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戲份,反轉不嫌多
作品:《兩秒鐘的死角》(大谷羊太郎)
小明在公交車上看見小偷在偷一個阿姨的錢,靈機一動大聲說,「叔叔,謝謝你幫我媽媽把錢包撿起來。」小偷無奈,只好將錢包還回去。
到站了,阿姨拽著小明說,「孩子,咱們該下車了」,小明急了,高呼「他不是我媽媽」,眾人皆笑。阿姨說,「這孩子又調皮了」。就這樣,小明順利地被賣到了城鄉結合部。
文和一直認為,推理的本質和上面這個段子差不多,靈機一動的創意,一本正經地展開固然有賣點,不少核心謎題都是這麼來的。但有點反轉,生活豈不是更精彩?畢竟真相總是被層層包裹著的,不翻來覆去幾次,怎麼能抵達真相的彼岸呢?
讀完文和推薦的這篇作品,你就能明白,一個簡單的CASE,是如何在幾次反轉後發展為人人有份,戲中有戲的。
情節並不複雜,主角受雇去監視一個女人的日常,某晚果然發生事件,他和一個同伴目睹女子的丈夫倉皇逃出房間,並遭遇車禍送命,房內則是女子的屍體(兩人感情破裂,女子出走並有情人)。證據確鑿,警方以殺人案結案,但只發展了三分之一的進度條出賣了一切,哪有這麼簡單的事?
第一重反轉,大家都能想到,主角受雇監視女子這個重要條件,解題卻沒用到,不合常理,僱主角的人還等著出場呢。沿著這個方向發展果然有收穫,原來僱主為了復仇,故意搭上這個女子,並想殺害她。然後他用各種算計把女子的丈夫引入女子如今的住宅,希望他在怒火之下,借刀殺人。其中,僱主利用女子丈夫吸毒的劣跡,用一些古怪舉動吸引他注意,從而為隨後證言不被相信的未雨綢繆,有點想法。
第二重反轉,那麼主角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是路人甲么?當然不是,開了主角光環,又佔了這麼多篇幅,當然不是來打醬油。繼續看下去,原來僱主選擇主角的原因是,主角和女子其實有仇恨,如果女子一旦出事,那麼在她附近的主角因為作案動機充分,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僱主為脫罪再度上了一層保險。
第三重反轉,主角的同伴,這個最不起眼的人在整個案件中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換個問題,兇手到底是女子的前夫、僱主還是另有其人呢?誰都沒想到,隱藏在最深處的真正兇手竟然就是主角的同伴,一起盜竊引發的意外殺人,深深掩埋在這個交錯複雜的人物關係中,只差一點,就隨著背鍋者的死亡而永遠不見天日。有意思的是,主角又一次被算計和誤導,放走了女子的丈夫,沒能將他當場成擒。
最後一重反轉,都以為女子的丈夫是帶著怒火過來,隨時可能衝動殺人,但事實呢,卻是二人破鏡重圓,郎情妾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沒有吵鬧,而是丈夫靜靜地在衛生間里睡著的奇怪事情。真愛啊。
至於那個主角產生的視覺誤差,反倒可以忽略不計了。
推薦閱讀:
※日本推理小說的社會派時代經歷了什麼?
※日本推理小說中的「本格派」是什麼?
※小說中的約翰.華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能不能給推薦幾部好看的外國現代偵探推理小說?
TAG:推理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