣的反應,用藥時就不能忽視。當下市面上絕大多數中成藥沒有標註不良反應,某些醫生對湯劑造成的不良反應也不引起重視,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到處打廣告的中成藥,掛著非處方葯的牌子,經一些沒有中醫臨床經驗的藥劑師和售貨員大肆推銷,產生的不良反應更是不勝枚舉。

中國中西醫結合用藥史最為失敗的案例,我認為是用於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茵梔黃口服液。這一中成藥脫胎於《傷寒論》中的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都是苦寒之品,中醫一般用於濕熱黃疸,現代醫學中比較接近的疾病應該是病毒性肝炎或急性膽囊炎導致的黃疸。新生兒黃疸絕大多數都不是茵陳蒿湯的適應症。然而多年來,無數的醫生和家長給出現黃疸的新生兒使用了茵梔黃,造成嬰幼兒腹痛、腸功能亢進、腸道菌群失調等不良反應,這也成為了許多人生命中經歷的第一次藥物濫用。

近來聽到了另一種言論。某些體制內中醫認為,中藥的介入不應該對病人的大便、食慾以及睡眠產生不良影響,就是說不要讓病人感到「不舒服」。在中藥的使用過程中有一種「瞑眩反應」,即服藥後經過出疹、腹瀉、頭暈目眩、短期疼痛加劇等癥狀後,疾病快速減輕,機體趨於恢復的一個過程,在中醫認為這是疾病邪氣離開身體的反應,具備良性、可預測性的特點。臨床上應該將瞑眩反應與不良反應加以區別,並提前將可能出現的反應告知患者,而非將服藥後看似病態的癥狀都歸於真正的病態。

《黃帝內經》中將藥物稱為「毒藥」,事實上所有的藥物都會有不良反應,因此醫師在認識這一點基礎上用藥,患者在此基礎上選葯都萬分重要。

王叔和在《傷寒論·傷寒例》中有這樣一段話: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今冤魂塞於冥路,死屍盈於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毒藥安可以妄攻?戒之,戒之。

推薦閱讀:

手上出現3個癥狀,暗示你腎功能在衰退?
國際罕見病日:細數近兩年FDA批准的27種罕見病藥物
一輩子也沒有很長,只希望能夠再陪你一場
經常聽說平時沒有身體不適,自我感覺健康的人,在體檢中突然查出重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現象?
澳洲漫漫學醫之路!學什麼?去哪學?什麼樣?

TAG:中醫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