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肉食看印度人對基督教的抗爭與妥協

《知·食——印度》精彩內容

上一篇:葡萄牙飲食文化在果阿的交融

【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願你喜歡。

知·食——印度??|題記】

隨著葡萄牙的殖民統治,隨之而來的是基督教會對印度百姓的壓迫。教會在印度的發展使果阿地區的印度人膽顫心驚、心生恐懼。然而,人們的內心抗爭也好,表面妥協也罷;歲月斑駁,卻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滄海桑田,時間會改變一切,包括宗教信仰、飲食習慣……

《知·食》鄭重推出《印度》連載專題,以印度料理為主題,看印度的風土人情、軼聞趣事、社會變遷……

印度果阿人的飲食竟以豬牛肉為主!這還得追溯到葡萄牙那場大眾皈依基督教的戰役……

【肉食與基督教】

葡萄牙人通過一場大眾皈依基督教的戰役,把肉食為主的飲食方式,融入到果阿印度人的用餐習慣中。簡·巴普提斯特·塔維涅爾報道說,牛肉和豬肉是「果阿居民的普通食品」。如今信仰基督教的果阿人菜肴中含有大量肉類,尤其是豬肉。但印度其他地方的歐洲人定居點卻沒有這樣的影響。

16世紀中葉,宗教改革在歐洲興起;葡萄牙人把極具侵略性的天主教帶到了印度。修道士們竭盡全力,勸導印度人皈依基督;甚至在果阿地區建議宗教法庭,以確保基督教信仰牢牢根植於皈依者心中,以至大多數葡萄牙家庭都聞風色變。

英國船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17世紀末的果阿是「印度的羅馬」,因為到處是天主教的傳教士和「狂熱的盲從者」。

【殘酷的宗教壓迫】

宗教法庭嚴苛無情,致力於將葡萄牙統治區的印度教連根拔除。它頒布法令,規定所有的婆羅門都要賣掉財產離開,所有的公共職位都只留給基督徒。葡萄牙統治區的印度教寺廟被摧毀殆盡;父親已死只有印度籍母親的孩子被抓走培養成基督徒。印度教徒不得不集體離開葡萄牙統治區,留下來的印度教徒都禁止進行自己的宗教儀式,並被迫參加基督教教義的佈道活動。

基督徒們欺行霸市、專橫跋扈,在教堂神職人員買到想要的東西前,漁民絕不敢向普通顧客出售一條魚,以至非基督徒只能吃「腐爛發臭的魚」。那位船長漢密爾頓說,當他的朋友買到最後一包鮮魚時,一旁的牧師就想橫刀奪愛;因為要用鮮魚招待朋友他婉拒了牧師的無理要求。沒想到牧師竟然惱羞成怒,威脅要將他逐出教會。最後這位朋友不得不賠一大筆錢,還要忍辱跪在那位牧師面前請求原諒才算了結。據說宗教法庭的審查官想要吃農家芒果樹上的果實,農戶便為審查官送去一籃子的芒果,而整個過程卻使其淹沒在讓人觳觫不已的恐懼感中;為了避免類似的遭遇再次發生,農戶甚至把自己引以為傲的芒果樹連根拔掉。

【秘密的抵制抗爭】

大多數的鄉村寺廟被教堂取代,但村民們私密的營救出廟中的神像,並把它偷運出到鄰省村莊新的寺廟中。至今,一些神靈已回到它們原來的村莊,一些則是村民每年回老家拜訪一次。天主教徒和印度教徒也時常去參觀出逃神靈的寺廟,以尋求安慰和建議。

雖然表面上改信基督教的人數有明顯成功,但教義規定卻很難執行。強制執行教會法令,便會有大量印度居民從葡萄牙統治區集中離開,以致歐洲人缺少農業勞力、技工、工匠和士兵。在重要貿易和經濟地區,葡萄牙人極其依賴印度商人、放債者和收稅者,許多重要的政府職位都由印度人擔任。連重要的胡椒貿易合同也是有薩拉斯沃特的婆羅門信仰者所操控。因此為了經濟利益,葡萄牙人被迫在法律上做出許多例外措施,只能對他們的貿易和經濟合作者的宗教罪過視而不見。

在差不多兩百年時間裡,要求印度人奉行基督教習慣,樹立基督教生活方式的命令收效甚微。印度的皈依者不斷恢復到他們舊有的儀式中。1736年,宗教法庭頒布了長篇法令提醒印度皈依者,不必忌食豬肉和牛肉,不必再進入廚房烹飪前洗澡,也不必等飯做好後再按口味加鹽。這一切都說明,許多改信基督教的印度人依然對牛充滿敬畏,他們將牛糞灑在地板上凈化自己,遵守印度人在做飯和吃飯方面的限制。

在殘酷的高壓統治中,果阿人依舊在基督教的框架中保留了某些印度文化特質。它們只遵從天主教的形式,核心的精神層面依然是印度教信徒。基督教只能剷除印度教諸如萎葉和檳榔果等裝飾物,但禁止不了許多實際上的儀式。比如,底瓦教區新近的皈依者,堅持要求牧師接受保佑糧食豐收的印度占星師角色;村民扛著寫有耶穌和聖保羅名字的橫幅來到教堂。印度人的婚禮上,用棕櫚葉做成的十字架代替萎葉和檳榔果,放在新爐灶下;用椰奶代替牛奶、薑黃、椰子油和米粉的混合物,灑向新郎和新娘。高等種姓的皈依者,依然在新的基督教名字和姓氏之後,保留了自己的種姓名字,並且只與種姓內的人交往和締結婚姻。

【唯利的信仰妥協】

1650年,果阿人口中三分之二的人都成為天主教徒。但虔誠信仰基督教的人依然被認為是傻瓜,被迫改信基督教的人大多為了一時之利。摩爾人和印度人的奴隸是為了獲得解放,其他人這樣做是為了頭巾、襯衫等物品,或為了逃脫絞刑,或為了勾搭基督徒女子......只要人們表現出皈依的願望,就會隨時得施浸禮,人們輕易的就會變成異教徒。

對於印度教社會底層的人來說,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成為證明其社會和經濟地位的手段。大多來自飽受蹂躪的部落社區、低等種姓和不可接觸者,改信基督教成為他們逃避種姓制度的手段。寡婦和孤兒改信基督教後,有權繼承丈夫或父親的財產;改信基督教者可獲得聖誕午餐、衣物、嫁妝、藥品和辦理喪事的錢財。而高種姓改信基督教,可以保護自己的特權和地位,與新來的歐洲主子拉攏關係,會有新的工作機會。

直到19世紀,大多數果阿居民都參加周日彌撒、穿歐洲服飾、刮鬍子、住在葡萄牙風格的平房中。他們喝酒、津津有味的吃豬肉和牛肉。1850年的果阿,街道上到處都是肥豬,因此看起來跟基督教城鎮無異。低等種姓皈依者即使在改變信仰前,也沒有嚴格的食物禁忌;因此接受葡萄牙人對肉食的態度並不令人驚訝。

但值得關注的是,高等種姓富有的皈依者,最為強調吃豬肉和牛肉。因為他們在自己的社會內部被視為賤民,因此保住自己崇高地位的唯一方法就是,將自己和葡萄牙統治者緊密聯繫。於是他們信服殖民者的信仰,全身心的接受葡萄牙的語言、教育、服飾和飲食。

果阿的豬肉和牛肉的飲食,籠罩著聲望的光環,基督教贏得了最終的勝利。葡萄牙不僅勸說基督教皈依者吃豬肉,還教他們烹飪方法,由此便誕生了印度餐廳的標準菜式,果阿菜肴中最著名的酸辣豬肉(Vindaloo)。


推薦閱讀:

假香鑒別之片言隻語
號稱「幾十味中藥熬制」的高湯燉菜加的是什麼中藥?
晦齋香譜序
什麼香草比較適合在花盆中栽種,香氣相對濃郁的品種?
求諸君推薦各自正在用,覺得比較好的線香?

TAG:印度 | 香料 | 咖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