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感悟藝術

「人人都是藝術家」——德國藝術家非約瑟夫·波伊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藝術離我們既遠又很近,琴棋書畫是藝術,品茶是藝術,其實生活同樣也是一門藝術。生活是柴米油鹽,五味雜陳,吃飯、步行、工作、學習,在生活中感悟藝術,才會使得這些日常瑣事不再單調。人們應該懂得享受生活,培養興趣,修養身心,因為藝術是生活的提煉與精粹,它給生活增添了別樣的精彩。  

伴隨著音符成長

  每個人對藝術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感性」、「孤僻」、「高雅」。上世紀八十年代,頭頂爆炸髮型,下身著燈籠褲,肩扛收音機就是潮流的藝術。據那個年代的人回憶:「走街串巷開著錄音機,兩個小喇叭里放著各種流行歌曲,一人騎摩托,一人坐在後面扛著錄音機,到哪裡都是浪蕩不羈的樣子就是時髦的青年。」一直以來,那些披肩長發,留著大鬍子的人都被視為藝術家,因為在常人眼裡藝術家都是「不正常」的存在,他們的思想價值觀都異於常人。那麼,來看看大家怎麼說藝術。

  人文學院大二學生韋某說:「藝術就是靜下心來感受生活,我們並沒有大師一樣的視覺和聽覺去發現集大成的藝術,但是我們可以以微小的視角去體會,聽歌、看電影就是離生活化的藝術最近的路。」

  一名從事樂器教學的老師說:「當我想逃離社會上紛繁的人情世故時,能讓我安靜下來並思考的是彈琴。從事教學的這些年,我看著孩子們一個一個走進藝術的殿堂並懂得去欣賞它的美,他們在言行舉止上和沒有接觸過藝術的孩子比起來顯得更有韻味,我想讓藝術的意義融入他們的生活,教會他們人生的道理。」

  中央電視台有一檔名為《藝術人生》的談話節目,該節目的宗旨是:用藝術點亮生命,用情感溫暖人心,探討人生真諦,感悟藝術精神。節目里的嘉賓們都是生活中平凡的人,正是因為藝術充實了他們的人生,他們的生命里閃爍著絢麗的光,長久的積澱成就了不平凡的普通人。

  曾問過很多同學怎麼看待藝術,覺得藝術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嗎,如果存在是以怎樣的形式存在著?一部分人認為藝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卻說不出它以怎樣的形式存在。而大多數人給出了相同的答案,聽歌、看電影就是生活中的藝術。當然還有少部分的同學認為藝術是一種抽象的東西,沒有具體的符號存在於大腦里。有些在普通人眼裡很怪異的言行,或是常人看不懂的作品,也許就是藝術家們眼中的藝術。

  人文學院12級張某,新聞系文藝范兒。非藝術生的她從小學習古箏並過了十級,在她看來古箏與她的生活又存在著怎樣的聯繫呢?

  年幼時一股「特長班風暴」席捲了張某所在的那個城市,她的父母認為讓女孩從小學習點藝術的東西能培養女孩子文靜的性格,於是帶著年幼的她進入了樂器店。因為父親在她還咿呀學語的時候就教她唐詩宋詞,雖然年幼的她不懂得音律的變化,但這樣的熏陶能讓她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在這樣的氛圍感染下,她從小就喜歡上了中國文化。在樂器店裡,她對古箏一見傾心。「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是藝術,只覺得那個樂器能發出悠揚的音調很美妙,很想去琢磨。」張某這樣說。

  對古箏發自內心的喜愛加上勤於練習,她很快就從古箏班脫穎而出。十五歲那年她參加了全國青少年藝術大賽獲得了貴州賽區古箏組一等獎,「當時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看著很多選手都自信滿滿的在後台準備,自己在一邊手足無措很是自卑。幸運的是上台後就忘了那是比賽,當成是平時練習,很從容的完成了曲子的演奏。」憑著優異的成績,她成功的進入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總決賽。據她說,那是她第一次一個人去到北京,看著別人彈著自己平日再熟悉不過的曲子,聽著不一樣的演繹,發現自己那點芝麻大的本事真的不算什麼。在決賽中她獲得了全國三等獎的成績,她感慨道:「雖然會有不服氣,但是這會化成動力激勵著我在未來的路上刻苦學習,我還太弱小。」古箏對她來說就像旅途中的風景,是一場心靈的洗禮,用心去聆聽,美麗卻不是終點。

  在同齡人中最接近藝術的就是那些從小學習藝術,並為了自己夢想與前途走上藝術道路的他們——藝術生。李夢涵就是他們中的一員,藝術學院11級音樂系音樂表演專業。她四歲開始學習鋼琴,那時候很聽話,父母讓學就認真學,十歲考過鋼琴十級,接著學習琵琶。她從一開始的服從學習到後來的厭惡甚至是討厭彈琴,雖然心裡的感覺不斷發生變化,但整個過程她依然堅持著,直到後來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不彈琴時會開始想念那些琴鍵、那些音符和那些旋律。十八歲的她選擇藝考,憑著紮實的功底考上了音樂系,在原來學習過的曲目基礎上她開始學會加入自己的感情,不再是單純的按照樂譜準確無誤的彈奏,音樂里融入了她對生活的想法對人生的感悟。

  「任何樂器的學習都沒法速成,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李夢涵這樣說道。練琴在她生活中充當的角色,就像餓了要吃飯,渴了想喝水一樣。她說,常人眼中已經非常厲害的她,現在還會偶爾練習上七、八個小時。十七年來與樂器為伴,她學會了耐心,用時間和經歷親身感悟到,付出便會有收穫。快要畢業的她沒有想過立馬奔向社會這個大浪潮,也不想參加樂團,而是準備考研,想繼續學習深造。研究生畢業之後能當名老師是她在小不過的夢想,「彈著琴教小孩們唱歌是我能想到的小幸福。」被問道是否真的喜歡彈琴,夢涵只是淡淡的回答:「習慣了吧。」音樂就像空氣一樣存在於她的生活,沒什麼特別但不可或缺。

  藝術於張某和夢涵而言,有著不同的定義,但相同的是藝術豐富了她們的生活,給她們的生活以新鮮的思考,在重複的旋律中擁有屬於自己的節奏。  

校園中的藝術

  校園文化豐富多彩,藝術團、詩詞社等社團的存在給大學生的課餘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

  在我校新校區,原本灰溜溜的井蓋,都被畫上了不同的圖案「鳥叔」、「百事圖標」、「流氓兔」成了可愛的裝點圖。有同學這樣說:「這並不會影響到公共環境,反而是一種行為藝術的體現,讓這個校園更有生機,同學們的生活也會多點陽光。」在他們眼中,藝術使生活充滿了樂趣,不是他們觸摸不到的高度。

  每年的十佳歌手比賽都會吸引到很多同學去當觀眾,入場券也是相當緊張,這樣的比賽使擁有歌唱天賦和愛好的同學能夠在舞台上一展風采,也讓對音樂感興趣喜歡傾聽的同學藉此機會感受不同的音樂文化。管理學院趙同學這樣說:「我是十佳歌手比賽的忠實粉絲,每次得到票的時候都很興奮,高中能聽聽耳機里傳出的音樂就很滿足,現在能有機會融入那個氛圍,感受選手們用演唱的方式詮釋對不同歌曲的理解。」校園藝術就是能讓同學們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讓藝術本身熏陶著心靈。

  去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來到我校,中央芭蕾舞團演員們為大家帶來了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整個活動過程中,老師同學們不僅欣賞到了唯美的舞蹈,還感受到了高雅藝術對心靈的感染,也了解到一些芭蕾舞的歷史和藝術。「這是我第一次看芭蕾舞表演,那些女生不僅身材很好,氣質也很好,真的很遺憾沒有從小接觸藝術。」人文學院小高在觀看了那次表演後由衷的發出感慨。「如果學校能夠提供更多的平台讓我們去了解藝術並進行一些藝術方面的培養,相信一定會出現一批有底蘊有修養的大學生。」這同時也是很多同學的心聲。

  他的專業是一門藝術。他是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112班的蔡賢佳。在這個工科專業里,他常常與畫筆和紙張打交道,剛上大學那會兒,他的繪畫基礎幾乎為零,相比其他有底子的同學他顯得不那麼起眼。但是,他把每一張圖紙每一份設計當做一件藝術品用心的雕琢,從此設計與顏料成為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張圖紙完工之後他都會很開心,那是經過長期思考的成果,但目前他還在期待一張他看起來能稱之為藝術作品而並非僅僅是設計畫作的圖紙。

  文科女的藝術是白紙黑字間流動的情感,藝術女的藝術是琴弦上躍動的音符,建築男的藝術是手中舞動的畫筆留下創造的痕迹。每個人都是藝術家,也許是拍出一張有故事的照片,也許是一棟建築的設計,更有甚者可能是製作飯桌上擺放的漂亮餐具,這一切都傾注了心血。如果用智慧的眼睛去觀察,便會發現生活無處不藝術。  

聆聽他們的心聲

  大學校園中,大家最常接觸藝術的方式就是選修藝術課程,很多同學因為對某些課程好奇有興趣而選修。我校目前開設的藝術類選修課程有美術作品鑒賞、戲劇鑒賞等,旨在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生活,培養學生藝術素養。

  人文學院的楊隆曼同學在大一下學期選修了美術作品鑒賞課程,以前她在高中的時候比較喜歡畫畫,在忙碌的學習當中總會抽點時間出來畫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也只是簡單的塗塗畫畫,沒有什麼深入的知識培訓。到了大學看到有這樣一門課程就很新奇,希望通過這門課程得到更多藝術方面的培養,能學到一些簡單的畫畫基礎。上了一個學期的美術作品鑒賞,她說:「在課堂上老師會給我們分享一些名人大家的畫作,也會拿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給我們一一分析。」圖畫沒有生命,情感寓於畫中。同樣上過美術作品鑒賞的理科生張同學談到這門興趣課程,他坦言,感覺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在數理化中間度過,有一些枯燥無味,選擇美術作品鑒賞希望自己多多陶冶情操,多了解一些藝術的知識,很喜歡老師上課的時候方式很靈活,檢測方式也很輕鬆,老師要求大家每個人買一個本子,每節課都會留出半個小時的時間給大家布置一個選題,然後大家圍繞這個選題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圖來,有時候也會讓大家欣賞名家畫作,讓同學們感悟畫中情。

  一幅畫、一張圖、一台劇都是有感情色彩的,在藝術的世界當中,大家總會有各自的見解看法。

  上過戲劇鑒賞的黃龍穎婷同學對藝術課程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她眼中大學開設這些藝術類課程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作為大學生不僅僅要學好本專業的知識,應該在各個方面都有一些了解,同學們都希望在這裡面陶冶自己,豐富精神世界。對於一個文科生而言,在上戲劇鑒賞的時候,當老師分享放映一些有趣的戲劇短片的時候,總希望了解戲劇背後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為每一部優秀的作品,背後都是一個當時社會最真實的反映,能在戲劇中感受到文學的力量,當看到自己曾經看過的一些文字作品被抬上熒幕,拿出來評講的時候,內心會有觸動。

  對於大學生來說,我們除了在選修課程當中學習到一些基本的藝術知識以外,同學們還提出了一些建議。

  韋淑芳同學對目前貴州大學藝術培養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現在學校更多是注重理論課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註重實踐經驗就更好了,紙上得來終覺淺。比如之前上過的美術作品鑒賞,教學一般都是在電腦上反映一些圖片,感覺沒那麼真實,如果能有一些機會能去美術館欣賞畫作,在畫作旁邊注一些作者的簡介和畫作的思想靈感來源,這樣能讓大家更加真切感受到藝術的真實感和飽滿性。」

  大二學生餘思枚同學來學校兩年,她說:「我好像就只是聽說過一次大型的藝術盛宴——中央芭蕾舞團高雅藝術進校園。那次表演真的在同學們當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人都對這樣的活動表示歡迎,希望以後學校多引進這樣的活動,或是能夠自己承辦這樣的活動,讓大家的課餘生活更加豐富起來。之前知道學校中有一些同學愛拍微電影,學校可以弄一些評比之後展出一些優秀的作品,拍自己的故事,拍身邊的故事,讓生活中的藝術更生活添磚加瓦。」

  陳同學說:「其實校園藝術不一定要舉辦名人名家活動,藝術從生活中來,貴州大學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大學,有文理科和藝術類別的學科,完全可以舉行一些小活動增加大家的知識互補性,藝術學院的學生每年都要舉行一些活動,但是由於校區之間交通不便信息傳遞性不強,所以大家缺少了很多觀看的機會,希望學校方面加強一下校區之間藝術溝通。對於我們學生來說,缺少能感受藝術的環境和走進藝術的平台。」

  這些誠懇而質樸的建議,也許能讓我們的校園生活更充滿藝術氣息。  

藝術小貼士

  關於藝術的定義

  藝術,迄今還沒有公認的定義。通常認為,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世界及自身,對二者關係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藝術的詳細定義還可以從六個方面來解釋:

  1.古代指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能。《後漢書·伏湛傳》:「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李賢註:「藝謂書、數、射、御,術謂醫、方、卜、筮。」《晉書·藝術傳序》:「藝術之興,由來尚矣。先王以是決猶豫,定吉凶,審存亡,省禍福。」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說·史體因革》:「後漢為方術,魏為方伎,晉藝術焉。」清袁枚《隨園隨筆·梁陳遺事出<廣異記>》:「 庾肩吾少事陶先生,頗多藝術,嘗盛夏會客向空大噓,氣盡成雪。」

  2. 特指經術。清·方苞《答申謙居書》:「藝術莫難於古文,自周以來,各自名家者,僅十數人,則其艱可知也。」

  3. 通過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而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如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建築等。清·吳敏樹《與筱岑論文派書》:「文章藝術之有流派,此風氣大略之云爾,其間實不必皆相師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線的。」李二和《流浪的夢》:「藝術是人類生存狀態的特殊顯現和高度濃縮與提煉,是最終表達與揭示生命真諦的靈魂奇遇。」

  4. 比喻富有創造性的語言、方式、方法及事物。毛澤東 《<共產黨人>發刊詞》:「黨創造了堅強的武裝部隊,因此也就學會了戰爭的藝術。」徐懷中《西線軼事》:「嚴莉把管理弟妹們的藝術運用到總機班長的職務上來了。」

  5. 指形象獨特優美,內容豐富多彩。丁玲《韋護》第二章:「她當面誹議浮生他們的生活太單調,太不藝術。」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八章:「這字寫得藝術極了。」 (文字來源:百度百科)


推薦閱讀:

中國名家訪談錄|著名攝影家徐肖冰給《中國攝影家耿興余作品集》寫的序言
2018跨年倒數,為城市優秀青年開啟更好的自己丨周回顧
關於商洛的介紹,你知道嗎?
紐約黃金年代的夜店Studio 54,你仰慕的大明星全都在這裡
藝術 I 尋找真發現美 【冷軍-超寫實主義者】

TAG: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