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溝通的藝術:「說」最不重要

最近讀了一本書:《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美] 羅納德·B·阿德勒),作為複習,寫一寫讀後感。

人的知識可以分為:

  1. 技能:打球,打字,打遊戲,做賬,算數,做交易,一些小而成體系的做事指導
  2. 智慧:對「社會」,「經濟」,「人性」,「審美」這種非唯一解問題的個人認知
  3. 信仰:當面對非唯一問題時的個人選擇,「道德選擇」,「人生規劃」,「個人興趣」

所以這本書提供了很多技能,或者說技巧,運用與感知要靠個人智慧來學習,而最後還會上升到信仰問題,我們在會用這些技能的時候,依然可以選擇不用,「學會傾聽並不代表任何時候都願意傾聽」,「學會說謊與模稜兩可」也不代表我們就要濫用技巧。

注意這個答案:體現情商低的言行有哪些? ,溝通的技巧不難,難的是體察背後的「意願」,「思想」,「認同」,「選擇」

一、碎片化結論

這一部分給一些比較重要的碎片化理念(新世界的大門)

  1. 溝通很重要,重要性包括
    1. 生理需求,不溝通會掛:閉關3-5天,斷絕信息和交流,很少有人能忍受(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我這種類型的人講的,因為有一類人可以忍受很長時間的孤獨和無交流,但也絕對不能無限時間長度的獨自存在)
    2. 認同需求:人類認識自己的唯一方式在於互動,與反饋
    3. 社交需求:維持人際關係的手段。(儘管有一類人需要維持的社交關係非常少,大概在0-2左右)
    4. 達到目標:工具性溝通,買菜,辦手續(隨著互聯網和電子設備,越來越減少)
  2. 傳達的信息 = F(X_1,X_2,X_3,X_4,...)
    1. 你說了什麼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並不代表,你說了什麼對方就能夠了解什麼,另外的變數包括
      1. 環境:或者說氣氛
      2. 關係:雙方的關係與平時的溝通習慣
      3. 非口語信息:嘴上說的不願意,嘿嘿
      4. 情緒:接受方目前的狀態
      5. 背景板:或者說價值觀,比如同樣交流一個吃狗肉的事實,有的人會想到「多好吃」,有的人會想到「這都什麼人啊」
      6. 噪音:包括心理上的和物理上的,比如就是聲音太小聽不清
      7. 知覺:對方走神了,根本沒在聽
  3. 人不可能不溝通:沉默,轉身離去,迴避,說謊,模稜兩可都算溝通
  4. 成功的溝通不一定是互相理解:維護了關係的謊言,第一次見面的閑聊
  5. 好的溝通者具備:
    1. 多樣性的反應可能性(面對衝突可以,正面剛,轉移話題,講笑話,轉身離去,接受批評)
    2. 選擇反應方式:選擇最合適
    3. 執行力
  6. 道德原則的相對性:為了維護關係,讓聽者高興,使用無關緊要的謊言是否有違道德?
  7. 情商的一部分(心理能力):
    1. 認知複雜度:多角度看問題
    2. 同理心:
    3. open mind:無條件接納各種價值觀
    4. 自我監控: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並有能力使用自己的意識來控制
  8. 溝通方式包括:語言,行為,外貌,衣裝,裝備(加深了自己買好車的心理合理性)
  9. 文化、性別和個人認同是影響溝通的三大因素
  10. 有益情緒有助於溝通進行和互相理解,推動正向螺旋
  11. 當我們理解別人說的東西時會有幾個步驟:
    1. 選擇:我們傾聽具有選擇性,有一些我們認為不重要或者沒有意願的東西,就沒聽見
    2. 度量:度量是把一件事實放在我們個人經驗的「背景板」上的過程。同樣「輕拍肩膀」,解讀可能有「打招呼」,「親熱」,「好疼。。」等
    3. 因果:對因果進行判定,「這件事的原因是什麼」
    4. 詮釋:根據現在所處的情況,「這件事」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給我帶來什麼樣的情感
  12. 當我們理解的時候會有幾個困難,主要問題就是「背景板」困難:
    1. 雙重標準: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別人身上採用的評價不同。「對我真不公平」,「他怎麼連這也承受不了,唧唧歪歪」
    2. 明顯 = 重要:觀察最明顯,最多重複的因素可能最重要
    3. 先入為主:「背景板」的根本無法避免的問題,你的基本價值觀決定了必定先入為主的有一些理念
    4. 以己度人:假設我們不同的人採用和自己一樣的「背景板」,其實他人並不一定這麼看,自己的看法也並不一定正確。
  13. 懷疑+求證:交流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的理念當做100%正確,時刻懷疑,並和對方求證
  14. 同理心的重要性:放棄自己的先驗理念,轉換使用他人的「知識」,「情感」,「願望」。
  15. 非語言溝通很重要,包括,behavior,voice,accent,appearance,dress,distance
  16. 很多傾聽是無效的:「說的是什麼呀,走會兒神」,「那個,你聽我說」,「我不聽我不聽」,「你說啥呢,反正老是批評我」,「嘿嘿,讓我抓住把柄了」,「你別來找我了,哦,那我不來找你了」
  17. 無效溝通並非完全不對,也並非全是溝通能力。無效溝通的原因可能是「累」,「不care」,「跟不上」,「環境干擾注意力」,「自我背景板先入為主太強」,「缺乏傾聽訓練」
  18. 傾聽關鍵幾步走:「少說話」,「不快速評價」,「抓住關鍵」,「及時回應」
    1. 回應是溝通的關鍵,只要順著話說就行了,不需要說太多
  19. 面對爭論,避免自我防衛(指已經不是在討論內容,而是變成了維護臉面和爭奪關係附屬),同時說話盡量減少讓別人產生自我防衛。
  20. 努力尋找雙贏的辦法,先退讓一部分利益。

二、道

個人覺得,溝通問題可以簡化一下,很多人不願聽別人講話是因為「自覺比別人聰明」,「別人說的對我來說不重要」,「就是想說話,控制不住」,「沒有誠意,想要炫耀打擊,擺脫關係」

所以我覺得學好溝通的幾點原則:

  1. 少說話
  2. 有誠意
  3. 弱化自我,少做評價
  4. 邏輯與理性
  5. 掌握回應的技巧

這麼說來,溝通其實不在說,而在聽,更多的其實在「心」,在「修養」。怎麼說都是源於怎麼想。

當然也可以揣測存在這麼一類人:在「自覺比別人聰明的情況下」,利用「溝通技巧」操縱他人行為。(順便查了查反社會人格比較擅長此類行為)。參閱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順便對照了一下發現自己並不反社會)

三、術

  1. 善用「我怎麼想」,「我們怎麼做」,少用「你怎麼這樣」
  2. 多講事實,少做評價:「你忘記關窗戶」而非「你不關心人」
  3. 複述+確認:「你是這個意思么?還是另外一個意思」
  4. 注意:「行為」,「語言」傳遞信息的一致性,「我才沒有不高興呢」
  5. 注意:「形象」,「衣裝」,「外在配置」
  6. 善用「自我實現的預言」,不管有沒有自信,對自己有一點自信,不虧
  7. 自我反思,時刻注意到自己的想法和標準不是唯一標準
  8. 使用「枕頭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反駁自己,找漏洞。「辯論思維」或者「旁觀者思維」。需要勇氣
  9. 少說話
  10. 使用:複述「你是這個意思吧」,引導「你覺得呢?」,提問「然後?」,支持「我支持你這種想法」,分析「慎用,避免自以為是」,忠告「慎用,避免自以為是」
  11. WW,WL,LW,LL方法,尋找是否有雙贏的可能性
  12. 適量的自我袒露:介紹關於自己的內心想法,隱秘的信息能夠拉近關係。注意適時適量

我個人的傾向,最好的一個溝通的方法就是「少說話」,如果要第二個的話「多想想別人為什麼這麼想」,再加一個建議就是,盡量注意別讓對方產生「自我防衛」的情緒

四、不足

本書講的是:

  1. 溝通的定義,學術分析
  2. 主義的原則,修養的練習
  3. 溝通中:聽的部分,和不要說什麼

沒有講的是:

我TM快要跟別人吵起來了,我該說什麼呀!!!

準備讀一讀《關鍵對話》,這本書好像闡述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相較於「好成績」哪些能力的培養能夠使你的孩子更優秀?
萬門大學有什麼
紀年術語ad和bc什麼意思?
父親的三字經 從皖酒麴房到巴黎左岸-(2)養不教父之過 ; 知某數識某文
注意力不集中,怎樣集中注意力?

TAG:溝通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