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家包子鋪,它的熱鬧不僅僅屬於清晨
03-29
如今的武漢,是飛速發展的武漢,是新舊交替的武漢。 長街已拆,舊牆刷新,老街內外已然飄起改造的旗幟。人們聽聞哪兒的街區改造,哪兒的小路拆遷,總讓人有些惶恐。懷舊是因為暗含恐懼,於是會認真的聽著說著:新有新的好,舊有舊的忘不了。 漢口光華路有一家30年的包子鋪,它的熱鬧不僅僅屬於清晨。無論是沿著解放公園西側的光華路直走,還是順著建設大道與解放大道之間的澳門路前行,很多人手裡提著同樣的食品袋,上面印著「袁大頭包子」,像移動著的廣告。
袁大頭包子位於澳門路口,1987年開張,從小作坊做成長年排隊的大門面的包子鋪,最初是夫妻店,小鋪位。老闆姓袁,取名「袁大頭」,一是因為包子個大,另外則是借了民國銀元「袁大頭」的名字。
包子出籠,蒸汽瀰漫,面香飄散,一屜包子有五十來個。 「15個鮮肉,10個醬肉,10個牛肉…」窗口外排隊一直不停,51歲的葉阿姨收錢裝袋。她在這裡工作了近20年,大家都喊她「二姐」。從蒸爐拿出來放到售賣窗口的包子,葉二姐麻利的打著包,一屜包子只夠讓兩三位顧客帶回家。 手掌般大小的包子,不論是牛肉包還是醬肉包,餡料都是實在的大粒肉丁,牛肉大包微辣咸香,醬肉包醬香濃郁,魚香包口感酸甜。麵皮鬆軟中保留著彈性,這很要緊,一口咬下去軟塌塌的包子是沒有人愛的,發麵時間的長短影響著口感好壞。 包子鋪冬天和夏天是一致的味道,傍晚和清晨是同樣的人來人往,窗口外一年四季都是排起長隊的景象。說起食客的喜歡,葉二姐頗有些自豪,「麵粉是最精良的麵粉,牛肉包子是黃牛肉,豬肉用的上好豬肉,沒有添加劑,那是外面比不了的。」人民日報曾刊文介紹各地的包子,稱之為「樸實的美味」,其提及武漢的魚香包,則是袁大頭的包子,給出的評價是:咸鮮清淡總相宜。
人民日報說的是袁大頭特色的魚香肉絲包,餡料酸甜,麵皮清淡,包子被捏成小魚的形狀。老闆娘自己配餡料做給女兒吃,孩子很喜歡,最後放在店裡銷售,成為了特色包子。 最初的小攤子,發展成現在的幾百平米的店鋪,味道和質量是長久不衰的根本。北湖的阿姨每周都會到這裡來「採購」,拎著二十多個包子再坐車回去;從諶家磯、吳家山、紅鋼城、光谷過來的客人,常常買完了自己的那份,順便還給街坊朋友捎一袋回去。 包子鋪每天從早晨6點營業,開始售賣第一籠包子,整個上午門前顧客都是絡繹不絕。沒有固定的關門時間,大約下午4點半,是包子鋪的另一個高峰期。直到最後一個包子被顧客買走,才是葉二姐和其他員工一天工作的結束。 將近年關,店裡營業到臘月二十七,員工能早些回去休息。服務行業是流動性非常大的行業,而這裡多是做了十五六年的老員工。年輕時就在這裡工作的阿姨,一直到結婚組建家庭,現在孩子已經上初中。二姐說,這裡像一個大家庭,老闆娘把這裡的每一個人都當做家人看待。留得住人,保證風味,袁大頭包子做到了。人們常常認為成功總有不為人知的原因,也深信美味是藏著竅門的秘密。但簡單到只有面和餡的包子,無非是用料新鮮,和面比例正好,蒸的火候掌握恰到好處,才引來了回頭的顧客。
我們總被那些樸實的、恰到好處的簡單深深打動,就像很多簡單味道,熱乾麵旁應該擺著蛋酒,包子似乎和豆漿最配,隔夜飯和雞蛋要在一起。周星馳《食神》里的那碗表面平淡無奇、內里精雕細琢的蛋炒飯,是簡單到極致的典範。 極致好吃的包子是什麼樣的還沒人知道,但是像這樣皮軟個大味好的包子,就是人人愛的好包子。就算是在這個物流飛快的年代,超市裡有速凍包子速凍餃子的時代,還是有人穿過半個武漢,將包子從蒸籠帶進自家冰箱的冷凍格。 在武漢,說出一些店鋪和地方像是暴露年齡的另外一種方式。漢口吃著袁大頭包子長大的小孩,在解放公園和米老鼠留過影的小孩,現在已經放下書包換掉球鞋,忘記了溜溜球甩出去最帥氣的姿勢。 土裡土氣的米老鼠和唐老鴨已經不在,穿梭在城市中心的電車不再隨處可見,但我們不必擔心變化,也許最大的不變就是不斷變化。新舊交替的武漢依舊那麼大,或者說很小,心血來潮拐個彎去買包子,排隊的幾分鐘就遇見了熟悉的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武漢未來幾十年將會成為房價最抗跌的城市?
※文化武漢之我和書店有個約會
※武漢有什麼好吃的?
※飛越救助站
※荊州衰落與武漢興起的原因的對比差異明顯?