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談合作時有效地聊天?
今天看到了一張圖,正好體現了我最近的困擾。
近期在拓展一個新的領域,於是每天都在致力做一件事,叫做「跟人聊天」——其實是收集和整合大量信息,探索新的業務模式。
如我之前所寫的文章中提到,自詡有社交恐懼症的我,需要一反被動常態,主動進行社交。
然而,這件事情的痛點在於,並不是所有對話都有你所期待的營養。比如在一些影視娛樂圈的聊天體系里,喝一下午茶不談正事兒才是常態,一起耗到第三頓夜宵才能說一兩句合作內容,這常讓我這種極度需要「確定性」和規律睡眠的處女座互聯網狗無所適從。
如果把「砍柴者」比作合作尋求者(乙方),「放羊者」比作(甲方)。在合作洽談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同時做「砍柴的」或是「放羊的」。於是,我在思考,如何在談合作時有效地聊天?
丨有意識地交換有效信息
如果你是一個放羊的人,盡量為砍柴的人指出砍柴的路。
我們常常遇到一種情況,因為一個小的合作點,橫跨一個北京的對角線見面詳聊,結果聊著聊著就突然聊不下去了。遇到這種蜜汁尷尬的時候,就可以提供儘可能多的信息,來尋找合作點。同時,信息共享通常是雙向的,如果你提供給別人較多的信息,對方也願意告訴你更多。
通常,作為合作尋求者,因為處在一個需求的位置,總是會分享更多的信息。此時,如果作為甲方,也應當有意識地交換一些有效的信息,將對話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才會不浪費自己的時間,相反將雙方信息的交換加乘、碰撞出更多火花。
人們常說,兩個女孩真正的友誼始於分享秘密。「分享秘密」是拉近距離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分享一些「公開的秘密」,又是會打開話題的維度。比如,我家投放了***渠道,其中優質的渠道是***——在這樣的信息中,渠道本身是公開的,而優質渠道是經過你篩選的,此時,這條信息就由公開信息變成了有效信息。
丨尋找對方立場和同理心
常常我們接到合作需求只是因為一句話——「我想找你來聊聊」,然後一臉蒙圈坐等合作夥伴從零介紹。
然而,往往因為片面的介紹,對於合作的理解只停留在一個淺層/不完全的層面,使得合作少了很多想像空間。前兩天看到一篇講如何辨別聰明人的文章講到,聰明人在討論問題前,會習慣去確認一些並不顯而易見的概念的定義,以及雙方討論問題的立場。這是很重要的同理心。
分享一次愉快的交談經歷,我們去跟一位製片人聊天,因為跨界跨的比較大,本以為需要費很大口舌來解釋我們公司是幹嘛的,結果對方說,「不瞞您說,在此前我已經在網上查了***資料來了解貴公司,並且覺得有123個方向的合作點。然而這幾個合作點對接的部門並不直接是我,建議直接找我們的老闆聊,談定戰略合作之後,往下推進各部門對接執行。」迅速達成共識,對方很快幫忙約了負責的老闆,於是,半小時的對話就很高效地向下進行,不僅有了合作方向、更有了合作的關鍵節點。
丨合作結交的是人,而不是他背後的公司資源
而我的理念是,對人不對公司。
合作里,最重要的是篩選出靠譜的人。坦白講,資源這件事兒,如果對等的話,怎麼都能盤活。然而,對接人合作是否舒服、靠譜,才是決定事情本身能否辦成的必要條件。
拿線上傳播這事來說吧,打交道的主要分三塊,平台方→需求方→乙方。恰好這三塊我都做過。因為是做平台方出身,會了解資源是固定的、人是流動的,找到靠譜的人才能拿到最多的資源模塊;做需求方的時候,需要衡量利弊,找到性價比最高的合作夥伴,才能為公司節約開支;做乙方的時候,掙的是辛苦錢,賣的是才華,重要的是讓客戶滿意。
這個看法的核心邏輯是,一個靠譜的人才不會一直待在一家公司,他可能會在上面三塊流動,無論是為了積累人脈、還是為了將事情辦好,怎麼說都是「人」是最關鍵的節點。有段時間集中跟很多自媒體人接觸,發現很多人是跟著平台走的,哪個平台有紅利,就對平台商務負責人趨之若鶩,一旦這人離職了,就對人不聞不理。個人覺得,這對社交資源管理的巨大內耗。
丨當面聊比微信聊的效率高太多!
這裡只想說一句話,數一數有多少合作止於一個超過一頁的word/一句呵呵/超過30秒的語音罷。
以上羅嗦了不少,然而其實我認為,人與人的交流是沒什麼方法論的。
「受歡迎的孩子有恃無恐」,縱使客觀的說了上面的一二三四,卻也敵不過咱都不得不承認——如果人可愛,怎麼聊都開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