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認為孩子出國留學就已人生成功,我在美國呆了5年,我有話要說!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知道的越多,描述清楚一件事情就越困難。這不是什麼逼格高低的問題,而是經驗的差異----就如同你問一個五歲小孩人為什麼要吃飯,他會說因為肚肚餓;而如果問一個生物學博士,他會跟你科普三大營養物質的人體代謝,同化異化作用以及神經體液調節的關係,順帶善意地嘲諷一下你的智商。
同樣地,在留學的問題上,很多人會說不就是在一個新環境做同樣的事么?學生嘛,學習就好了。這說的沒錯,筆者以前也是這麼想的。
在當前無數個無良中介的宣傳攻勢下,人們往往被誤導了,以為只要送孩子去留學,他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作為過來人,筆者的觀點很簡單:留學是一個讓個體的本性得到有效放大的最佳途徑。
如果這個孩子求知慾強,有正確的價值觀與合格的自制力,那麼留學會為他打開以往的束縛,使其以一個更加自由的姿態積極成長,並且開放更多的機會之門----我們恨之入骨的學霸就屬於這樣的群體。
但如果這個孩子品性中的瑕疵過多,以至於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約束,那麼留學便是自我毀滅的正式開始----即便這個毀滅的過程是溫和並難以察覺的。
那麼,就美國留學而言,究竟會發生什麼呢?待我一一道來。
一、柴米油鹽
初來乍到的小留學生都要面對的三大問題是:語言,食物和交通。
在筆者看來交通問題首當其衝。因為美國不同於中國,相對地廣人稀一些(加拿大放聲大笑),建築物之間沒那麼緊湊。同時美國人又懶,喜歡把功能性建築攏到一起,像大型購物超市和各種餐館,便會聚在一起以廣場(Plaza)為單位分散在各處。採購的時候當然十分方便,但是怎麼過去便成了問題----誰也不想走個幾英里過去然後大包小包原路返回。所以說第一階段要熟悉校園的公交線路,以便在適應的陣痛期間實現物資補給。
其次就是吃的問題。要說一來就完美適應當地美食的確有點牽強。學校的食堂往往條件不錯,但是吃的還是以亂燉為主,要麼就是通心粉拌醬,要麼就是火腿三明治(什麼,你說你學校食堂有紅燒牛肉麵?還是你懷抱康師傅做著白日夢?)還有就是各種生的蔬菜。附近倒是有一些中餐館,但是少來了,你管那叫中餐?我來告訴你美式中(式快)餐怎麼做:第一步,把材料搞熟;第二部,把醬料拌進去攪和;第三部,端上來收你美刀。作為在國內吃個毛血旺都要耐心地抖掉豆芽的筆者來說,第一次吃到「陳皮雞」時的感覺是受到了侮辱,就是這種情況。
當然了相對正宗的中餐還是有一些的,但是價錢就讓人咋舌了。簡單的一個菜就要十幾美刀,加上稅和小費,你要是稍微點幾個菜打個牙祭,下來都要花掉一周的菜錢。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不划算。所以就要自己燒菜,節省外面那昂貴的人工。有的學校宿舍是有廚房的,然而有的卻沒有,同時又收取高昂的費用,這就使校外合租被提上了日程。
這便又回到了交通問題。無論是校內住宿或是校外合租,只要出門辦事,你就覺得寸步難行。在初步適應了生活環境之後,很多人就開始計劃買車,以增加生活學習的自由度,讓自己的時間不再被公交車的日程所分割。
美國的車是划算的,而且具有極為完善的二手車交易市場。基本上一萬上下就可以搞來一輛狀況良好的二手車開開(幾千塊錢的可能要修修),足夠這幾年留學生涯使用。到了畢業季,無論是找到工作的換新車,還是回國發展的甩包袱,舊車都很好出手(師弟師妹等著接呢)。所以買車是交通問題的完美解決之道。
關於語言問題,在生活方面其實沒必要多說。因為留學生是應該有一定的外語水平的。要說完美融入當地環境是天方夜譚,但也不至於兩眼一抹黑走路撞南牆。畢竟經受過托福/雅思/SAT/GRE等若干洗禮,所以在基本生活上不應該存在太大問題。你要說你一下飛機就眼睛犯迷糊,張嘴變啞巴,先不管你怎麼拿到offer與visa的,就問你一句:來這幹嘛來了?
真正的語言問題體現在哪裡?在學習上。
二、象牙迷宮
有位高人曾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叫問題。
這話乍一聽非常土豪與無知,但細細琢磨還頗有道理。上文提到的無論交通啊飲食啊,無論你手裡票子多少,都可以慢慢解決。但是學習能力和經驗,卻是票子買不到的。
首先美國高校的校園環境是無可挑剔的,有田園式的↓↓↓有五顏六色亂晃眼睛式的↓↓↓還有「鬼知道是什麼風格況且打死我也考不上」式的↓↓↓
(圖片出處,1. 長島大學Long Island University; 2.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3.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作者親測,實物與圖片相符)
漫步在這樣的校園裡並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說實話身心是十分愉悅的-----哪怕說下節課是要人老命的期中考試。但是作為留學生來說,學習上的壓力是揮之不去的,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1,成績結構。美國的績點計算是十分糾結的。與國內一考定乾坤不同,要拿到期末高績點,你必須了解每門課程的分數構造。就拿筆者曾經上過的一門分子生物學(研究生)來說,首先期末考試只佔總成績的20%(還是15%?記不清了),而其餘的80% 都靠平時的點滴積累,例如兩周一次的小考,每周一次的paper review,每周一次的小組討論作業,以及期末的proposal和話題演講。
乍一看好像降低了期末的壓力,但是繁複的分數碎片會讓你每節課上都如坐針氈。雖說一學期只修幾門課,但是如果碰到兩門以上此類學科,就只能燒香拜佛祈求順利通關。
筆者當年就是因為腦子抽了,同時啃了三塊硬骨頭而績點爆炸的,再加上語言困難,那學期的感覺用一句話形容就是:雙手抱頭揪頭髮---- 唉,算了都過去了。
2,團隊協作。
這個問題其實倒也不難理解。比如籃球場上的隊友矛盾,dota開黑的互相甩鍋……人們在面對挫折時都會喜歡把污水往外潑,同時把自己撇的一乾二淨。而且林子大了,總有喜歡當甩手掌柜的太子爺和小公主,這都是常見現象。但是影響團隊成績,矛盾便接踵而來。
在強調team work的老美大學,學科中便加入了很多小組項目,小到文學分析的小組討論,大到商業模型的團隊企劃。筆者的老婆讀MBA的時候,此類矛盾便比比皆是。他們的小組中有喜歡什麼也不做而坐享其成的,也有剽竊他人想法據為己有的,另有一意孤行導致小組成績全軍覆沒卻責備別人的。說實話這些人裡面以國人居多,於是在異國他鄉遇到的新朋友就為此分道揚鑣,再不聯繫。當然這也是筆者一家之言。我願意相信,其他膚色的學生里奇葩和混蛋更多,只是我們運氣差,沒有遇到罷了。
3,就是語言問題。
在國內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曾為能清楚地描述一件事情而驕傲。但是到了美國的高校,卻發現自己原來的優勢變成了劣勢。你當然可以和本地學生正常交流,但也就到此為止了----他們也會逐漸地在同你交流的過程中簡化自己的詞庫來讓你跟上節奏,這讓人十分沮喪。
你無計可施,畢竟無論你準備多麼充分,你訓練英語的時間也比不上人家的十分之一----他們的英語就像你的中文一樣流利。而且你們很難找到共同話題。因為你是土老帽,你不了解他們的潮流。
在學習上呢,你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達到相同的效果,因為有語言的障礙。你逐漸發現一個事實,就是當別的同學在平地上全速奔跑的時候,你只能通過努力,把面前的一堵堵牆轉換成一個個跨欄,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當然話說回來,還是有些人可以在轉換跨欄之後把自己變成劉翔,但畢竟這不是普遍現象。)
不過漸漸地,你生活上還是適應了節奏,學習上也步入了一定的正軌,你的心思終於抽身了出來,開始面對所有留學生都會遇到的真正麻煩。
三、困境:身份認同「忍受孤寂往往比忍受貧窮需要更大的毅力,貧困不過是降低人的身價,但是孤寂就會破壞人的性格。」
---- 狄德羅 《修女》
記得當初筆者滿懷憧憬即將出國時,有個師兄問我說,你有什麼特長?我說我沒什麼特長,就會打個籃球乒乓球。他說會打乒乓球挺好,我們用乒乓球秒殺老外,就像他們用籃球消滅我們一樣乾脆。
一年之後我在籃球場上被黑人撞飛的時候,腦海里便清楚地迴響著師兄的聲音。
總的來說呢,作為學生,你已經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了。第一不能經濟獨立,第二沒有社會地位。但是在校園堅實的高牆下,你會產生一種自我良好的錯覺,覺得自己「還可以」。這跟牧場里的常駐居民類似----吃飽喝足便四下走動,並舒心地到處哼哼。
在國內準備出國的「預備役」們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優越感:學霸們讓人遙不可及,土豪們讓人羨慕不已,而全面發展的小能豆們又會左右逢源,辣手摧花。但是到了美國的校園之後,幾乎所有的「優越」都會蕩然無存。學霸們發現在「同類」林立的環境下優勢盡失;土豪們發現爹媽的票子在森嚴的學院里啞然無聲;而以往擁有如魚得水的生活的偶像派們,也發現現實在大打折扣----在你為鍛煉兩年的小胸肌而略感驕傲的同時,白人同學已經擁有十幾年的健身經歷了。
更不用說那些佔了極大比例的普通人了。長這麼大第一次體會到「一無是處」是什麼滋味----即使這個事實早在數年之前就一直存在。
於是你開始尋找集體認同感,你那蹩腳的英語無法融入當地的圈子,你便開始尋找同類的慰藉。這也是美國校園裡中國留學生「扎堆」現象日趨嚴重的原因。你沒的選擇。
你和大家一起外出租房,搭夥過日子。
但是你發現在這個小圈子裡,你的心理狀態並沒有好轉,反而愈發嚴重。其(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三:
1.大家在國內都是家裡的少爺小姐,遇到摩擦誰也不讓誰。
2.大家都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成長背景增大衝突的機會。
3.由於自卑過度而養成的貶低別人而抬高自己的生活姿態。
其實真正頭痛的是最後一點。這會極大的增加負能量的傳播面積,讓人的心胸越發狹窄。
中國有句古話叫「文人相輕」,其實到現在卻是「人人相輕」。筆者在留學的過程中就接觸到不少奇葩,他們能自如地在雞蛋裡挑骨頭,利用反駁對方觀點的機會尋找存在感,並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份。但是真正地讓他在課堂上參與討論,他卻又縮在一旁,避開所有的正面壓力。
這種人的常用句式就是「……也不能這麼說」「你根本就不了解真實情況……」「這種事情我見得多了……」「跟我比你差遠了,想當年……」。他們習以為常到自己都無法察覺的地步,有次筆者故意在對話的前後闡述了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沒想到對方都一一反駁,並且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當真是鬼斧神工。
沮喪和孤獨累積到一定程度,性格便會發生改變。再加上某些專業繁重的學習壓力以及核心課程教授的奇葩口音,好強上進的留學生們便綳斷了弦子,朝著詭異的方向發展。
有人整天泡圖書館,眼睛盯著書本卻從不翻頁;有人開車無法集中精神,被迫身體前傾到誇張的程度,以至於忽略了後視鏡而發生險情;有人徹底「脫產」在家打遊戲,完全放棄了學業;更有人妄想症發作,覺得周圍的異性都對自己有特殊的好感(相信我,這種後果最嚴重)。
再有甚者,就朝著酒精和大麻上面發展----要知道在美國這種「自由國度」,後者在許多州都不是難搞的東西。
再後來,就畢業了。在你真正可以靜下心來患得患失的時候,身份的限制又給了你當頭一棒。無論你畢業實習的OPT(optional training program)的時間還剩下多久,只要在最後一個有效年的四月份之前,沒有公司願意僱傭你並支持你轉換身份(H1b)的話,最後的結局就是捲鋪蓋回國。(因為工作簽證的申請截至在四月份)
這時有人會說,那麼找一份工作然後讓公司幫忙不就行了?沒錯是這個道理。但是有兩個問題:
1. 你有沒有足夠優秀到戰勝白人競爭者與同樣優秀的亞洲同胞?
2. 你有沒有足夠優秀到讓公司願意遞交自己的稅務報表來幫你完成身份轉換?
大多數公司都不願費這個工夫,因為同等條件的求職者,找美國(身份的)人要省事很多,沒必要繞彎子找一個口音嚴重的外國僱員來做誰都能勝任的事情。而且即使有公司願意幫忙,在申請H1b的過程中還有抽籤幾率的問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但是話說回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正如「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存在於事物發展的始終」一般,那些相當一部分從留學的染缸中汲取養分的人們都經歷了什麼呢?
四、曙光:學術天堂
為什麼網上有那麼多噴子?因為他們腦容量小的驚人。筆者之前提到的那位師兄還說過一句名言:「永遠不要和腦子只有花生米大的傢伙討論恩格斯係數。」簡直是醍醐灌頂。
只要還不能理解學術的厚重,不尊重知識的威嚴,就永遠也無法進行有營養的思考。而沒有思考的脫口而出,即便是無知的開始了。
所以對筆者而言,求學的意義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邁著步伐穩步遠離花生米。
美國的大學裡對待學術是嚴肅的,是容不得雜質的。同時又給予了教授們極大的自由和不錯的待遇(紐約州10萬美金打底),這就使得原本便十分優秀的他們可以專註於自己的研究。在中國的同行們正在被「評職稱」從而漲起幾百塊工資搞的焦頭爛額的同時,他們卻把純粹的學識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學生。
另一方面,圖書館裡寬鬆的環境,強大的論文資料庫也讓到此通關的學生們如虎添翼,並且資源分配合理,不會出現國內因為佔座而打架的情況。
總的來說呢就是,如果你有心學習,你會學的很「爽」。
而且在專業的自由度上,美國大學靈活的「轉學」系統會極大地幫助那些當初昏頭昏腦選擇錯誤專業的中國學生,使其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重新申請/選擇自己理想的學校/專業。
沒有紅包,沒有送禮,沒有請客吃飯。只要你達到標準,修夠必要學分,跟系裡做好溝通,想轉什麼就轉什麼吧。效率高的驚人。
另外關於勤工儉學方面,雖說留學生身份限制一切校外合法打工的機會,但是只要你工夫下夠,在校內打一份零工賺點菜錢還是完全可行的。筆者就曾有幸軟磨硬泡地進入一個猶太教授的實驗室幫忙,並做畢業課題。當時的薪水是每周300。雖說也經常青黃不接(研究經費斷線),但是好歹聊勝於無。況且最後也順利地完成了畢業答辯,學到了許多東西。
五、童年的終結
最後想想,還有一個許多人都關注的種族歧視問題。對此筆者只想闡述兩個觀點。
第一,種族歧視無可避免。
第二,這個問題不是個問題。
為什麼呢?首先你想想(少數不良的)上海人、香港人和北京人對待外地人的態度,亦或是北方人南方人的亘古矛盾,再想想(少數不良的)美國人對待外國人的樣子就釋然了。這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人人向輕」的問題上來。這是個全球問題。普遍現象罷了。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先設想一個情景,假設正在和你爭論的是同班同學,你面紅耳赤的時候比較容易產生鄙夷的感覺;但如果你面對的是本專業發過數十篇論文的PHD,或者是年薪高你十倍、住在數千平米豪宅的同行甚至競爭對手,你那可憐的鄙夷就會被仰望所替代。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弱肉強食的原始規則。你想有話語權,你想被尊重而不被歧視,站在山頂是唯一的出路。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職場還是戰場,弱者,是沒有話語權的。
每年的秋天,各大城市的國際航班都送來新的一批留學生。看著那些面帶憧憬的稚嫩面孔,與他們在這邊的師兄師姐們捎帶滄桑的眼神形成強烈反差。他們就像是在沙暴中行走的旅人。旅人踽踽獨行,沙暴寂靜無聲。而這個中的滋味,相信只有走一遭才能切身體會。祝好運。
另外在微信公號米宅海外(微信ID:mizhaihaiwai),每天會更新關於海外的文章,也有其他作者的優質文章,想要了解也可到微信關注。
推薦閱讀:
※一個成功的女性都應該包括什麼素質?或是能力?
※成功,不足以成為你的最終目標。
※良禽折木而棲
※怎樣讓自己不再心軟善良懦弱而變得狠?
※我們為什麼會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