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發音的奧秘1——母音篇(1)
嚴正聲明:以下為本人原創內容,現發表於《知乎》,歡迎轉發,但未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特此聲明。
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過後,將英語丟下已有二十多年時間了。以前讀中學時英語書面語還過得去,大學時就基本放棄了,但英語聽力一直都很差,這顯然是因為對英語音標發音不準確所導致的,且我現在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就這一點而言,我們跟我們的老師們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最近在空閑的時間裡又將對英語的學習重新拾了起來,算到現在大概有三個月的時間吧(本人這方面的記性比較差)。這樣的學習是從音標的發音開始的,期間在網上接觸到曲剛老師快步英語中的一些內容,對他所指出的「口腔後部發聲法」有體會,但對英語的發音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總覺得還是發不準,然後,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我「捕捉」到一對母音([i:]和[i])之間的鬆緊關係,接下來就一發不可收拾,發現了各組母音的一一對應關係及發音的方式,接著又發現了輔音的發音原理,對輔音發音原理的理解反過來又進一步加深了我對母音發音方式的領悟,直至現在。
一直以來,在對音標的學習中我們的書本都無一例外地教授我們發音的口型和舌位,並企圖以此令我們掌握母音的正確發音,但現在要指出的是,英語母音的發音所運用的是口腔部(包括唇)、咽喉部的力量,跟對舌頭的運用無關,當我這樣說的時候,我的意思是,舌頭在母音發音過程當中所起的作用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當我們運用口腔、咽喉部的力量去發單母音的時候,我們的舌頭會很自然地處於某一個位置,當我們發雙母音的時候,舌頭也會很自然地從一個位置過度到另一個位置,同時作為一個因素,會對我們所發的母音的音色產生影響,但在這當中,舌頭的動作始終是被動的,所以也是不需要去理會的,一切企圖通過掌握正確的舌位去發好母音的行為都只能夠是一種本未倒置的瞎折騰。說話時母音的發音主要是通過口腔及鼻腔的共鳴去實現的,輔音的發音是通過對氣流的阻發來實現的,舌頭在我們發音過程中所起的主動作用不是通過母音的發音體現出來的,而是通過輔音的發音體現出來的。在對聲音發音機理的探索過程中,我們的眼睛所觀察到的只可能是相關發音器官的形象,不可能看到聲音「背後」的意念,對那個意念的捕捉只可能通過我們的頭腦,但不是通過頭腦的邏輯思維,而是頭腦的直覺,頭腦的靈感。
先講講母音的發音,在漢語普通話里,母音的發音是通過口腔去發音的,咽喉部的肌肉是放鬆的,而英語母音的發音還動用了咽喉部的力量,對此,英式發音跟美式發音的區別只在於美式發音時咽喉部的用力點更靠後、靠下一點。下面首先針對英式母音的發音去展開論述,假如讀者理解了我的意思的話,那麼對美式發音的掌握就根本不可能成為另一個問題了。
為便於讀者的理解,我也對母音加以分類,先講單母音。根據發音時口腔的緊張度,將單母音分為緊口音和鬆口音;根據發音時的開口度的大小分大口音、中口音、小口音;根據發音時口腔開口的會意形狀分立口音、翹口音、方口音及圓口音。當然,分類的目的是討論及描述的需要,或許還有其它的分類方式,但這並不是根本重要的。同時,為了讓讀者能有一個相對直觀的理解,我繪製了各個單母音的會意圖,每張圖片里的圖案有比例關係,但不一定很準確,各張圖片之間的圖案不設定比例關係。下面根據開口度的大小展開論述。
1、 大開口音(有兩組)
(1)立口音(請注意:是會意上的立口,其它口型同理)
發立口音時,將口腔打開作漢語拼音a的口勢,然後收氣——發音,那個就是英語的[ɑ:],再接著泄氣——發音,那個就是英語的[?]音。請注意我的用詞,我講的是「收氣」和「泄氣」,而不是「吸氣」和「呼氣」,後者要動用到肺的氣流,但前者只是口腔里氣體的流動;透過漢語拼音a去發英語的[ɑ:]音的時候,是在收氣的盡頭髮音,那麼那個「盡頭」在哪裡呢?這取決於我們收氣的力度,力度越大,那個盡頭就越靠後,咽喉部用力的位置自然也越靠後,但那個盡頭不可能低於喉頭的位置;同樣地,透過漢語拼音的a去發英語的[?]時,是在發[ɑ:]後再泄氣的盡頭去發音,那麼,那個泄氣的盡頭又在哪裡呢?作一個比喻,一個垂直固定在地面上的彈簧,當我們用一定的力度往下壓然後鬆開之後,彈簧所能彈起的最高位置就是那個盡頭,由於慣性作用,那個位置會比原來用力前的位置還要高。英語民族的祖先就是依了對這兩個「盡頭」的無意識的把握去發各組母音的。當然,在那「盡頭」位置發音的時候,口腔里是有空氣逸出的,但那並不是重要的,母音主要是通過控制口腔里的空氣並使之振動進而共鳴實現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聲帶的振動是間接的、被動的,我們都不可能主動去振動聲帶,母音的發音都如此。大家可以體驗一下,當發[ɑ:]的時候,相較於漢語拼音的a而言,口腔的開口度還要大,口腔壁的肌肉還要緊張,同時很自然地,咽喉部的肌肉也是收緊的,腹部的肌肉也相對緊張。當發[?]的時候,相較於漢語拼音的a而言,口腔的開口度要小些,口腔壁的肌肉要松馳些,但咽喉部的肌肉仍然是緊張的,只是比發[ɑ:]音時要松馳些(理解其中原理,在這裡就這一點而言要拋開漢語拼音,將口腔與咽喉部視為一條有機的「彈簧」)。另外,無論緊口音還是鬆口音都是可以長發音,也可以短髮音的,長短音只是相對的,取決於我們說話時用氣的氣息,氣息的運用又取決於我們說話時的意念和情感。當然,當我們體驗到當中的奧妙之後,我們就能夠做到不需要透過漢語拼音a的運用而直接去發好英語的這兩個立口音了。在這裡補充一點,當我們用肺吸氣的時候,我們是不可能發音的,至少不可能通過聲帶振動去發音,說話的過程實際上是一次次的對從肺呼出的氣體的有意識地控制著的而又是無意識地利用著的過程。
(2)翹口音
作漢語拼音a的口勢,收氣同時嘴角上翹——發音,那個就是英語的[?],[?]是一個緊口音,同時也是一個翹口音,英語言里沒有與之相對應的鬆口音。相較於立口音[ɑ:],發這個音的時候,唇部的肌肉是特別緊張的,但請注意,我說的是唇部,而不是嘴部;當我們閉嘴不言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嘴部,跟牙齒貼著的才是唇部,所以有「唇齒相依」這個成語,而不是「嘴齒相依」,認識到這一點對理解輔音的發音原理很重要。當然,發中口音和小口音中的緊口音時,唇部的肌肉都是比較緊張的。
2、中口音(有三組)
(1)圓口音
按照發立口音時氣息原理去發音體會,不贅述,只強調一點,發這組音(包括其它圓口音)時嘴部是程度不同地向前突出的,但那個突出是被動的,是「結果」,無需去理會。
(2)方口音
這組音很容易發,不贅述。
(3)翹口音
這裡要指出的是,在英語言里的[?]音不作單母音用,其只用於雙母音里。
3、小口音(有兩組)
(1)翹口音
(2)圓口音
以上就是英語的單母音。英語的各個緊口音在口腔的緊張程度上是有區別的,這樣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局部上,在說話的時候,緊口音可以發成對應的鬆口音,這取決於一定人群里所形成的語言習慣;英語的各個鬆口音在緊張程度上也是有區別的,這樣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整體上,其中[i]和[?]是最弱的,這也是它們在非重讀或弱讀音節中最常常被用及到的原因;另外,鬆口音在說話時可以被發成相應的緊口音,但這樣的「可以」不是隨意的,而取決於說話者的意向或情感。
對於美式英語而言,還多了一組彎口音,也可區分為大彎口、中彎口、小彎口音,那實際上其實就是以前所謂的捲舌母音。在發母音的時候,口腔只要同時向上彎一彎,舌頭就會以舌面中線為軸心捲起來,當然,那個卷的動作也是被動的,無需理會。
接著講雙母音,雙母音都是鬆口音,在這裡區分為合口音和開口音。
1、合口音五個:[?i]、[?i]、 [?i]、 [?u] 、[?u]。當我們掌握各個單母音的發音之後,這幾個雙母音的發音要領就無需贅述了。在這裡要指出的是,當發雙母音的時候,口腔的空氣是有流動的,但那樣的流動只是一種結果,無需理會。另外,發母音的時候,各口型的形狀、大小,開口度的變化及相應聲音的效果等都是有寓意的,對蘊含其中的寓意的理解和領悟對於說文解字的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輔音亦然。雙母音在說話特彆強調時第一個音素可發成相對應的緊口音,這取決於說話者的意志和情感。
2、開口音三個:[i?]、 [??]、[u?]。理解了合口音,這三個音就無需贅述了。
以上講的是母音,在這裡點一點英語的語調問題。既往我們一直都試圖通過掌握英語的語調去發好英語的音,這裡要指出的是,那是不可能的。英語的語調不是用來區別意義的,同樣的一個單詞,用不同的調去拼讀意義都一樣,英語的語調是用來表達情感的,是一種依附於說話里的個體性的「符號」,企圖通過掌握語調去發好英語音就如同通過模仿別人的筆跡去寫字一樣是彆扭的,當我們的發聲方法是正確也即與英語民族相符合的時候,說話的調就是自然的,當我們同時投入感情的時候,說話的調就是生動的當然也是屬於自己的,一種所謂的關於英語語調的客觀標準是不存在的;那麼,漢語普通話怎會有「調」呢?那是因為,普通話的調是有區別字意的作用的,是一種「理性」的語言。另一方面,說話時用力部位靠前的時候,說出來的話語調變化會比較少,因而也比較單調,相反,說話時用力部位靠後的話,說出來的話語調變化會比較多,因而也相較豐富,因而,英語相較於普通話而言在交談中更適合於情感表達,企圖通過普通話去表達豐富的情感的話,那唯有去歌唱了,當那樣的時候,咽喉部就要用力了。
至此,英語母音就講到這裡。人類的語言誕生了不知有多少萬年了,為何我們對它的發聲原理知之甚少呢?那是因為,我們對語言的學習是有意識的,但對發聲運用的方式卻是無意識的,對於我們各自的母語,我們自小就如此,難道不是嗎?
附英語單母音發音示範視頻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1MzE0NjQ4NA==.html
盧敬堯
百度網名1:貓嗅狗
百度網名2:在遠方的山那邊
2016年12月8日
推薦閱讀:
※2017年9月9日 英國人解析雅思寫作
※首篇必讀:第一季第一集
※[第225次聽寫]would用於soften the tone
※國外十年生活,帶給我的英語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